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残疾题材影视作品传播影响力及策略分析
2019-01-04唐海龙
唐海龙
(郑州工程技术学院 学校办公室,郑州 450044)
一、残疾题材影视作品在传播中所受到的消极影响
(一)某些影视作品的残疾歧视辨析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人民是创作的源头活水,只有扎根人民,创作才能获得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泉”[1]。中国当代的一些影视作品中,存在着歧视残疾人的文化现象,这不仅导致观众对残疾人产生错误的认知,也不利于残疾人身心健康发展,一定程度上影响社会的文明进程。这些歧视残疾人的影视作品大多是为了博取观众的眼球或迎合部分观众低级趣味,以此来提高收视率。演员夸张地模仿残疾人的肢体语言,错误地将残疾人的身体缺陷进行放大、宣传和炒作,扭曲观众对残疾人形象的认知和态度。其中包括曾一度引起热议的著名小品,多次模仿残疾人走路、说话,搞怪的表演引得观众捧腹大笑,收获了较高的收视率。再如,个别影视剧中,主要演员模仿肢体残疾人士和智力障碍人士,将他们行动不便、口吃等身体缺陷进行渲染,包装成一大卖点,通过践踏残疾人的尊严来赚取低俗观众的掌声,不免让人感到心凉和无奈。
而有些影视作品则会出现大人或小孩打骂嘲弄残疾人的桥段,反映出社会对待残疾人的不良抵触心态。影视作品如今具有大范围的受众群体和广泛的影响力,因此,影视作品对待残疾人的态度,能够反映出其作品的修养和文明程度,也能映射出观众自身的文化气息和人文素养。不包容、不接纳、不尊重残疾人这一思想若利用影视作品形式传播开来,将会造成一系列的消极影响。
(二)某些影视作品的夸张呈现
与现实中部分残疾人所处的惨淡环境相比,大部分关于残疾人的影视作品都呈现出超现实主义浪漫情怀。影视作品作为一种艺术形式,不同于新闻事件或者纪录片,在表现手法上往往追求更多的艺术形式,而不完全是真实的生活。无论影视作品本身多么地接近于真实,也不具有彻底的真实性,所以大多数的影视作品都是对真实事件的改编或虚构。现实生活中,残疾人在求学、就业、婚配以及生活的方方面面都会或多或少地遭受到周围人异样的眼光和嘲弄的言语,他们生活困苦,得不到尊重和善待,久而久之导致产生自卑和自我封闭的心态,不愿意或不能走进健全人的社会,惧怕和他人交往,这才是残疾人真实生活的部分写照。总体而言,残疾人和身体健全的普通人在现实生活中仍然存在着一定的距离和落差。
这类超现实主义浪漫情怀的影视作品,虽然也立足于真实性来讲解残疾人的事迹,但是由于影视作品本身的艺术内涵等原因,一些真实被掩盖起来,残疾人真正的生活并没有完全被搬上大荧幕,作品中更多的是寻求打动观众的情节点,结局通常也是以主人公走向圆满成功而落幕。优秀的影视作品应该告诉观众:残疾人与一般人本质无异,不需要歧视,不需要过分的怜悯,也不需要盲目崇拜。残疾人的形象既不是悲惨的弱者,也不是身坚不摧的英雄,只是平凡百姓中的一员。过分夸大残疾人的形象和生活,只会导致社会对残疾人的认知出现偏差。
(三)某些影视作品的异化价值观
经济社会的繁荣发展促使了影视文化市场的欣欣向荣,影视作品存在的价值除了向受众展现出历史发展过程中人们的生存状态和精神世界,更重要的在于引领正确的思潮,潜移默化地影响受众,借助影视作品的形式帮助受众建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一段时间内,影视市场呈现出较为浓重的商品性,不少影视作品是在经济利益的诱导下产生,服务于商品经济,因此其体现出的思想倾向和价值观念很多是消极负面的,当然,不少影视作品根植于人文关怀,有思想深度,但是这类有价值的影视作品相比于那些倾向于经济利益的影视作品,有时缺乏较大的反响,甚至很少被受众所知道,这就是影视作品面临的现实尴尬。这种现实尴尬更加驱使大量商品化影视作品的产生,以残疾人为题材的影视作品诞生于这样的背景下,也表现出较为浓厚的商品性。
