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体质辨识”结合“对穴”治疗痤疮经验分享

2019-01-04胡炜莫晓枫

浙江中医药大学学报 2019年3期
关键词:脓疱丘疹证型

胡炜 莫晓枫

浙江中医药大学第一临床医学院 杭州 310006

痤疮(acne),俗称为“青春痘”,是临床上比较常见的皮肤科疾病之一,为慢性的炎症性毛囊皮脂腺疾病。在祖国医学中,被称之为“疱、酒鼓、鼓、粉刺、面粉渣、肺风粉刺”等[1]。痤疮好发于颜面及胸背部,主要表现为白头、黑头粉刺、炎性丘疹、脓包等多型皮疹的特点。根据流行病学及相关报道,约有80%到90%的痤疮患者,年龄在18到25岁之间[2]。痤疮不仅损伤了患者颜面、胸背的皮肤健康,更损害了患者的心理健康及生活质量。因此,找到一种快速有效的治愈痤疮的疗法,是每个痤疮患者的渴望。

1 祖国医学及现代医学对痤疮的认识及治疗

祖国医学对于痤疮的诊疗中,主要有以下几种证型:肺经风热型,痤疮多好发于前额、鼻尖、鼻颊等部位,主要表现为红色丘疹,伴有小脓疱、结节等,并伴有痤疮焮热疼痛,或有口渴喜饮,大便偏干,小便短赤,舌质红,苔薄黄,脉浮数;湿热蕴结型,痤疮为黑头或白头粉刺、红色丘疹、脓疱等,皮疹红肿热痛,或有口臭、便秘、尿黄,舌红,苔黄腻或黄厚腻,脉沉滑有力;痰瘀互结型,痤疮久治难愈,病程较长,颜面部发作以炎性结节、囊肿为主,常伴有瘢痕及色素沉着,易反复发作,口中黏腻不爽,时有便溏,舌暗红,可见瘀点瘀斑,苔白腻,脉滑或沉涩;冲任不调型,痤疮表现为丘疹、脓疱、结节样,常伴有月经异常,经量或多或少,月经可有先期、后期或先后不定期,情绪易怒烦躁,舌质红,苔薄白,脉沉细或细数[3]。祖国医学对于痤疮的治疗,或以中药内服,或施以针刺,或用膏散等外敷,均取得一定的疗效。

目前,现代医学对于痤疮的治疗主要有内服、外用药物、物理疗法等,取得一定的疗效。但在内服及外用药物的治疗时也有较为明显的副作用。例如,使用异维A酸类药物易导致皮肤黏膜干燥,特别是口唇干燥,长期大剂量应用则可能引发骨骺过早愈合、骨质增生、骨质疏松等。同时,该药物还具有明确的致畸作用,如果在用药期间怀孕,则必须行流产处理[4]。此外,使用抗生素类药物时,可能导致胃肠道反应、药疹、肝损害等常见不良反应,狼疮样综合征也有发生的可能,而激素类药物的使用则会导致少量子宫出血、乳房胀痛、恶心、体重增加、深静脉血栓及黄褐斑等不良反应[5]。故临床使用现代医学方式治疗痤疮时,需慎重选择。

2 体质学说在痤疮诊断中的应用

对于痤疮的治疗,导师兼医师莫晓枫(简称莫师),根据多年针刺治疗痤疮的临床经验,有自身独到的见解。在辨证治疗痤疮的基础上,紧密结合患者的体质,针对不同的体质整体调节。而在体质的调节上,采取“对穴”针刺之法,治病求本,以做到标本兼治,取得较好的疗效,总结于下。

“中医体质学说”是由著名医家王琦先生首先提出,通过研究不同体质人群的病理、生理特点,来分析疾病的病变性质、发展趋势及反应状态,指导疾病预防与治疗的一门学说。该学说提出了为人们广泛接受的9种基本体质类型以及其分类方法,包括平和质、气虚质、阴虚质、阳虚质、痰湿质、湿热质、瘀血质、气郁质、特禀质等。由于病人体质的不同,可导致体内阴阳、虚实、寒热、郁瘀偏胜不同,从而使得病人易患的疾病各不相同。[6]

莫师在临床的诊疗实践之中,对于痤疮患者的体质分析,有独到的见解。莫师认为,痤疮患者以湿热质较为多见,气郁质、痰湿质也较为常见,而瘀血质也占有一定的比例。现分析如下。

2.1 湿热质 以湿热内蕴为主要特征,形体多为偏胖或者偏瘦,平素面垢而有油光,口干口苦,身重而常困倦,大便黏腻或燥结,小便短赤,男性多阴囊潮湿,女性多有带下增多,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数。《素问·生气通天论》有言:“高粱之变,足生大丁。”因此,湿热体质者易生痤疮粉刺,而该类患者,痤疮多见湿热蕴结证,而肺经风热证亦能得见。

