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课程思政”融入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路径研究

2019-01-04

中州大学学报 2019年6期
关键词:课程思政思政大学

和 伟

(郑州工程技术学院 外国语学院,郑州 450044)

2016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关系高校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努力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的新局面。”[1]就大学英语课程而言,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应渗透育人理念、推行课程思政的实际应用、与课程在教学中达到既完成教学任务又促进教育“立德树人”的育人目标,从而提升大学英语教学的思想深度,创新大学英语的教育教学方法,为课程思政的发展做出贡献。

一、“课程思政”的概念

“课程思政”是新时代课程教学新的教育教学理念,指在教学中融入思想政治理论,把坚持思政课建设与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同步推进同时兼顾,让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走进课堂内外、走进学生心灵,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思想贯穿国民教育全过程,达到专业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各专业教学过程的不同环节、不同阶段、不同方面共同利用大学英语这个资源而产生的整体效应,即协同效应。高校的教学过程中应该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将专业课程与思政课程有机结合在一起,实现全员、全程、全课程育人,是“在教学过程中要有意、有机、有效地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把思想政治培养作为课程教学的首要目标”[2]。

二、大学英语“课程思政”的必要性

“德行”是做人的根本,在教学过程中应为学生提供一种“净化的环境”,注意引进成人榜样,使学生在完成本专业之后成为国家的栋梁之材。美德与学识历来就是人们所需具备和追求的。所谓“修德”,就是要让学生拥护党的方针路线,培养学生良好思想道德品质。高等学校是育人的场所,培养的人才能否拥护党的路线方针,为国效劳,为社会所用,决定了教育的成败。因此,高校在办学过程中必须把德育放在重要位置,正所谓教育为本,德育为先,尤其是如今我国高等教育渐趋大众化,更应如此。当前很多大学生存在着思想与传统文化格格不入、观念相悖的现象,如学校、宿舍人际关系冷漠、理想信念淡化、道德选择偏差、道德行为缺失、人生观价值观迷茫等问题。毫无疑问,这些问题表面呈现的是一方面,而归根究底却是教育的问题,大学是青年成长的重要单位,要解决这些看似普遍的社会问题,就要从学校的“课程思政”教育入手,最终形成良好的、积极向上的学校风气。

语言是文化的一部分,是传递文化的重要媒体,语言和文化是共存和相互依赖的,语言不仅是文化的一部分,同时本身也是一种自成体系的文化。任何一种语言都蕴含着丰富的思想文化内涵,包含有与这种语言相关的价值和道德因素。英语作为一种语言,不仅仅是一门课程,更是一种沟通英语和目的语之间的文化和道德桥梁。语言的工具功能、相互作用(交往)功能、启发功能、想象功能和信息功能决定了它在教育体系中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这就要求上至国家和学校政策,下至教师和学生观念都要转变,才能在形势新、时间紧、任务急的形式下培养出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要高度重视对青年一代的思想政治工作,完善思想政治工作体系,不断创新思想政治工作内容和形式,教育引导广大青年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文化自信,确保青年一代成为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3]因此对大学英语的教学不仅是对纯粹语言基础知识的传授,更重要的是通过中西方文化、价值观等受中、外优秀传统文化的潜移默化、润物无声的熏陶与影响,给学生带来思想震撼,学会辨别是非善恶,并形成有效的社会治理、良好的社会秩序。通过“课程思政”德育教育,激发学生爱国热情,提升其民族自豪感,帮助学生形成积极向上的人生价值体系。

三、大学英语“课程思政”的现状

(一)大学英语课教师思想政治意识缺位

由于大学英语课程的特殊性,高校中很多英语课教师大多有海外教育背景。由于常年在海外求学,部分英语课教师更熟悉国外的风土人情,对国内社会的认识有局限性,部分教师又受海外所谓“自由主义”思想的蒙蔽,对国内党的理论、路线、方针、政策等缺乏了解,个别教师言行失范、不能为人师表,缺乏实施“课程思政”的主动性和自觉性,缺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部分大学英语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只专注传授专业知识、专业教学与专业发展,不管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缺少思政理念的融入,不理会大学生的思想状态,不关注学生在成长过程中的思想碰撞。有时候为了活跃课堂气氛,有些英语教师还会在课堂上用碎片化的手法解构中国文化完整的历史,甚至以娱乐化的手法戏说严肃的历史,更谈不上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了。部分大学英语教师认为思政教育是思政课老师的事情,是辅导员的事情,与他们相距甚远。他们所接触的思政教育也仅限于每年有限的“学雷锋活动”“一二·九运动”等爱国主义教育和各种传统节日教育等,严重影响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