残疾题材和其他题材的影视作品相比具有很大的不同。残疾题材更加倾向于真实性,旨在教化,不会像其他题材那样过分夸大,渲染喜剧、暴力、性和浪漫,所以残疾影视作品着重讲述的是残疾人平凡的生活和平凡人的形象,若过分渲染残疾人懦弱或者英雄的形象,都会偏离这类影视作品应该具有的真实性。其他题材的影视作品立足于受众的喜好,寻求情节点赢得观众的掌声,有时甚至越偏离现实越容易获得受众的青睐。这就导致了残疾题材影视作品的特殊性,同时对该类作品的要求和审核也会更加严苛。目前影视市场中关于残疾题材的作品越来越多,但不少都被商品化。某些残疾影视作品的出现是为了市场利润,利用部分低俗受众的恶趣味,通过歧视或者过分夸大渲染来吸引受众的目光,从而提高收视率和票房。如果呈现出的残疾人生活和普通人生活无异、完全真实一致的话,就不容易形成影视作品,所以,他们并没有将残疾人真实的生活完全搬上大荧幕,少部分的真实性加上大部分的商品性,就构成了许多残疾影视作品的全部。
如果残疾题材影视作品过度商品化,会导致受众价值观念异化,若创作者更多的是关心收视率和票房,则会很少在乎残疾影视作品的艺术审美价值,消解了残疾人影视作品本身该有的价值意义诉求,这种缺失会对受众价值观念产生消极的影响。首先,某些残疾题材影视作品较强的商品性,使得受众仅仅满足物质欲望,不利于其精神世界的满足,导致成为消费主义者和拜物主义者。其次,某些残疾题材影视作品的过度商品性消解了社会中残疾人的现实问题,不利于受众真正地了解残疾人的形象和生活,导致受众不尊重和歧视残疾人现象的出现,加大残疾人融入社会的阻碍,不利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不利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最后,某些残疾题材影视作品的过度商品性不利于受众建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念,影视作品中过多掺杂商品化,使得本该表现出的价值观念和商品性紧密地联系在一起,晕染受众的精神世界。
(四)某些影视作品的单维模式
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影视文化市场呈现出百花齐放的良好局面,各种题材的影视作品被搬上了大荧幕。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加快推动媒体融合发展,构建全媒体传播格局,人们可以借助互联网、手机等各种媒体欣赏到国内外多种形式的影视作品,娱乐生活和精神世界日益丰富。但是,在影视作品繁荣发展的表面下仍然存在着一些不良问题,其中就包括残疾题材影视作品的批量化和齐一化。影视作品的批量化和齐一化指的是影视作品的创造者在商品经济利益的驱动下,按照一定的行业标准和程序,大规模地生产影视作品,使得影视作品被打上相同的印记。这类批量化和齐一化的影视作品无论是在表现手法、叙事情节还是传达的思想以及价值观念上,都有惊人的相似,机械式的复制抑制了影视文化作品的个性化发展,同时导致受众机械式的被动接受这类影视作品的污染。影视文化市场本该是一个充满艺术和理性的思想圣地,然而批量化和齐一化导致一些影视作品犹如工厂生产出的相同规格的零件,大量涌入消费群体后,这一圣地开始被同质化的工具所充斥,进而影视作品的创造者、传播者和受众都物化为机械式的工具。这种批量化和齐一化造成影视作品本身所具有的价值观念和思想理念由多样性和丰富性转变为单一性和单调性,抑制了受众思想行为的创造性,导致受众思维模式单向、认知领域片面。
以残疾人为题材的影视作品的批量化和齐一化主要体现在作品叙事情节、表现手法和传达理念上。叙事情节上,残疾题材影视作品大部分都是按照弱者成长为英雄的人生轨迹来开展,残疾主人公一开始以懦弱的形象出现,生活和工作过程中受尽常人的欺凌和歧视,经过一些特殊事情的转折,最后成长为坚强的独立自主的人物,都以主人公成功作为圆满结局。故事线索就是“困苦——不得志——振作——成功”的固定模式。另外,在残疾题材影视作品中,普遍存在一个“帮助者”的形象,在主人公遭受身体和心理双重打击的时候,就会有人适当地提供帮助,助其走向成功。表现手法上,残疾题材影视作品基本都是过度渲染,寻找吸引观众感情的情节点,利用艺术的感染力烘托作品主题。同时,利用音乐、色调等手法,进一步渲染主人公由苦难走向人生顶峰的励志情怀。传达理念上,残疾题材影视作品普遍传达一种身残志坚的伟人思想,缺乏对人性的深层次挖掘,忽视残疾人既不是需要怜悯的弱者,也不尽是英雄伟人这一事实。