2.2 气郁质 以情志不畅、气机郁滞为主要特征,形体多瘦,平素性格内向,不稳定,常常忧郁敏感,脆弱多疑,对刺激的适应能力较差,胸胁胀满或窜痛,喜太息,呃逆嗳气,或见喉间异物感,夜寐欠安,食欲减退,易惊悸怔忡,痰多,易健忘,大便偏干,女性常有乳房胀痛,舌淡红,苔薄白,脉弦细。《医宗金鉴》有言“七情过节,七气生病,郁结生痰”。[7]故气郁体质者所生痤疮,常为痰瘀互结之证。

2.3 痰湿质 以水液停滞于体内、聚而生为痰湿、粘滞重浊为主要特征,体型常为肥胖,腹肥而软,面部常有油脂,易于出汗,汗粘,痰多。平素容易困倦,常身重不爽,喜食肥甘厚味,大便或有不实,小便不多或微微浑浊,脉滑,舌体胖大,舌苔白腻。《格致余论》有言:“肥人多痰。”[8]《素问·奇病论》有言:“肥者令人内热,甘者令人中满,其气上溢,传为消渴。”因此,痰湿体质之患者所生之痤疮,常为痰瘀互结及湿热蕴结之证。

2.4 瘀血质 以体内血液运行不畅以致瘀血内阻为主要特征,体型常偏瘦,面色多晦暗,易有色素沉着,易出现瘀斑,皮肤易干,女性多见痛经及闭经,经血中也常出现血块,其人口唇偏暗紫,舌质偏紫暗,舌下静脉曲张,脉细涩或结代。《灵枢·逆顺肥瘦》有言:“广肩腋项,肉薄厚皮而黑色,唇临临然,其血黑以浊,其气涩以迟。”故淤血质患者所患痤疮,常见痰瘀互结之证[9-10]。

与此同时,在临床实践中,我们常会发现,在针对痤疮患者的疾病进行辨证分析时,患者的痤疮表现常不完全与上述四大证型的描述完全一致,时常会出现证型间的间杂。如:某病程较长的痤疮患者,面部结节呈现结节样,已有瘢痕及色素沉着。然而该患者面部时有新发痤疮,表现为“丘疹”“脓疱”,并伴有红肿热痛,同时口干口苦,不欲饮食,常有头身困重之感。莫师认为,此类证型间杂的表现,与患者的不同体质对不同证型痤疮的反作用,有着密切的联系。

因此,在痤疮的治疗上,在辨证论治的基础上,莫师重视体质的调节,治病求本,既考虑患者偏胜的体质易导致的痤疮证型,亦考虑不同的体质对不同证型痤疮患者的反作用。

3 对穴在体质调节及痤疮治疗上的应用

对于体质调节的方法,莫师独特地采用“对穴”之法,针对性地对患者的体质取穴,从而调整患者偏胜的体质,取得良好的疗效。

“对穴”是针灸临床应用中的一种腧穴配伍形式,是指在中医基础理论及经络学说的指导下,将两个主治、功效相关的腧穴配伍使用,施以相同或不同的操作手法,使得两穴配对可达到阴阳互补、动静结合、相辅相成或者升降相承的相互关系[11]。以下论述不同体质的痤疮患者的对穴选取。

3.1 湿热质 内庭—阴陵泉:内庭,首见于《灵枢·本输》,其中有言:“胃其出于历兑……溜于内庭。内庭,次指外间也,为荥。”其穴在足阳明胃经上,为足阳明胃经之荥穴。《难经》中认为:“阳荥水,阴荥火。”[12]因此,在足阳明胃经上的内庭穴五行属水。“荥主身热”,故内庭为治疗热证之要穴。阴陵泉,首见于《灵枢·经脉》,“入于阴之陵泉。阴之陵泉,辅骨之下,陷者之中也,伸而得之,为合,足太阴也”,此穴为足太阴脾经之合穴。在脏腑理论中,脾居于中焦,主运化,有运化水液之功,是水液升降输布的枢纽。阴陵泉为脾经要穴,有健脾化湿、通利三焦的作用。而此二穴,又位于表里两经之上,二穴相配,既能调理脾胃,又能清热利湿,可以有效调节湿热质患者偏胜的体质。

3.2 气郁质 合谷—太冲:合谷,位于手阳明大肠经之上,为该经合穴,手阳明经“多气多血”,与此同时,肺与大肠相表里,肺主气,因此,合谷可有调气之功效,主升,可疏风解表、调和气血、行气开窍等;太冲,位于足厥阴肝经之上,为肝经的输穴、原穴,足厥阴经“少气多血”,肝主藏血,故该穴有调血之功,主降,可清肝泻火、调和气血、疏肝解郁等。此两穴合用,大多被医家称为“四关”,一为阳,一为阴,一属腑,一属脏,一调气,一调血,一主升,一主降[13]。两穴配伍,阴阳相和,升降相谐,气血相和,可有调气和血、活血化瘀、行气解郁之功效,对于气郁偏胜的体质有较好的调节作用。

