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民族地区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
——基于Cite Space知识图谱可视化分析

2019-01-04张玉强

安徽行政学院学报 2018年6期
关键词:均等化服务体系文献

杨 蕾,张玉强

(昭通学院 a.职教学院;b.图书馆,云南 昭通 657000)

一、引 言

在“十三五”规划中,国家明确提出逐步实现“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基本建成”的总目标,并在此基础之上提出基本公共文化服务的标准化、均等化发展。近年来,公共文化服务领域引起了大量学者的广泛关注,孙掌印(2016)提出我国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研究领域的基本特点[1];杨林,王璐(2017)总结出我国公共文化服务领域的最新研究视角及发展趋势[2];李少惠,赵军义(2017)分阶段对我国公共文化服务研究的热点、主题和演化路径进行了分析[3]。从公共文化服务领域相关研究发现,大量文献都集中关注于“公共文化服务”、“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主题,这些研究成果只关注于普适性的“公共文化服务”研究,而并没有更多的关注革命老区、少数民族地区、边疆地区、农牧地区等。因而对民族地区的公共文化现有文献进行系统梳理是很有必要的。这有助于把握民族地区公共文化服务现有文献的研究现状,总结经验和不足,助推民族地区公共文化均等化的理论研究和实践建设持续进步。虽然已有文献对“公共文化”的研究主题进行了定性的描述,但目前尚未有文献全面、直观、系统地呈现“民族地区公共文化”研究的全貌,更缺乏量化和可视化分析。科学知识图谱是一种能够有效揭示学术研究发展的技术手段,以数据库存储的文献数据为基础,通过计算机可视化软件输出相应的研究图谱来展示相关研究现状。在公共服务均等化视域下,均等化的公共文化服务变得更加紧迫,鉴于此本文运用citespace5.0对2007-2017年我国学界关于民族地区“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的相关研究成果进行知识图谱分析,并围绕研究现状、研究热点和进路研判三个方面来展开分析,以期为后来研究者提供一定的借鉴和参考。

二、数据来源及研究方法

本文研究基于文献计量学的方法论和可视化分析技术,运用citespace5.0视图软件进行可视化和量化分析,用知识图谱分析可以非常直观地展现某一学科或研究领域的信息全景,主要用于识别某一科学领域中的关键文献、研究热点和研究前沿。本文以CNKI收录的论文为研究样本,以“民族自治区;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为主题词,论文发表的时间从2007-2017年,检索到相关的文献共计616篇(检索时间截至2018年3月31日)。现主要从文献的产出量、关键词共现、关键词时区、关键词突现、作者合作、被引用情况等方面对其进行中心度和词频分析,探索现有文献的研究现状、研究热点及未来可能的研究趋势。

三、数据结果分析

(一)文献产出及时间分布

2005年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首次提出“逐步形成覆盖全社会的比较完备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战略,此后关于公共文化的研究论文也相继出现。从检索的文献上看,2008年第十一届全国人大《中国新闻出版报》记者专访的报纸文献首次提出了推进“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4],但关于民族地区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的研究直到2014年后才相继出现。本文主要选取2007-2017年的文献,其中发文量最多的是2016年,2007年之前发文量相对较少。2007-2017年,即便有小幅度的起落,但总体还是呈现出逐年增长的趋势。各年度论文产出量如图1所示,说明在国家提出公共文化体系建设的背景下,学界对公共文化服务领域研究关注程度不断上升,研究成果也不断丰富。

图1 以“民族地区、公共文化、均等化”为主题词检索的文献数量

从图1中可以看出,从2007年开始,对民族地区公共文化的研究总体上长期保持上升的趋势。最早对民族地区“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为主题进行研究的是丽水学院畲族文化研究基地梁立新,她2014年发表了《民族地区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问题研究》的论文[5]。2013-2016年,关于民族地区公共文化的研究增长最快,至2016年达到最高,达113篇。民族地区“公共文化均等化”引起了学界一大批学者的关注,不同学科、不同领域的研究开始增加。可以这样认为,在2005-2009年,对民族地区公共文化的研究尚处于萌芽阶段。因为2005年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战略项目才提出,有关这方面的研究及发文数量在之后才逐年攀升,所涉猎的学科和领域也逐渐涌现,参与研究的学者数量也随之增多。从2010年开始,随着国家对建立民族地区公共文化战略项目的持续推进,关注和参与研究的学者数量大幅度增多,相关研究所涉猎的学科和领域也不断上升,不难说明,关于民族地区公共文化均等化的研究已经开始步入起步阶段。

