乳腺癌:从“红颜杀手”到“长期生存”
2019-01-03熊萍
熊萍
沈镇宙
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乳腺外科终身教授,曾任中国抗癌协会副理事长、中华医学会肿瘤学分会副主任委员、上海市抗癌协会理事长、上海市医学会肿瘤专科分会主任委员等职。主要研究方向为乳腺癌的早期诊断、综合治疗、个体化治疗及相关基础研究。
女性朋友至少每月应对自己的整个乳房(包括两侧腋窝)进行一次细致的自我检查,一旦发现可疑情况,立即去医院乳腺科或外科就诊。
诊断:从“过晚”到“越来越早”
20世纪五六十年代,乳腺癌的诊断只能依靠医生的双手触诊,而触诊往往会受医生对乳腺肿块的大小、形状、质地以及有无向周围浸润等经验的影响。20世纪60年代,乳腺超声检查出现,但诊断准确性较差。20世纪60年代后期,乳腺X线摄影(钼靶)检查在国外问世,80年代以后正式进入中国。乳腺X线摄影检查能清晰显示乳腺各层组织,不仅可以发现乳腺结节,还可以发现小于0.1毫米的微小钙化点及钙化簇,是早期发现乳腺癌的有效方法。
如今,乳腺癌的诊断技术越来越先进:乳腺X线摄影检查和超声检查设备不断更新换代,磁共振可以更好地显示病灶的大小、形态、位置及浸润范围。同时,许多女性的自我保健意识增强,主动自查,积极参加普查、体检等,也使不少没有症状的早期乳腺癌被发现。
手术:从“全切”到“保乳”
乳腺癌的治疗方法有手术、放疗、化疗(包括新辅助化疗)、内分泌治疗、靶向治疗等。20世纪70年代以前,乳腺癌主要采用手术治疗,那时候的理念是:切除范围越大越好,很少有人关注乳房缺失或畸形带给患者的困扰,许多患者在术后出现焦虑、抑郁情绪,甚至丧失生活的信心。20世紀70年代以后,人们逐渐认识到,手术切除的范围过大,并不能提高患者的生存率,治疗理念也逐渐发生了改变,从最初切除全乳、胸大肌、胸小肌及肋软骨,同时清除腋部及内乳淋巴结的扩大根治手术,发展为保留胸肌的改良根治术,甚至保乳手术。
遗憾的是,并非所有乳腺癌患者都可以接受保乳手术。乳房是女性美的体现,也是女性的重要性器官。过去,乳腺癌根治术导致的乳房缺失,以及术后胸前留下较大瘢痕组织,带给了女性巨大的心理冲击。20世纪90年代,欧美等国家相继开展了乳房再造术,帮助乳腺癌根治术后患者获得满意的“乳房”外形。
辅助治疗:从“难以耐受”到“精准打击”
手术是局部治疗方法,不能预防全身性播散。因此,医生会根据患者可能发生转移风险、年龄、激素受体情况等,选择是否需要辅助治疗。化疗是乳腺癌的重要辅助治疗手段。20世纪70年代以后,国内开始使用化疗药物治疗乳腺癌,但副作用较大,患者难以耐受。20世纪八九十年代,阿霉素类药物和紫杉醇类药物被相继用于乳腺癌的治疗,效果较好。21世纪初,靶向药物曲妥珠单抗(赫赛汀)问世,显著改善了HER-2表达型乳腺癌患者的生存状况。此后,治疗乳腺癌的另一靶向药物帕妥珠单抗问世,用于治疗HER-2阳性转移性乳腺癌,效果肯定。
乳腺癌是一种激素依赖性肿瘤。免疫组化检查提示雌激素(ER)、孕激素受体(PR)阳性的患者,可接受内分泌治疗。如果雌激素受体和孕激素受体均为阳性,内分泌治疗的有效率可达70%以上;两者中有一个阳性,有效率为40%~50%。迄今为止,内分泌治疗仍然是乳腺癌辅助治疗中的重要手段之一。与此同时,放疗设备越来越先进,放疗技术取得长足进步,对一些做了局部切除的早期乳腺癌患者进行放疗,远期疗效与根治性手术相似。
康复:从“孤独无助”到“群体康复”
大多数乳腺癌患者在医院的治疗仅仅限于围手术期,术后的康复之路还很漫长。过去,由于乳腺癌治疗效果不佳,社会对患者的支持和关爱不够,大多数患者无法回到正常的工作和生活状态,容易出现悲观、抑郁、焦虑等负面情绪,有的患者甚至有轻生的想法和行为。现在,乳腺癌的治疗效果越来越好,长期生存的患者越来越多,患者的康复问题也受到社会的高度关注。
研究证实,家庭成员的安慰和疏导,社会的支持,在患者的康复中起重要作用。为帮助乳腺癌患者正确认识乳腺癌,让乳腺癌患者获得更多的社会支持、患者之间的榜样支持以及家庭支持,我国许多地区成立了“粉红丝带之家”“乳腺癌康复俱乐部”等公益组织,对促进乳腺癌患者术后康复发挥了积极作用。35年前,胡女士因患乳腺癌切除了一侧乳房。术后,她在丈夫和医生的鼓励下,加入了乳腺癌康复俱乐部,通过医生的专业指导和病友间的交流和鼓励,她逐渐建立起战胜疾病的信心,重新投入工作。如今,她已70有余。事实上,像她这样得以长期康复的乳腺癌患者在全国各地还有很多。
目前,乳腺癌位列我国女性癌症发病率首位,但绝非不治之症。手术、化疗、放疗、靶向治疗、内分泌治疗等综合治疗手段,已使乳腺癌患者的疗效显著提高。部分患者即使发生转移,仍能长期“带瘤生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