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改革开放四十年河南姓氏文化寻根述论

2019-01-04陈建魁

中州大学学报 2019年6期
关键词:寻根姓氏河南

陈建魁

(河南省社会科学院 历史与考古研究所,河南 郑州 450002)

1978年改革开放后,河南省姓氏文化寻根经历了四十余年时间。我们可以将其分为四个阶段:萌发期(1978—1989)、成长期(1990—1999)、发展期(2000—2009)、繁荣期(2010—2019)。

一、河南姓氏文化寻根之萌发期(1978—1989)

1978年12月18日—22日,中国共产党第十一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在北京举行。全会的中心议题是根据邓小平同志的指示讨论把全党的工作重点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同时全会作出了实行改革开放的新决策。改革开放促进了中外交流,台湾同胞和海外侨胞与中国大陆的联系的通畅,许多台湾同胞和海外侨胞到大陆寻根问祖,促进了河南姓氏文化的发展。

同时,20世纪七八十年代世界范围内的寻根热潮也带动了中国改革开放后出现的寻根潮。早在1976年,美国黑人作家阿历克斯·哈利出版了家史小说《根》,此书风靡一时,寻根遂成为一种世界性的文化现象,不仅引发了美国黑人到非洲的寻根,也牵动了海外华人心中叶落归根的情结。1978年,台湾举办了《根——台湾的过去和现在》的展览,出版了《五百年前是一家》,还拍摄了电影《源》,展示了民族魂、中国根。1981年春,厦门大学教授黄典诚到河南进行语言学考察,寻找闽南语的根,并在4月22日 的《河南日报》上发表了《寻根母语到中原》的文章,称“河洛中原是故山,永嘉之乱入闽南”, 指出台湾同胞“寻根的起点是闽南,终点无疑是河南”,此文对中原寻根具有里程碑意义,引起了较大反响。

姓氏寻根是与现实密切相关的课题,从一开始就呈现了海外与国内、政府与民间等的互动,而媒体、社团等则起到了牵线搭桥的作用。

台湾同胞和海外侨胞寻根,首先在福建和广东,以姓氏为缘到河南寻根,较早的是方姓和郑姓。

1982年,香港实业家方润华致函河南省省长戴苏理,不仅要寻找方姓的祖根,也建议河南要派出巡回大使到东南亚去宣传河南的根文化。方先生多次到河南寻根,并成为河南省禹州市荣誉市民和河南省许昌市荣誉市民 。

而郑氏到祖地荥阳的寻根则在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产生了全国性的影响。这种影响在九十年代初达到顶点,其标志便是规模庞大的全球郑姓祭祖盛会在郑姓祖根地荥阳的召开。

1992年12月7—9日,“世界郑氏宗亲荥阳祭祖大会”在荥阳举行。参加大会的有美国、菲律宾、马来西亚,中国香港、台湾、澳门等国家和地区的郑氏宗亲173人,另有来自福建、浙江、广东、北京等省市的代表。

1994年9月7—9日,荥阳召开了纪念郑桓公受封立国2800周年大会,参加会议者1000余人,其中来自美国、泰国、加拿大、菲律宾、马来西亚、新加坡、印度尼西亚,中国香港、澳门、台湾的郑氏宗亲413人,来自国内沿海地区闽、浙、粤、苏、鲁、赣等省的郑氏宗亲776人。

1992与1994年海外郑氏族人大规模到河南荥阳寻根,树起了河南寻根的一面大旗,在河南海外姓氏寻根上占有突出地位。

这波寻根潮一直持续到九十年代中期。

中国的姓氏一般由父系代代相传,而且中国人“行不更名,坐不改姓”的传统,使探索中国家族的遗传密码成为可能。而且,20世纪80年代,电子计算机的逐渐普及为我国当时各姓人口的统计带来了方便。1986年到1989年,中国科学院遗传研究所、国家语言工作委员会文字处、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根据1982年全国人口普查资料,分别进行抽样统计,得出了中国100大姓排名,前10个大姓都是“李王张刘陈杨赵黄周吴”,只是排列顺序有所不同。在这三种抽样统计中,以中国科学院遗传研究所的抽查影响最大,当时被称为新《百家姓》,在1986年5月公布。这100个姓氏共占全国人口的87%,其中前5大姓李、王、张、刘、陈分别占汉族人口的7.9%、7.4%、7.1%、5.4%、4.5%。列在5大姓之后的杨、赵、黄、周、吴、徐、孙、胡、朱、高、林、何、郭、马这14姓的人口也都占全国人口的1%以上。姓这19个大姓的人口,约占全国人口的55.6%。