(二)关键词突现

文献的关键词是反映、概括文章主题的核心词汇,关键词是对文章的主题进行高度的凝练和概括,是文章的核心与精髓,文章中高频次关键词通常可以作为判断一个研究领域的热点问题。关键词突现指关键词在某段时间出现频次显著高于其他年份,是某段时间的热点和趋势,从关键词频次表看出,共探测到9个突现词。从图2可知在2010-2011年,学者关注于民族区域“教育改革”“发展规划”,到2011-2012年,对“基本公共服务”“教育均衡”的关注较多,2013-2015年聚焦于“民族自治地方”“基本公共文化服务”两个方面。2015-2017年在脱贫攻坚、城镇化的建设背景下,“民族地区”“新型城镇化”成为学者对民族地区研究的热点。

从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的发展脉络分析,均等化最早被应用于财政服务体系的均等化。2005年,财政部长金人庆首次从政府的角度提出“公共服务均等化”。2006年开始,关于“公共文化服务”相关研究才相继出现,重点聚焦于如何推进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2008年开始,相关文献主要聚焦“公共文化服务”的供给、投入、制度设计等,并探讨如何推进建设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直到2014年,关于民族地区“公共文化均等化”的研究才出现。总的来说,在民族地区,对“公共服务均等化”的研究相对较早,研究成果也比较丰硕,而对于民族地区“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的研究则相对滞后。即使如此,我国对公共文化领域的研究也已取得了重大成就,现有的研究成果极大地丰富了民族地区“公共文化服务”研究领域的内容。

图2 关键词突现

(三)研究时序分析

在Citespace界面中的时间区间选择2007-2017年。节点为年轮状,节点越大,关键词字体越大,说明该关键词总体频次越高(如图3所示)。

图3 民族地区公共文化均等化研究时序图

结合图1的分析,2005-2009年为民族地区公共文化服务研究的萌芽阶段,国内学者的研究焦点是文化建设、公共图书馆、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等主题词。成果聚焦于对公共文化服务的概念、供给、存在的问题、配置现状以及意义的解读。2010年开始为民族地区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研究的起步阶段,大量学者聚焦于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公共文化、社会治理等主题词。对公共文化服务领域的研究主题是探索如何实现农村地区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这表明学界在探讨民族地区公共服务的同时,开始逐步转向民族地区公共文化体系建设过程中所存在的具体问题。

(四)代表性作者合作分析

通过对文献的作者以及合作者的分析,可以了解该学科领域的主要研究力量以及作者的现状,通过分析作者合作关系,可以优先识别该领域的核心作者与团体[8],如图4所示。

图4 民族地区公共文化均等化研究作者合作网络

在图4中,每一个节点表示一位作者,节点越大表明该作者在这一研究领域发文数量越多。同时,不同的节点呈现出不同的颜色,颜色的不同用以区分作者的发文年份,蓝色表示作者发文时间较早,红色表示作者发文时间较近。另外,节点之间的连线表示作者之间的合作关系,连线越粗表示连线所连接的作者之间具有较强的合作关系,发文数量相对较多。图4展现了民族地区公共文化相关研究领域的作者及合作研究的基本情况。从图中反映出大部分作者发文低以至节点过小看不出年轮,可以得出学界对民族地区公共文化关注度还不够,作者间更缺乏合作,多数为独立节点,今后需加强作者间合作,共同为学科发展做贡献。

表1统计的是在CNKI数据库中,有关民族地区“公共文化”研究发文数量排在前二十的作者。超过一半以上关于该领域的文献都出自政府官员,孙金龙以12篇的发文量排名第一。孙金龙为新疆建设兵团党委书记,其观点、讲话大都见诸报纸,主要强调推进新疆民族自治区公共文化建设。其次,文献量有11篇的包括包钢、巴特尔、王波、帕尔哈提·吐尔地等人,均为政府官员。他们的观点是以政府文件或领导讲话形式发表的,聚焦的问题是如何推进公共文化建设。从作者的地域上看,在民族自治区,关于公共文化服务研究成果最多的地区是新疆、内蒙古、广西,且文献作者多数属于政府官员,专家学者关于民族自治区公共文化服务的探索还是比较缺乏。目前,学界关于民族地区“公共文化”研究的总发文频次不高,更多的学者则是浅尝辄止没有持续或继续深入进行研究,这也间接印证了民族地区“公共文化”均等化研究目前尚处于起步阶段,更为系统、全面、深入的研究还有待展开。