综上所述,一些残疾题材影视作品是按照一定的标准模式进行复制粘贴,这不仅扼杀了残疾题材影视作品的个性化和创造性,不利于残疾题材影视作品市场的发展,还会对受众产生消极影响。固定的情节和人物设计,只会造成受众对残疾人片面的认识和了解,导致受众对残疾人形象和文化的单向思维模式,阻碍残健融合。
二、残疾题材影视作品传播策略分析
(一)营造文化环境,提升创作品位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随着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人民对包括文艺作品在内的文化产品的质量、品位、风格等的要求也更高了”[2]。残疾题材影视作品因其切入的角度、针对的对象较为特殊,同时能够彰显人类最为纯朴的感情,能够引起更多人的怜悯与共鸣,因此受到编剧者以及导演的关注和青睐。随着经济的发展,文化需求逐步提高,而在快速的经济发展进程中,影视文化的功利化短视化快餐化甚嚣尘上,在影视文化圈中弥漫着一种简单浮躁的气息,商业资本的融入更是推动一些影视文化偏离了其发展的本质,一些影视文化开始为资本服务,导致出现一些低俗的作品。残疾题材本身是一个热点,在这种浮躁的意识文化环境下不可避免地受到商业的影响。最简单的一个例子,就是残疾题材影视作品在叙事的模式上延续优秀的国内外同类型优秀作品的框架,可谓新瓶换旧酒,本质无明显差异。
影视文化的功能之一是对社会大众的教育,但如果是在一种功利性文化环境下,教化的作用将被弱化,大众更多的是被逗笑,能够让受众发笑的作品能够热卖,影视作品在创作中没有考虑其艺术本质,既没有教化也没有艺术,呈现这种尴尬的境地与环境有关也与影视作品创作的角度和方式有关。[3]残疾题材影视作品本身的切入对象就应是普通人的定位,而一些创作却偏离了对普通人的叙事常规,向英雄致意。英雄虽能激起情感上的自豪与向往,但却失去了平民意识在大众时代的传播,也失去了影视作品创作品位提升的机会。
优秀的影视文化作品创作后,需要在一个健康的环境中进行传播。事实上,传播环境是影视文化作品能否被受众所接触所了解的关键,社会观众的偏好在一定程度上是无意识的,文化作品在共同的认同与传播下会形成一定的影响力,而在一个其标准本身就是病态的文化环境中,再优秀的影视作品也无法突破重围。因此,需要传播主体、传播受众能够自主的以净化文化环境为重任,打造一个健康的影视文化传播环境。
(二)加强监管力度,创造良好影视文化环境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指出,“文艺不能在市场经济大潮中迷失方向,不能在为什么人的问题上发生偏差,否则文艺就没有生命力”[2]。一般而言,可以在主流媒体上进行播放和传播的影视作品都是经过政府审核和批准的,受众出于对政府监管的信任,也会对影视作品有先入为主的信任感。政府作为影视市场监管的主体,应该充分发挥其职能,加强影视题材作品的监管,引入优秀的影视作品,努力为受众创造一个良好的影视文化环境。建议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加强残疾题材影视作品的监管。
首先,制定和完善影视作品监管的规章制度。由于部分残疾影视作品中充斥着消极负面的思想,对受众的价值观念和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产生不良影响,因此政府应该通过制定和完善监管制度,更加有效地抵制不良信息的传播。政府先后颁布过不少关于影视作品的规章制度,旨在通过正规的手段发展先进的影视文化,改造消极落后文化,帮助受众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保护受众的身心健康,促进社会的文明发展。国外影视业的一些经验表明,建立完善的影视分级制的监管体制,能更好地尊重受众和规范影视市场。影视分级制是建立在影视内容细分的基础之上,能够有针对性地抵制侵害未成年人和成年人思想的不良信息。[4]我国目前的监管制度稍显粗放,注重规定能够播放和限制播放的影视内容,缺乏细化,所以政府对影视作品的监管制度有待进一步完善。
