葡萄球菌性烫伤样皮肤综合征分析
2019-01-04王依芳
王依芳
葡萄球菌性烫伤样皮肤综合征简称为SSSS,曾称为新生儿剥脱性皮炎,也被称为葡萄球菌性中毒性表皮坏死松解症[1]。其最明显的临床特点是患者会出现大片表皮剥脱、松弛性大疱,全身也会出现泛发性红斑[2]。葡萄球菌性烫伤样皮肤综合征是一种儿童性的皮肤病[3],虽然过去此种疾病在儿童中的发病率不高,但是近几年有逐渐上升的趋势。现回顾性分析我院收治的葡萄球菌性烫伤样皮肤综合征10例患儿临床资料。
1 材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对我院2016年1月至今收治的10例20d~3岁的葡萄球菌性烫伤样皮肤综合征患儿的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以及治疗情况等进行回顾性分析。男6 例,女4 例;发病时间:1~3月2 例,4~6月2例,7~9月3例,10~12月3例。7例患儿伴有发热症状。所有患儿最初的症状表现为眼周和口周出现局部性红斑,随着病情发展,红斑开始蔓延到颈部等位置,另外患儿双腋下有松弛型大疱出现,大疱的特点为疱壁十分薄,容易破裂。大疱破裂之后会出现潮红的糜烂面,和Ⅱ度烫伤比较接近。这种大疱会逐步蔓延到患者的躯干和四肢。在触及患处皮肤时会出现疼痛感。10例患儿中有1例女性患儿由于发热超过38℃,扁桃体出现Ⅱ度肿大,咽喉部红肿,入院。患儿在入院时,皮肤有明显的触痛感,而且也出现猩红热样红斑。诊断为葡萄球菌性烫伤样皮肤综合征顿挫型,在治疗后的第9 天痊愈出院。
1.2 方法
1.2.1 检查方法 所有患儿均接受实验室检查,其中6例血白细胞计数升高,7例血清C反应蛋白水平异常,2例尿蛋白(++)。8例患儿进行肝功能检查,其中6例正常,2例出现轻度异常,表现为血清蛋白的轻度降低、谷草转氨酶轻度上升等。7 例患儿的胸部X 线检查,1 例提示为肺炎。10 例患儿均进行皮肤创面细菌培养,6 例检出金葡菌,1 例检出表皮葡萄球菌,1例检出链球菌,1例检出正常菌群,1例无细菌生长。4例进行血培养,2例阳性患儿分别为表皮葡萄球菌和溶血性葡萄球菌。根据8例皮肤创面细菌培养呈阳性患儿的药物敏感性测试结果显示,患儿对于夫西地酸敏感率最高,达到了100%,其余药物是头孢哌酮舒巴坦、氯唑西林等。
1.2.2 治疗方法 所有患儿在确诊为葡萄球菌性烫伤样皮肤综合征之后及时进行治疗。采用抗生素静脉滴注。在药敏性测试结果未明确前,医师可以让患儿使用半合成青霉素或头孢菌素类,每日使用2次;若患儿的皮试结果呈现阳性可以使用阿奇霉素治疗,每日使用1次。待药物敏感性测试结果明确后可以对抗生素的种类进行调整,如对于皮肤剥落面积比较大而且体温高于39℃的患儿可以添加糖皮质激素行辅助治疗,使用量为1~2mg·kg-1·d-1,患儿体温下降后可以停用此种药物,如果有必要可以使用质量分数为5%左右的人血丙种球蛋白,使用量为1.0g·kg-1·d-1,连续使用3天。对于肝功能异常的患儿需要给予保肝药物治疗,心肌酶谱异常的则需要使用保护心肌的药物。采用暴露疗法治疗患儿的糜烂面,加用莫匹罗星软膏。对患儿的口部和眼部做好相应的护理工作,避免粘连和感染现象出现。
2 结果