表1 作者发文数量

(五)高频被引论文分析

通过对高被引论文的分析,有助于把握民族地区公共文化研究领域的基本状态。表2统计的是在CNKI数据库中以民族地区公共文化均等化为主题被引频次前十的论文。

表2 民族地区公共文化均等化相关研究被引频次前10的论文

续表2

定性研究方法中,在问题与对策建议方面,齐勇锋、李平凡的论文《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被引频次最高,该文分析了我国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对策建议[6]。雷振扬(2008)则对我国民族地区基本公共服务存在的问题提出了路径思考[7]。胡税根、李倩(2015)从文化政策视角提出存在的不足及对策建议[8]。在制度建设方面,程岚(2008)[9],张启春、李淑芳(2014)[10]则从公共财政体制的视角,就如何实现我国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从理论分析的视角,王宁(2012)对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内涵、国内外经验、模式及路径进行文献综述[11]。吴理财、王前(2015)界定了现阶段国家应该保障的基本公共文化服务项目和基本内容[12]。郭海明(2008)论述了图书馆作为公共文化供给载体应该发挥的作用[13]。在定量研究上,王晓洁(2012)实证分析基本公共文化服务资源在东、中、西部不同地区之间的配置状况及特点[14]。胡守勇(2014)从满足基本文化需求、促进文化产业发展、引领社会生活风尚、培育共有精神家园等四个维度建立公共文化服务效能评价指标体系框架[15]。这些高被引论文基本代表了国内公共文化研究的基本知识点。此外,从刊发高频被引论文的刊物来看,这些期刊大多也是比较关注公共文化建设、政治学研究及公共管理,其中政治学、管理学对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研究尤为关注,这也表明民族地区“公共文化”研究引起了国内相关领域和专业刊物的高度重视。

四、研究热点及趋势

(一)从关键词研判研究热点及趋势

图5表示的是国内对民族地区公共文化研究凸显的研究热点,表3表示的是提取的关键词频次统计信息,通过关键词聚类,生成了六个主要类团。类团内部关键词性质和词意越接近,类团间关键词性质和词意区别越明显,说明生成的聚类效果越好。总体来看,聚类效率均高于0.8,说明各个类团内部具有良好的内部一致性。在图5中,一个节点表示一个关键词,节点越大,表示关键词出现的频率越高,节点之间的连线表示两个关键词在同一文章中共同出现,连线越粗表示出现频次越高,也说明它们之间具有更强的关联性。

图5 民族地区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关键词图谱

表3 民族地区公共文化均等化研究关键词频次统计

聚类分析发现,“公共文化服务”和“均等化”的相应链接点最大和周围的连线也最为密集,表明它们是民族自治区“公共文化”服务研究领域的研究热点。从图5可知,与民族地区“公共文化服务”领域有关的关键词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处于核心位置与民族地区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有关的,如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公共服务、公共图书馆、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等,这些关键词的连接点也相对较大,表明这些主题词也是近年来学者所关注的焦点。另一类处于链接的末端,主题是促进公共文化服务建设和推进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公共文化、公共产品等,这些关键词的链接点较小,处于节点的末端,很有可能是未来的研究热点方向。其中,研究频率最高的是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公共服务等内容,从节点具体的年轮上看,“公共文化”“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在2010-2013年间出现的频率较多,反映了学术界对该主题的研究频率。在对文献进行关键词频次统计的基础上,整理出2007-2017年民族地区公共文化服务研究领域的前20位高频关键词。由表3可以看出,在此阶段的研究热点有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基本公共服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公共图书馆、民族自治地方等。