3.3 痰湿质 脾俞—足三里:脾俞,位于足太阳膀胱经之上,为脾的背俞穴,是脾之经气在腰背部的输布之处。在脏腑理论中,脾主运化,可运化水液,而脾又为生痰之源,故针刺此穴,可有健脾利湿、化痰的作用;足三里,始见于《灵枢·本输》,其中曰:“三里,即三寸也”,在《圣济总录》始名足三里,位于足阳明胃经之上,为胃经之合穴,又为胃的下合穴,针刺此穴可健脾和胃,通腑化痰[14]。而此二穴亦在表里二经之上,配对使用既能健脾气,亦能消痰湿[15]。因此,此对穴对痰湿体质有较好的调节作用。

3.4 瘀血质 血海—三阴交:血海,又名血郄,位于足太阴脾经之上,该经为多血之经,而在脏腑理论之中,脾为后天之本,为气血生化之源,因此,此穴有活血化瘀、益气健脾、通经止痛之功效;三阴交,同为足太阴脾经腧穴,因足三阴经交汇于此而得名,因此,该穴具有调肝脾肾三脏之功,同时,该穴可调血,针刺此穴,可补血补虚、活血化瘀、清泄血热,亦有健脾补气的功效。在祖国医学的理论之中,气血同源,气行则血行,两穴配对使用,可补气调血,气血同调,气得补,瘀血散。因此,此二穴可调节瘀血体质。

4 病案举隅

患者,陈某,男性,21岁,大学生,2016年11月5日初诊。自诉颜面部痤疮反复发作1年。就诊时患者颜面部痤疮表现为红色丘疹,有散在小脓疱,主要见于患者前额部,痤疮发作部位有焮热疼痛之感,1年来痤疮时有反复,发作时患者自觉口干,大便难解,偏干,舌质红,苔黄,脉滑数。询问患者平素身体状况,诉日常学习运动中时有困倦感,自觉头重,口干时有发生,晨起口苦,大便在黏腻与干结中反复,患者形体胖。莫师诊断为痤疮,辨证为肺经风热,体质辨识为湿热质。治拟疏风清肺,清热散结,并调节湿热体质。处方:大椎、合谷(双)、曲池(双)、少商(双)、尺泽(双)、内庭(双)、阴陵泉(双)及面部皮损处局部取穴。刺法:以毫针刺入上述穴位得气后,稍行泻法,皮损处局部取穴时于丘疹、脓疱基底部平刺进针,留针30分钟,一周2次。两周后患者面部脓疱基本消失,只余少量淡红色丘疹。4周后患者面部痤疮消失。后随访3月,未诉复发。

按:患者痤疮性质为红色丘疹及小脓疱,伴有焮热疼痛,并有口干、大便偏干难解的症状,为肺经风热、壅阻肌肤所致,其舌脉亦可佐证。故以大椎透达郁热,合谷、曲池清阳明邪热,少商、尺泽疏散肺经风热,局部皮损处取穴则可调理局部气血,调畅皮肤疏泄。患者平素自觉头身困重,时有口干口苦,时有大便黏腻或干燥,且体型较胖,此为典型湿热质人群的表现,此体质的痤疮患者,湿热浊气郁于体内,随经上行于肺,成为肺热来源之一,可诱发或加重患者的痤疮,故反复难愈。因此,以内庭、阴陵泉相配成对穴,清热利湿,调节患者体质。此治疗方法既针对患者当前肺经风热证之痤疮,也针对患者湿热体质这一内因,标本同治,取得了良好的疗效。

5 讨论

痤疮的起病,是由于患者受到各类病因的影响,出现了不同的痤疮症状表现。病因可以为风邪、火邪、湿邪,也可为痰湿、瘀血等。而通过针对病因的治疗,去除病因后,可以让痤疮缓解乃至消失。但是,倘若患者的体质未得到调整及改变,便会使不同体质的患者,对于不同的痤疮病因具有易感性,从而使得痤疮反复发作,难以治愈。临床上针对不同证型的痤疮进行辨证论治实属多见,而针对患者体质的类型的调节较为少见,也并不容易。

因此,在痤疮的治疗上,应以调节体质为本,调整偏胜的体质状态,以病因治疗为标,标本同治,方可取得较好的疗效。莫师“体质辨识”结合“对穴”的痤疮疗法,可以从根源中达到增加疗效、减少复发的目的。故该项疗法,为痤疮的治疗提出了一种新的诊疗思路,对痤疮患者的生活质量的提升,有着重要的意义。

猜你喜欢

脓疱丘疹证型
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中医证型与血脂和炎症指标水平的相关性分析
基于数据挖掘的小儿肺炎中医辨证分型研究
得了丘疹怎么办?了解这几点治疗方式很重要
3例淋巴瘤样丘疹病临床病理分析
羊传染性脓疱病综合防控措施
羊传染性脓疱口炎控措施
花露水治蚊虫叮咬?治标不治本!
原发性高血压中医证型证候要素的多元回归分析
178例新诊断2型糖尿病中医证型及流行病学调查
中药合紫外光照射治疗33例掌跖脓疱病临床疗效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