本次研究中所选择的10 例患儿在皮肤敏感性测试结果未明确前均优先考虑使用半合成青霉素和头孢菌素药物。皮试结果中出现的2例阳性患儿采用阿奇霉素治疗。8例进行皮肤敏感测试的患儿中6例根据敏感测试结果对抗生素的使用种类进行调整。1例较为严重的使用糖皮质激素进行辅助治疗,1例需要添加丙种球蛋白治疗。
10 例患儿的住院时间为6~18d,1 例病情严重者使用激素治疗后,在24h~3d之内体温得到有效控制。1例葡萄球菌性烫伤样皮肤综合征顿挫型患儿在入院接受治疗后的第5 天至6 天转为阴性,患儿身体上的红斑逐渐开始消退,水疱也慢慢变得干涸,皮损面开始变得干燥,继而结痂,脱屑。在出院后的第7 天对10 例患儿进行随访,所有患儿的C 反应蛋白、肝肾功能、心肌酶、X 射线及血尿常规等都恢复到正常水平,患儿痊愈后未留下相应的瘢痕,也未出现相关的并发症。
3 讨论
葡萄球菌性烫伤样皮肤综合征简称为SSSS,导致此种疾病产生的主要病原体是凝固酶阳性的噬菌体Ⅱ组金黄色葡萄球菌[4]。此种菌类产生的原因是表皮剥落毒素对人体的表皮颗粒层产生一定的作用,但是表皮剥脱毒素的具体机制当前在医学界还无明确界定。最能够被大家认同的一种说法是:由于表皮剥脱毒素可能具有蛋白酶活性,蛋白酶在水解过程中就会导致表皮剥脱,另外表皮剥脱毒素也是一种超抗原,它可以对T细胞产生刺激作用,致使其增殖,释放大量的细胞因子,进而使皮肤出现红斑水肿[5]。表皮剥脱毒素的血清分为两种类型,一种是ETB 类型,此种类型有质粒编码;另一种类型是ETA,由染色体编码。这两种类型的血清有40%的结构顺序具有同源性,当然不同种类的血清型,导致表皮剥脱毒素具有显著的差异。ETB 血清类型在日本比较常见,而ETA血清类型则在欧美国家比较常见[6]。
葡萄球菌性烫伤样皮肤综合征多发生于婴幼儿群体中,最主要的原因是表皮剥脱毒素是一种耐热蛋白质,需要经由人体的肾脏排出,而婴幼儿的肾脏功能还不是很健全,所以排泄的速度较为缓慢,与成人相比发病率自然更高。新生儿产生葡萄球菌性烫伤样皮肤综合征主要原因与母亲以及相关的医护人员关系密切,母亲或者医护人员身上携带金葡菌都会为新生儿患此种疾病提供可能,但是通过消毒隔离措施或者是改善生产条件,会大大降低新生儿的发病率。葡萄球菌性烫伤样皮肤综合征临床皮损表现为:患者的皮肤最初会出现一定的水肿性红斑,常见于眼周或者口周,在此基础上会出现松弛型的大疱或者是水疱,皮肤褶皱处比如腹部、颈部等比较严重,触碰患处会有明显的疼痛感。葡萄球菌性烫伤样皮肤综合征可以分为3种类型:第一,红斑最初在面部或者颈部,但在几个小时或者是几天后会蔓延至全身,即泛发型;第二,伴有局部性的触痛性红斑,即局限性;第三,患者会出现局限性或者全身性触痛性红斑,可以观察到帕氏线,Nikolsky为阴性。
在具体诊断的过程中,医师需要对此种疾病进行明确的鉴定,要与TEN(非金葡菌中毒性表皮坏死松解症)区分。本次研究中所有患儿都得到及时治疗,治疗后的效果显著,患儿在痊愈后并未留下相应的瘢痕,也未出现相关的并发症。总而言之,明确诊断为葡萄球菌性烫伤样皮肤综合征后要及时采用敏感抗生素等进行治疗,这样可以提高疗效。对于严重患儿可以采用人血丙种球蛋白和糖皮质激素辅助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