(二)分阶段研判研究热点及趋势

从关键词时区分析中,把2005-2009年定为民族地区公共文化服务研究的萌芽阶段。在此期间,研究焦点是文化建设、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公共文化服务等主题。研究成果聚焦于公共文化服务的概念、供给模式、存在的问题、配置现状以及意义的解读。在内涵界定上,常修泽(2007)强调机会的均等、结果均等及自由选择[16]。在问题上,胡税根、李娇娜(2012)指出在经费投入、供给模式和质量等方面存在问题[17]。安体富、任强(2012)认为存在的问题,包括公共服务型政府尚未建立、财政制度不完善、事权与财权不清等[18]。在供给模式上,王晓洁(2012)运用泰尔指数对我国公共文化在不同地区之间的供给模式进行了分析[14]。在路径及意义方面,中国(海南)改革发展研究院提出公共服务的均等化有利于缩小发展差距,缓解社会矛盾[19]。加强对民族地区公共文化服务研究,对增进社会融合与民族团结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2010年以后,民族地区“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研究进入起步阶段。在此期间,研究主题是如何实现民族地区“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肖希明、完颜邓邓(2015)从公共数字文化资源整合的角度提出促进我国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的措施建议[20]。徐浪、张四连(2015)提出阅读推广为实现公共文化资源均等化具有重要的作用[21]。罗津津等(2015)指出,现有文献缺乏对指标体系的构建、空间差异分析和可获得性等方面的研究[22]。王冲、欧书阳(2016)提出从政府、居民、财政转移支付、产权制度为依托,实现民族地区公共文化的均等化[23]。高咏先、叶华(2016)提出图书馆联盟在促进公共文化均等化的优势以及实现的主要措施[24]。大量的研究成果及研究热点表明,在民族地区公共文化服务研究领域正走向一个迅速发展的研究阶段。未来学界应继续聚焦于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公共文化、社会治理等主题研究。

(三)分主题研判研究热点及趋势

1.民族地区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

在现有的研究文献中,关于公共文化服务的相关内涵、特征、内容、存在的问题及对策、体制改革、机制创新、结果评价、指标测量等方面的研究基本趋于成熟。而从民族地区公共文化的研究视角出发,推进公共文化服务的均等化、标准化公共文化服务方面的实证研究还有待于进一步研究和探讨。此外,通过关键词、词频分析,民族地区“公共文化”“文化建设”等研究领域在未来可能一直会是研究热点。

2.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

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上,大量研究文献聚焦于公共文化体系建设、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公共文化、社区治理等方面。于思瑶(2012)界定了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内涵,在对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梳理的基础上从存在的问题上提出对策探讨[25]。张琳娜、朱孔来(2013)认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今后应该聚焦于公共文化服务理论框架体系的研究、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及其绩效评估指标体系、公共文化服务的应用研究和实证研究[26]。因此,本文认为,未来也应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创新研究,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管理机制创新研究。

3.民族地区农村公共文化服务

从现有文献资料来看,关于民族地区的主题有“内蒙古”“民族自治地方”“自治区”、“民族地区”等,内容以“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农村公共文化服务”展开。在民族地区农村公共文化服务的问题及对策探讨上成果丰硕。在问题上,罗剑(2014)提出民族地区公共文化服务难以满足各族群众日益增长的多样化需求[27]。梁立新(2014)提出民族地区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在经济、文化等层面存在的现实困境[5]。

对策上,崔榕(2012)提出从政策、财政机制、人才队伍等方面完善民族地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28]。姜鑫磊(2013)在对策上提出要推行多元投资主体、基础设施网络化建设、创新服务方式、加强人才培养,推进民族地区基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29]。因此,从现有文献的相关研究来看,民族地区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一直是学者们研究的主要焦点,今后的研究热度也只会增加不会减少。

综上所述,国内学者立足于现阶段我国公共文化服务的实际情况,基于不同的研究方式和理论视角,对公共文化进行了大量的理论探索,并结合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实际,就建设中的现实问题进行了深入研究和探讨。整体来看,与公共服务均等化研究领域不同,国内关于民族地区“公共文化”均等化的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截至目前,学界围绕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建设、问题、供给、绩效评估以及面临的机遇和挑战等方面已经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为民族地区公共文化建设提供了有益借鉴和参考。

猜你喜欢

均等化服务体系文献
智慧出行,智绘未来——新一代出行服务体系构建与实践探讨
Hostile takeovers in China and Japan
辽宁省冰雪场地设施资源配置均等化研究
山南公共图书馆标准化均等化建设现状与路径探索
Cultural and Religious Context of the Two Ancient Egyptian Stelae An Opening Paragraph
“三效合一”构建现代农业服务体系
建好公共法律服务体系“最后一公里”
The Application of the Situational Teaching Method in English Classroom Teaching at Vocational Colleges
基于泰尔指数法的京津冀医疗公共服务均等化研究
基于泰尔指数法的京津冀医疗公共服务均等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