其次,加强互联网管理,整顿新媒体传播环境。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互联网技术和新媒体改变了文艺形态,催生了一大批新的文艺类型,也带来文艺观念和文艺实践的深刻变化”[2]。随着以互联网为技术基础的新媒体的快速发展,互联网已经成为人们观看影视作品的主要渠道。良好的互联网环境才能使受众获得积极健康的思想传播,而目前的互联网环境呈现出鱼龙混杂的特点,极大地污染互联网环境。因此,政府应该持续加强管理,整顿新媒体传播,为受众营造一个干净文明的互联网环境;应该引导和优化网络舆论环境,进而加强互联网环境的管理力度。互联网影视市场中活跃着一些意见领袖,他们通过网上影视点评和影视排行榜的方式将影视作品的信息进行二次传播,对其他的影视受众有隐蔽性的教育作用。同时,由于这些意见领袖也是影视受众中的一分子,所以其他影视受众比较容易信任和跟随意见领袖的观点。政府应意识到这些意见领袖的重要作用,通过意见领袖引导受众观看优秀的影视作品,抵制不良影视作品的侵害。
以职教集团建设[6]为契机,推进技术积累及转化 积极打造创新团队,创建一批校级、市级、省级工程制造中心,促进技术成果转化,利用实训中心、实习工厂等校内资源,积极参与省级名师工作室、创客工作室建设,为创新打造重要的孵化器。
最后,要建立一个公平竞争、和谐共赢的影视市场秩序。十八大以来,我国影视市场发展势头迅猛,但银幕数量、票价高低和少数盗版影视作品的存在,均影响着正常的影视市场秩序。因此,政府应该通过增加基础设施、制定合适的票价制度、严厉打击盗版市场等手段,加大力度建设一个健康有序的市场环境,营造一个透明、共赢、公正的影视市场。
(三)引导受众审美,树立正确价值观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指出,“文艺事业是党和人民的重要事业,文艺战线是党和人民的重要战线”[2]。残疾题材影视作品创作的目的是为了吸引受众的目光,符合受众的审美需求,从而实现影视作品本身所传达的中心思想和价值观念。但是,不少残疾影视作品传达出的却是不良的思想,污染着受众的精神世界,所以,应该提高受众的审美意识,使受众能够分辨出影视作品的优劣,有选择性地观看符合自己审美需求的、有品质的良心作品。主要应从培育受众影视辨别力和提高受众影视审美水平两个方面来努力。
第一,培育受众的影视辨别力。影视辨别是指受众依靠自己的知识、素养和经验等来区分影视作品的好坏。培育受众的影视辨别力,有助于受众自主地分辨出残疾题材影视作品中的消极思想,有意识地抵制不良思想的污染,从而正确地对待残疾人士。培育受众的影视辨别力主要通过以下几个方面来实现:一是丰富受众的人生阅历,增强社会实践。残疾题材影视作品基本都是根据现实中的真实事件进行改编,来源于生活,具有较为丰富人生阅历的受众,能够根据自身的经验去判断出作品中哪些是真实存在的,哪些是过度夸大渲染的,从而有选择性地吸收影视作品中的信息和思想。二是坚持科学的人生观,具备优良的政治素养。某些残疾影视作品中含有不利于社会融合的负面思想,受众只有树立正确的人生观,才能抵制这种负面思想的侵害,才能产生免疫力。同时,具备良好的政治素养,受众才能有意识地推进精神文明建设,帮助残疾人士更好地融入主流社会,达到习近平总书记所提出的“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残疾人一个也不能少”的目标和要求。三是受众要学会用辩证思维去评判残疾题材影视作品的优劣。由于教育背景和价值观念不同,受众对于残疾题材影视作品褒贬不一。所以要吸收残疾影视作品中的积极影响,抵制其消极影响,掌握辩证思维,提升受众自身的影视辨别力。