(二)大学英语教材思政内容比例偏小

目前高校大学英语课程通用教材有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的《新视野大学英语》(第二版)系列和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的《综合教程》(第二版)系列等,这些教材编辑时充分考虑了当今电子时代大学生在校的学习生活、现状与未来,西方国家的各种风土人情等,但是“课程思政”的内容却占比相对偏小,其内容整体缺乏系统性和规范性,适用性更是有待商榷。这些教材的编写使中国文化在这些大学英语教材的内容选取上被忽视和削弱,西方文化所占比例较大,大学生过多地受到西方节日、西方文化和意识形态的影响,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树立和培养不利。如以《新视野大学英语》(第二版) 为例,全套四册教材中的信息大多涉及英美国家的人物、事迹、各种节日及风土人情,而有关中国文化的内容比例不到1.3%[4],中国文化在大学英语课堂几乎不占分量。这种过分重视国外文化及外来文化而淡化中国传统文化输出的现象导致学生对西方文化盲目崇拜,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同不断削弱,影响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立足及对外交流与输出。

(三)师生在课堂内外过分注重专业课知识

目前大学英语课堂学习没有把思政理念与英语教学结合起来。学生也十分重视英语学习,渴望上进,希望能在专业知识学习方面有所进步,因此在课堂上也会更多关注英语母语国家背景、英语语言掌握、英语知识的灵活应用等。大学生在学习英语专业知识时,经常会忽略掉思政思想,难以成为我国社会发展所需要的具有综合素质的人才。课外的学习兴趣小组也过多关注在英语语言的应用、英语国家的认识、英语思维的认同上,如各种英语角、英语演讲社团、英语故事大赛等,没有将思政理念渗透到大学英语的专业学习中。

四、大学英语“课程思政”教学的实施路径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5]。随着我国进一步改革开放和“一带一路”倡议的实施,中国今后走向世界的步伐将会更加广泛、更加深入;世界各国对中国的了解也将是深入而广泛的。因此,要在大学英语教学中大力推动以“课程思政”为目的的课堂、课外教育教学改革,优化大学英语课程设置,修订大学英语人才培养方案,增加、补充大学英语教材与“课程思政”相关的教学内容,完善新时代、多媒体教学设计,加强大学英语“课程思政”的教学管理,实现思想政治教育与知识体系教育的有机统一。

(一)坚持办学正确方向,发挥高素质教师作用

《礼记·大学》说“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我国社会主义教育的目的是要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6]。因此要全面提高教师队伍的育人意识与能力。教师的思政意识是指教师要意识到自己在教学过程中自身不仅仅是“传道、受业、解惑”的传统教师的角色,还担负着光荣而艰巨的思想政治教育任务。将“课程思政”与大学英语教学相融合必须提高英语教师的“课程思政”意识与能力,才能引导学生为实现中国梦不断努力奋进。引导激励教师开展“课程思政”研究实践,组织教师结合大学英语课程实际,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课程教学目标,在教学过程中深入挖掘本课程所蕴含的育人元素,丰富“课程思政”教学资源,将“课程思政”覆盖到大学英语的各个学期。

教师在课堂内外可以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法来实现大学英语教学与“课程思政”的有效结合,如可以采用辩论赛等形式。如在《新视野大学英语》(第三版)第六单元“Earn as you learn”的课堂教学过程中,采用英语辩论赛的形式让学生分组,讨论大学生“勤工俭学”的优势和劣势,注重培养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珍惜父母养育自己的亲情和做好未来人生的规划。大学英语的学习还要注重学生能力的发展,学校教育的中心是围绕学生的工作,2017年林蕙青副部长指出要注重培养学生支撑终身发展、适应时代要求的关键能力。培养学生的认知能力、合作能力、创新能力、职业能力等,使他们从入校开始,就要有一定的认知能力,即可以独立学习、思考,进行英语语言表达,进行英语文字书写等,并且养成终身学习的能力和意识;无论是在学校还是在未来踏入社会,要学会过集体生活,学会与人合作,学会处理好个人与个人、个人与社会的关系;在学习中,要勇于尝试,勇于探索,勇于创造、创新;培养学生的未来爱岗敬业、精益求精的职业精神。通过分组讨论、辩论分析等潜移默化的教学形式让学生理解父母养育自己的辛苦、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背景下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未来人生的起步等,以推进学生学习潜力的有效挖掘,进一步实现英语教学与“课程思政”的有机融合,真正满足学生成长发展需求和期待。