由于新《百家姓》是按人口数量排列的,这种排名机制引发了中国人对自己姓氏排名的兴趣,从而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中国当时的姓氏文化研究,扩大了姓氏文化在民众心目中的地位和影响,也为盘点河南姓氏文化资源在全国的历史地位打下了根基。

二、河南姓氏文化寻根之成长期(1990—1999)

浓浓的血脉亲情温热了中原寻根之旅。有学者称,80年代末与90年代初是河南寻根的第一个高潮。

除前面提到的方姓和郑姓外,90年代初,邓、谢、钟、南、许、林、尹、柯、蔡、江、廖、叶等姓氏的海外华人,陆续到河南寻根。规模较大者有:

1991年,全欧客属崇正总会共245人到河南寻根,此举拉开了海外客家人集体到河南寻根的序幕。

1992年5月,台湾陈氏宗亲总会代表陈延厚先生一行到河南寻根谒祖。

1993年,海内外林氏第一次组团到林氏太始祖比干的墓葬地河南卫辉。一行527人,当场捐出500万元。

1995年10月,新加坡、美国、马来西亚、菲律宾、中国台湾等国家和地区陈氏宗亲334人,到河南省淮阳县参加了陈胡公诞辰3145周年纪念活动。

90年代末与新世纪初河南寻根掀起第二个高潮。一种文化流行起来了,随之便是这种文化产业的兴起。其实,1992年12月,荥阳举行的“世界郑氏宗亲92荥阳祭祖大会”,河南即首次以“根”文化搭建招商引资桥梁。自90年代以后,李、张、刘、陈、郑、谢、许、宋、林、蔡、钟、叶、南、韩、赖、詹、黄、方、牛、温、禹、千、范、邱、尹、柯等姓氏都组团到河南寻根,并出现了文化搭台经贸唱戏的潮流。1998年,郑源实业公司在郑州举办“首届郑源国际经济贸易洽谈会”,吸引了10余个国家与地区的郑氏宗亲参加,签约总额达14.2亿元人民币,这种单姓经贸会的举办为河南首创;1999年,在长葛举办了“世界舜裔联谊会第13届国际大会”,姓氏全球盛会在河南举行,尚属首次;2001年,在印尼华侨宋良浩屡次无偿捐助商丘教育的启迪下,商丘创办了戴氏工业园区,这种情况亦为首创。

在这股寻根热潮的带动下,黄河边上炎黄二帝巨像基础工程也于1994年开工建设。

在这一阶段,河南多地市都有恳亲活动展开,一方面海外来寻根,另一方面河南祖地的人主动出去找亲戚。姓氏文化、根文化不仅增强了文化归属感和向心力,还能够给地方发展带来实实在在的利益。

著书立说是文化热潮的另一种形式。1994年12月,河南人民出版社出版河南作者主编的《中原寻根:源于河南千家姓》一书,此书是河南乃至国内第一部大部头的姓氏文化研究专著。这部书是集体研究的成果,参加者数十人,本书的编写,培育了河南第一批姓氏文化较为专业的研究者,此后相当长时段内,河南省社会科学院和河南省地方史志办公室成为河南姓氏文化研究的两个中心。同时,四川人民出版社出版的“百家姓寻根探秘”丛书、广西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华夏姓氏丛书、气象出版社出版的“大姓寻根与取名”丛书、天津出版社出版的百家姓书系等,河南作者成为全国姓氏研究著作编撰主力军。姓氏文化研究也渐臻高潮,有学者统计,在“当今中国100大姓中,有73姓源于河南或有一支源头在河南,另有7姓望于河南或其起源与河南密切相关;前5大姓中,李、张、陈均出自河南,王姓最早的一支及刘姓最主要的源头也都在河南。”“除李、王、张、刘、陈5大姓外,还有杨、赵、黄、周、吴、徐、孙、胡、朱、高、林、何、郭、马14姓,均各占汉族人口的1%以上。姓这19个大姓的加起来的总人口,约占汉族人白的55.6%,也就是说,全国大约有一半以上的人口使用这些姓氏。而在后14姓中,有10姓源于河南或有一支源头在河南。综上所述,我们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当今海内多数华人的祖根大都在今河南。”[1]