第二,提高受众的影视审美鉴赏水平。残疾题材影视作品良莠不齐,受众要具备较高的审美水平,才能通过影视作品开阔眼界、陶冶情操。一是提高对残疾题材影视作品内容的审美。残疾影视作品内容主要包括思想主题、叙事情节两个方面。思想主题是影视作品的根本,当下的残疾题材影视作品传达的主题思想就是身残志坚,对于贴近事实传达的思想,受众要学会审美鉴赏,而对于一些过度渲染的思想主题,受众要学会抵制。叙事情节体现在有些残疾题材影视作品只是简单地叙述事情,而忽视内在人性和思想的剖析传达,受众在鉴赏时要将思想主题和叙事情节相结合,理性地评判作品。二是提高受众对残疾影视作品表现手法的审美鉴赏水平。部分偏离残疾人真实生活的影视作品有一个共性,就是利用故事渲染和氛围烘托,引起受众情感的波动。受众要提高对其表现手法的审美鉴赏水平,对于偏离实际的渲染与烘托,要理性对待和鉴赏。
(四)提高编剧能力,推出精品良作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指出,“精品之所以‘精’,就在于其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制作精良”[2]。残疾题材影视作品的质量和创作者的综合能力有很大的关系,具有较高审美和能力的影视创作者能够生产出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良心作品,相反,只知道一味迎合低俗观众趣味的影视创作者只能创作出不良的影视作品。所以应该提高影视创作者的综合能力,引导创作者树立正确的创作思想,这样才能制作出良心作品,才能完善残疾题材影视作品的传播效果。建议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增强残疾题材影视作品创作者的综合能力。
一是树立正确的创作观,做到思想性和娱乐性相统一。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优秀的文艺作品,最好是既能在思想上、艺术上取得成功,又能在市场上受到欢迎”[2]。当下不少残疾影视作品更倾向于娱乐性、过度渲染性,只有少数能够体现出思想性,并深刻剖析残疾群体的人性。残疾题材影视作品过于思想性就和新闻事件或者纪录片无异,而过于娱乐性就变成了低俗搞笑。只有残疾影视作品的创作者树立正确的创作观,将影视作品的思想性和娱乐性相统一,既符合大众的审美,又传达出一定的思想内涵,才能创作出精品良作。残疾题材影视作品不同于其他题材,需要平衡大众欲望和主流意识,这对影视创作者的综合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创作者在创作伊始,应清晰知晓受众能通过自己的影视作品得到什么,对残疾群体是尊重还是嘲笑戏弄,是以平常心态和残疾人士交往还是怜悯或者仰视,找准残疾影视作品应该体现的内涵,而后再精雕细琢。
三是树立正确的受众观,做到引导受众和尊重受众相统一。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好的文艺作品“让人们看到美好、看到希望、看到梦想就在前方”[2]。一些残疾题材影视作品往往通过模仿或者过分渲染残疾人的形象和生活来达到吸引受众的目的,既没有尊重受众,也没有尊重残疾人士,更谈不上引导受众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所以残疾题材影视创作者只有树立正确的受众观,尊重受众的需求、审美和特点,才能创作出贴近受众生活实际和需求的影视作品,引导受众去尊重、帮助残疾人士,而不是依靠低俗来迎合受众的审美。残疾题材影视创作者也只有通过树立正确的创作观、盈利观和受众观,才能提高自身的综合能力,打造出精品良作。
只有在健康的文化发展环境中,优秀的作品才不会为了市场和资本而沉没。相信随着新时代文化的繁荣发展以及受众文化鉴赏能力的不断提高,未来残疾题材影视文化的发展一定会更加繁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