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宁缓和医疗:学会坦然面对死亡
2019-01-03熊萍
熊萍
随着社会的进步,人们逐渐认识到,更好地了解死亡,才能够更深刻地理解生命;大声谈论“死亡”,是对生命的一种唤醒,更是文明进步的标志。而在面对亲人离世的这个阶段,除了必要的救治外,可以做的事还有很多,比如进行有效(爱)陪伴、帮助患者完成心愿等,让逝者善终,生者善别。
惜亲情,竭力回避“死亡”
长久以来,我国传统文化重孝道,“视人命胜天”的观念普遍且根深蒂固,许多家属明知医治无效,但在面对患有严重疾病、可以预见到生命终点的亲人时,其普遍做法是请求医生不惜一切代价救治患者,无法面对亲人的“死亡”,结果可能是患者失去“死亡”自主决定权,在不情愿、不知情的情况下,身上被插满大大小小的管子,在痛苦中结束生命。
他是一位知识分子。70岁时被医生诊断患肺癌,接受手术治疗。71岁时癌症发生转移,他未接受治疗,此后咯血、呕吐等症状日益严重,完全无法进食,伴剧烈骨痛,被家属送往医院。在医院里,他极度抗拒治疗,只求减少痛苦,尽快结束这一切,但家属不舍得他就这样离世,要求医生给予积极救治。
她年仅28岁,因为发热、头痛入院,病情迅速恶化,很快神志不清,经检查,被医生诊断为免疫介导脑脊髓神经病变,尝试了所有的治疗方法后。神经内科医生判定患者不能恢复,且完全没有生活质量可言……可年迈的父母不能接受女儿的状况,希望奇迹能够在女儿身上发生。
“医学的局限性”让我们清楚地明白:医生不可能挽留住濒临死亡的患者。虽然大家都知道这个道理,但是亲情、不舍、恐惧,让许多人竭力回避“死亡”。
护佑为先,开启安宁缓和医疗
1987年,西方的临终关怀理念传入中国,临终关怀研究所在天津成立。1990年,世界卫生组织(WHO)“癌癥三阶梯止痛”方案推向全国,医务界开始逐渐接触缓和医疗的理念,并尝试和推广。缓和医疗、舒缓医疗、姑息治疗都来源于英文“Palliative Care”,这个词的本意是“缓解”“保守的疗法”。现在,我们更多地使用缓和医疗这个叫法。
2002年,世界卫生组织对缓和医疗的定义进行了修订,提出缓和医疗三条原则:第一,重视生命并承认死亡是一种正常过程;第二,既不加速,也不延后死亡;第三,提供解除临终痛苦和不适的办法。也就是说,缓和医疗是在最小伤害和最大尊重的前提下,让患者的最后时光尽量舒适、宁静和有尊严。
严格说来,缓和医疗和安宁疗护并非一个概念。缓和医疗可与以治愈疾病、延长生命为目的治疗同时开始;安宁疗护是针对生命不会超过6个月的终末期患者。安宁疗护是缓和医疗的一部分。在我国,统称为安宁缓和医疗。安宁缓和医疗,为重病患者和终末期的人开辟了一个光明的、温暖的选项。是的,它是一个选项。面对死亡,我们可以选择,而不是必须经历痛苦。
平安离开,坦然面对“死亡”
安宁缓和医疗不仅仅面对死亡,更是在疾病自确定其不可治愈起,全方位地关注重病患者身体、心理、社会层面和家属的感受。通过镇痛和控制其他各种症状,减轻痛苦,并非一些人理解的“不治疗”“等死”。
安宁缓和医疗让患者处于身体舒服或尽可能舒服的状态下,医务人员、家属等通过陪伴、倾听、理解的方式,关注其心理层面的痛苦(焦虑、抑郁、恐惧等)、社会层面的痛苦(不能再做一个照顾孩子的母亲,不能做孝敬父母的儿女……),让患者表达自己的愿望,并帮助他们完成。关注和抚慰面对亲人离世的家属的痛苦、哀伤,也是安宁缓和医疗的内容。
刘女士在60多岁时被确诊为胰腺癌伴肝转移,传统的治疗方法对她已经无效。于是,她找到专门从事安宁缓和医疗的医生,说她想跟家人去旅行,医生给她开了止痛药,以备她需要时服用;她有些腹泻,医生给她开了止泻药;她还希望在病情恶化以后能住在家里而不是去医院,她想让医生跟她的家人讲一讲,以后应该如何照顾她。后来,她真的和家人一起去看了向往已久的大海,回来还跟医生分享了她的旅行体验。有一天,她又来了。因为出现腹水,她的肚子开始鼓起来。她说:“大夫,我下次可能来不了了,但我的家人还会来,希望你继续指导我的家人,让他们在家里好好照顾我。”就这样,医生尽最大努力帮助她,家人尽心尽力陪伴她……8个多月后,她在家中安详离世。患上胰腺癌,她是不幸的,但在面对死亡这件事情上,她又是幸运和明智的。最可贵的是,她的一切愿望和决定均得到了周围人的帮助和尊重。
无论医学如何发展,生老病死的自然规律都不能改变。帮助重病患者和终末期的人过好最后一段值得延续的日子,找到通向“好死”和“善终”的道路,这是“安宁缓和医疗”的初衷和使命。
推动安宁缓和医疗,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2017年10月,第一批全国安宁疗护试点在北京市海淀区等5个市(区)启动;2019年5月,国家卫健委印发了《关于开展第二批安宁疗护试点工作的通知》,在上海市和北京市西城区等71个市(区)启动第二批试点。此外,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北京大学医学部、中国医科大学、四川大学华西医学中心等十几所大学,也开设了相关课程。
但是,国内安宁缓和医疗的发展依然面临着不少问题。我国因疾病死亡的患者很多是在医院中过世,而终末期患者到医院可能会遭遇过度检查和无效的治疗,不仅身心痛苦,医疗资源也没有起到应有的作用。如何把选择死亡方式的权利还给患者本人?如何减少无意义的“无效”救治?如何更好地控制症状,减轻精神、心理和灵性痛苦,让患者在家人的陪伴下,心境平和地离世?推广安宁缓和医疗,还需要大家的共同努力。
一生一春秋,一花一轮回。让我们行动起来,帮助每一个重病患者,有尊严地走完生命中最后一程。帮助别人,就是帮助未来的自己!
刘晓红 北京协和医学院老年医学系主任、主任医师,中国医师协会老年医学科医师分会副主任委员,中国老年医学中心联盟副主席,中国老年保健研究会副会长、安宁缓和医疗分会主任委员,北京市医师协会老年医学专科医师分会主任委员,北京市医学会老年医学分会副主任委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