而河南教育出版社(后改为大象出版社)创办于1994年的《寻根》杂志,开辟了寻根寄语、寻根专题、百家纵横、民俗志、东西风、寻根扫描、名门望族等姓氏文化栏目,对推动河南的姓氏文化研究起到很大作用。与此同步,1992年3月,河南省成立了中原族史学术委员会,这是河南第一个研究姓氏文化的综合性学术团体。1995年,河南省中原姓氏历史文化研究会正式成立,通过这个学会,来自地方志、高校、科研单位等姓氏寻根团队初步建立。

三、河南姓氏文化研究与寻根之发展期(2000—2009)

21世纪初,全国出版界掀起了一波姓氏书出版热潮,河南作者是主力部队。2000年,河南省社会科学院成立了河南省社会科学院姓氏文化研究会,挂靠在历史研究所。后又在中心下面设立谢氏文史研究中心和陈氏文史研究中心。研究中心主持召开了两次大规模的陈氏文化研究会暨新郑陈氏三宰相学术研讨会。这两次学术研讨会开研究部门主导姓氏文化研究会之先河。在2002年4月11日至14日召开的河南省第二届国际陈氏文化研究会暨新郑陈氏三宰相研讨会上,美国、马来西亚,中国香港、澳门、台湾,以及国内各省市300多人参加了会议。会议期间收到专家、学者有关陈姓的论文70多篇。

2009年,中州古籍出版社出版了河南省社会科学院和中共河南省委统战部联合编纂的大型姓氏文化专著《中华姓氏河南寻根》,作者队伍数十人。在此书的编纂过程中,河南省政府办公厅明确要求涉及河南省有关姓氏祖地和名人里籍的争议,由河南省社会科学院统一组织专家进行研究和认定。因此在2009年, “河南省姓氏祖地与名人里籍研究认定中心” 正式成立。

寻根热带动了文化的交流和经济的交流发展,由此产生了具有特殊背景和意义的寻根经济。由于有相近的文化传统和价值认同,通过举办寻根文化活动,形成了通过文化交流带动经济发展的好局面,不少海内外华人通过寻根祭祖活动加深了对祖国大陆和故乡的了解,并积极为故乡投资效力。

2004年世界刘氏第四届(寻根)联谊大会在平顶山举行,2005年世界张氏总会第二届恳亲大会在濮阳举行,2006年世界舜裔宗亲联谊会第19届国际大会在濮阳举行,等等,这些活动极大地提升了河南寻根的档次。2006年、2007年,连续举办了两届高规格的新郑黄帝故里拜祖大典,2007年在黄河岸边矗立的炎黄二帝巨塑的落成,均将河南寻根的活动推向高潮。可以说,河南的根文化,已成为连接海内外华人的重要纽带。

21世纪初,文化搭台,经贸唱戏在全国依然大行其道。同时,专家与媒体的结合成为姓氏文化热潮的突出表现。2003年初,中央电视台10频道开始播出《百家姓》文化专题节目,共15集,创作议案是河南学者王大良提供的。参加节目撰稿和录制的河南作者也占半数。2005年春节,大河报社策划和组织了“大河报发行百万邀百家姓百业人商都过大年”活动。2006年春节,为扩大影响,大河报社又与河南省社会科学院合作,策划和组织了“2006新百家姓商都大团圆”活动,《大河报》拿出十几个版面,对河南各地市的根文化资源进行了盘点,极大地点燃了民间对姓氏文化的热情,对河南的姓氏文化研究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