(二)用好课堂主渠道,筑牢“课程思政”主阵地

1.利用第一课堂,守住“课程思政”本源性

用好大学英语课堂的主阵地,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既要传授语言知识,又要传播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与人生观。教师单纯的英语教育已经不能适应时代发展要求,即使教师将专业知识传授的很具体,也无法使大学生在学习英语知识的过程中主动接受德育教育,达不到大学生在学习英语知识时增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感的目的。

“文以载道,文以化人。”大学英语作为一种语言工具,课程内容涉及经济、政治、文化以及社会生活等各个方面,为“课程思政”提供了大量鲜活的素材。“要在坚定理想信念上下功夫,要在厚植爱国主义情怀上下功夫,要在加强品德修养上下功夫,要在增长知识见识上下功夫,要在培养奋斗精神上下功夫,要在增强综合素质上下功夫。”[7]如《新视野大学英语》(第三版)第一册第二单元的“Loving parents, loving children”。从文章题目“爱父母,爱孩子”入手,引导学生联想到中国传统文化的“孝道”。《尔雅》: “善事父母曰孝。”[8]《说文解字·老部》“孝,善事父母者。从老省,从子,子承老也。”[9]孝道在中国传统社会中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和作用,根植于古代中国的个人、社会、国家各个层面,对中国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中国的“慈爱”和“孝顺”,构成一对和谐的整体。因此,结合文章内容引导学生要实现传统孝道文化的当代价值,必须对中西方孝道文化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是实现传统孝道价值的基本前提,也是适应现代社会发展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需要。由此看出,教师充分挖掘教材上的现有资源,从众多的语言素材中筛选出有助于学生语言能力学习和思想品德提升的内容,整合凝练其中的德育教育资源,在解读知识符号的同时关注深层次的文化内涵,教会学生做人的道理,做事的方法。

2.开发第二课堂,提升“课程思政”实效性

要把立德树人融入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识教育、社会实践教育各环节。因此,除课堂之外,教学过程的相关步骤应该开发第二课堂,提升“课程思政”的实效性。教师和学生们利用第二课堂开展形式多样的大学英语社团活动,深层次渗透思想政治教育,发掘其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引导学生对国事家事天下事事事关心。围绕国家热点举行英语演讲比赛活动,2019年最热的“热点”是新中国成立70周年。10月1日北京天安门广场举行了盛大的阅兵仪式。阅兵历来被认为是展国威、扬军威的重要方式。70周年国庆阅兵既可以展示解放军现代化、正规化建设的巨大成就和崭新风貌,又可以展示中国维护国家安全与统一、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的强大信心,向全世界展现新时代的“中国力量”。看完阅兵后,组织以“阅兵感受”为主要框架的英语演讲比赛、英语知识竞赛等,帮助学生学习新中国长治久安的重要原因,将自身理想追求上升至振兴国家、民族事业层面,进一步帮助大学生树立为实现中国梦而奋斗的信心和决心。2017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指出:展示外语的一个根本任务就是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阐释好中国特色,展示好中国形象[12]。利用英语第二课堂的实效性,引导学生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掌握中国文化的英语表达,将语言学习和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结合起来,用英语讲好中国故事、讲好中国文化,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和家国情怀,增强学生的爱国热情和民族自豪感,在各种比赛过程中自然渗透这些思政要素,润物细无声。“人”是信息的载体,是“活”的传播媒介,“人”既可以获取信息,也可以传递信息,通过人的杠杆作用将信息对外传播,是最简单也最有效的。学生个体既是独立存在的,也是与周围环境融为一体的,个体在中国文化、河南对外传播中的作用不容忽视。以点带面加深学生对中国故事、河南故事的切身感受。学生通过各种比赛既学到了英语,又规范了其道德品质和理想信念,真正实现“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人才”这一目标,这样不仅大学英语课堂内外重输入轻输出的情况得到初步改善,思政教育也能在大学英语课堂内外绽放出新的光彩。

围绕社会日常生活中发生的事情,结合书本内容展开英语辩论赛。如《新视野大学英语》(第三版)第一册第七单元的“Hoping for the better”,观察大学生日常生活中的“粗鲁”与“文明”现象,引导学生与良好家风家训家规结合进行英语辩论。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良好家风家训家规的传承能够促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真正内化于心、外化于行,从而对抵御西方社会各种错误思潮的冲击,促进当代中国社会有效治理具有积极而重要的作用。家风家训家规作为中华文化传统道德规范的内容,属于文化范畴的观念形态,它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文化同源性,其所蕴含的中华传统美德的价值取向和精神追求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着高度的契合性。依托这些辩论赛培养大学生英语综合应用能力,提高大学生人文素养,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3.开拓第三课堂,把握“课程思政”关联性