2006年,中国科学院学者公布新《百家姓》;2007年公安部治安管理局也根据对全国户籍人口的一项统计分析,排出了新的《百家姓》。稍后,《大河报》2007年9月15日,根据公安部门的统计,公布了河南《百家姓》。全社会对姓氏文化的关注,致使姓氏文化节会盛行一时。当时河南有多种重大节庆活动,2006年后,新郑黄帝故里拜祖大典、郑州公祭炎黄二帝活动、周口姓氏文化节相继被定为省级节会,寻根活动得到空前重视。

四、河南姓氏文化寻根之繁荣期(2010—2018)

随着姓氏文化的普及,河南卫视2012年推出大型姓氏文化电视栏目“知根知底”。“知根知底”以解读姓氏文化、弘扬寻根文化、传承家族文化为核心,每期节目分为“寻根问底”“自说家事”“百姓追击”和“真假后人”四个环节。这个栏目共播79期,涉及100多个姓氏。河南卫视的《知根知底》栏目的编采模式,为其他省的姓氏文化栏目部分借用,如2015年安徽卫视开播的大型姓氏文化寻根节目《中华百家姓》、2015年山西卫视制作的大型姓氏揭秘互动脱口秀节目《你贵姓》。

同时,河南形象广告突出“老家河南”的定位,拍摄了《壮美中原,老家河南》《记忆中原,老家河南》《大美中原,老家河南》《豫见中国,老家河南》广告片,使“老家河南”在海外华人的心中已经成为一个魂牵梦绕的向往。

河南姓氏文化繁荣的表现之一是“根亲文化” 概念的提出。2008年河南信阳在多年的实践中提出了“根亲文化”。2010年以后,根亲文化成为河南姓氏文化的代名词,而陕西的姓氏文化多用祖根文化的概念,山西姓氏文化则多用根祖文化概念。

这一时期,姓氏文化研究更加深入。河南省社会科学院历史与考古研究所,与社会和地方合作,召开过多次全国性的关于姓氏文化的学术研讨会,编辑了“河南历史与考古研究丛书”多种,如:《颛顼帝喾与华夏文明》《鹿邑与中华李姓之根》《比干文化研究》《武王伐纣 宁氏源流:获嘉历史文化论丛》《葛天氏与上古文明》《共工氏与中华龚姓》《登封与大禹文化》《柏皇氏与中华柏姓》等,由出版社正式出版,扩大了河南姓氏文化的影响。

这一阶段,姓氏文化节会通过多年的发展,形成了以固始根亲文化节、新郑黄帝拜祖大典为代表的高规格节会。同时,姓氏社团的发展表明了河南姓氏文化寻根的广泛和普及。2009年5月,河南省中原姓氏历史文化研究会更名为河南省姓氏文化研究会。通过十年的发展,成为在全省颇具活力的社团。2010年初,河南省姓氏文化研究会仅有7个二级分会,到2019年6月,已发展到 92个分支机构、7个团体会员,成为全国姓氏文化社团中分会最多、规模最大的社团组织。

姓氏文化寻根繁荣的标志,还在于姓氏文化进入国家和省重大项目规划。2012年国务院批复《中原经济区规划》,提出把建设华夏历史文明传承创新区,需要“挖掘中原历史文化资源,加强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提升全球华人根亲文化影响力,培育具有中原风貌、中国特色,时代特征和国际影响力的文化品牌、提升文化软实力,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2016年河南省委省政府制定的《华夏历史文明传承创新区建设方案》,提出华夏历史文明传承创新区建设的战略定位之一是“全球华人根亲文化圣地。发挥中原根亲文化资源优势,开展寻根拜祖文化活动,发展根亲文化主题旅游,建设根亲文化主题基地,确立一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符号,使河南成为中华民族精神家园和心灵故乡的主要承载地”。

我们相信,河南姓氏文化寻根会越来越辉煌。

猜你喜欢

寻根姓氏河南
姓氏从何而来
错解归因 寻根溯源
有趣的姓氏
我的镇江寻根之旅
河南:严守食品安全“第一道防线”
河南:过大年,逛庙会
农耕溯源 寻根羊头山
姓氏拆解
寻根稽古德祚绵长
河南:走进就业的春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