当今飞速发展的信息化时代,各种互联网平台纷纷出现,QQ聊天工具、微信等多媒体软件也蜂拥而起。大学英语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充分利用电脑客户端、手机 APP等现代化通信手段,学生在方寸之间,感知大千世界,发挥第三课堂网络平台的育人功能及关联性,丰富学生课外知识,陶冶学生情操,拓展大学英语相关知识背景,提高中华民族文化自信。从2011年1月21发布第一个微信版本,到2012年3月底,微信用户突破1亿大关。《2018微信年度数据报告》显示,2018年每天有10.1亿用户使用微信;日发送微信消息450亿条,较2017年增长18%;每天音视频通话次数达4.1亿次,较去年增长100%[10]。

微信不仅是一款实时沟通工具,而且具有非常强大的分享功能,目前成为相当普及的交流平台。大学里几乎每个学生都有微信号,因此大学英语教学中可充分利用微信的沟通分享功能进行课程思政教育[11]。在信息化时代,“课程思政”与大学英语教学的融合要充分利用这些互联网平台,将大学英语课堂教学有效地向外扩展,引导学生关注“国才”“外研社Unipus”“CHINADAILY”“微英语”“21世纪英文报”“外国文学研究”等英语微信公众号,了解当今时代发展脉络、每日新闻等,利用好这些非常好的语言学习和“课程思政”的素材,把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融入英语学习,既激励了学生的文化自信,又培养了他们的爱国主义情怀。利用“学习强国”里的每日英语新闻,学生可以利用课外时间,比如中午或晚上休息前的时间,在23个阅读学习栏目中,来浏览、阅读当天的“学习强国”里英语学习内容,让学生在幽默、新鲜、轻松、活泼的氛围中了解国内外每天发生的大事,学生们利用好这些平台提升自己的学习能力,不断提高政治文化素质。

(三)挖掘大学英语教材思想政治教育元素

教材是教学内容、教学资料的汇总和反映。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深挖教材中与思想政治教育有关的元素,培养学生在提高语言技能的基础上开阔视野、陶冶情操。《新视野大学英语》(第三版)四册教材涵盖了古今中外生活的各个方面,人文资料丰富、数据细致翔实、紧跟时代脉搏。在立足大学英语教学实际的基础上,教师们应在课程教学中通过文中的学习材料和教学活动设计,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与综合素质,使学生在认识世界、了解社会、发现自我的过程中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增进文化理解力,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从而实现工具性和人文性的有机统一。

国庆期间网上曾流传一张1949年国庆阅兵时周恩来总理一句话的图片,“您说飞机不够就飞两遍。这盛世,如您所愿,如今山河无恙,国富明强”。结合《新视野大学英语》(第三版)第一册第八单元的“Heroes of our time”引导学生讨论当今时代“谁才是真正的英雄?”周恩来同志是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和无产阶级革命家,1976年1月 8日上午9时57分,一代伟人周恩来不幸与世长辞。举国悲泣,全球同哀!北京十里长街送英灵、百万民众哭总理的情景,成为中华民族空前的哀悼!而联合国下半旗志哀,又成了一次罕见的“世界纪录”。结合课文中的“Heroes of our time”素材,引导学生对周恩来总理的崇敬做到人民有信仰、国家有力量,民族有希望。开展类似的理想信念教育,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和文化观。

当今中国是一个空前发展的时代,也是一个精神丰富、物质充盈的时代。因此要深刻领会“课程思政”改革的重要性和迫切性,增强先行先试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努力探索出大学英语教学特色鲜明的“课程思政”新路。在大学英语教学过程中我们应该认识到大学生人文素养、家国情怀培育的重要性,将德育因素渗透到英语教学中,在潜移默化中让学生吸收知识、接受德育教育,以完成学科教学和德育教育的最佳结合。将大学英语教学与“课程思政”有机结合,健全全员育人、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体制机制,充分发掘大学英语课程中的德育内涵,加强思政课程的适用度。与时俱进、紧跟时代步伐做好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传承,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效整合,才能更好地面向未来,实现中国梦,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猜你喜欢

课程思政思政大学
“留白”是个大学问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大学》
48岁的她,跨越千里再读大学
大学求学的遗憾
思政课“需求侧”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发挥专业特色 实施“课程思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