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帕金森病:从“束手无策”到“有效控制”

2019-01-03黄薏

大众医学 2019年10期
关键词:瑞金医院运动障碍神经病

黄薏

陈生弟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神经内科教授、博士生导师,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神经病学研究所所长,国际帕金森病及运动障碍学会常委,国际神经病学联盟帕金森病及相关疾病研究委员会执委,中国医师协会神经内科医师分会副会长兼帕金森病及运动障碍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

对帕金森病患者而言,早期治疗、规范治疗是延缓病情进展,提高生活质量的“不二法宝”。

患病率上升,有一定年轻化趋势

帕金森病是一种慢性、进行性神经退行性疾病,是由于脑内黑质部位出现结构退化,不能产生神经传导物质“多巴胺”,从而使脑部指挥肌肉活动的能力受限,患者会出现震颤、肌肉僵直、步态和姿势障碍等运动障碍的表现。

随着人口老龄化,我国帕金森病的患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调查资料显示,在我国65岁以上老年人群中,帕金森病的患病率为1.7%。照此估算,我国目前约有帕金森病患者250万人,每年新增患者約10多万人。

过去,人们一直认为帕金森病是一种老年病。近年来,帕金森病的发病年龄呈现一定的年轻化趋势,40岁以下的早发型帕金森病患者已不鲜见。

陈生弟教授告诉记者,他诊治的最年轻的帕金森病患者才17岁。当然,这些年轻的帕金森病患者多存在一定的家族聚集性,提示遗传因素在其发病中起重要作用。

健康意识逐步增强,“主动就诊”者越来越多

过去,由于医学知识相对匮乏,普通群众对帕金森病知之甚少。许多老年人在出现肢体抖动、动作缓慢等症状时,常将其归因于“衰老”,没有引起重视,也不知道要去医院就诊,任由疾病发展。在医院能见到的,大多是已经出现非常严重的运动障碍,生活已不能自理的帕金森病患者。

近年来,随着科普宣传的不断深入,“帕金森病”在中国老百姓心目中的“知名度”越来越高,因手抖、动作慢来医院咨询自己是否患了帕金森病的人越来越多。

陈生弟教授告诉记者,20世纪80年代早期,他在瑞金医院神经内科担任住院医师。那时候,一个月都看不到几名帕金森病患者;而现在,瑞金医院神经内科每月接诊的帕金森病患者超过600人次。

认识更全面,非运动症状受关注

在很多人的印象中,帕金森病与“颤抖”如影随形,帕金森病就是“抖抖病”。近年来,人们开始逐渐认识到,“手抖”不一定是帕金森病,还可能是更为常见的“原发性震颤”;帕金森病也不一定都会出现“手抖”, 约30%的帕金森病患者的手并不抖。

与此同时,帕金森病的非运动症状也备受医学界关注。研究发现,帕金森病患者不仅有静止性震颤、肌强直、动作迟缓及姿势平衡障碍等运动症状,还存在焦虑、抑郁等精神障碍,以及睡眠障碍、嗅觉减退、便秘、自主神经功能紊乱等非运动症状(NMS)。与运动症状相比,非运动症状出现时间更早,对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更大。因此,早期认识帕金森病的非运动症状对发现更早期的帕金森病患者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防治手段有限,“更早发现”成研究热点

由于帕金森病的病因尚未完全明确,现有的各种治疗手段均仅能控制症状、延缓疾病进展,而无法治愈疾病。早期诊断、早期治疗可以有效延缓病情进展,使患者在数年乃至十余年中保持生活自理能力。

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内,诊断帕金森病主要依靠临床症状,如静止性震颤、肌肉僵硬、动作迟缓等。

近年来,各国科研人员都在大力研究帕金森病的早期诊断方法,如影像学检查(如头颅超声、磁共振、PET等)、嗅觉减退的筛查、体液(包括血液、唾液、脑脊液)中的相关生物标志物的研究等,以便发现更早期的帕金森病患者,及早采取干预措施。

陈生弟教授告诉记者,当患者出现僵硬、颤抖等帕金森病的典型症状时,其实病情已不属于早期阶段了。新近研究发现,入睡后因梦见与野兽或敌人搏斗而出现“拳打脚踢”之类肢体不自主运动等表现的“快动眼睡眠行为障碍”与帕金森病的发生有一定关系。瑞金医院神经内科正在进行相关研究,通过检测帕金森病相关生物标志物等手段,从这些人中筛查出前驱期帕金森病患者,通过运动干预,以期延缓乃至阻止帕金森病的发生。

治疗更规范,选择更多,疗效更好

在20世纪60年代以前,由于对帕金森病的病因、发病机制尚不了解,临床上几乎没有针对帕金森病的治疗药物,对病情的快速进展“束手无策”。那时候,帕金森病患者从被确诊到生活不能自理,平均只有短短七年时间。而当病情发展到严重阶段时,医生也只能采取一些对症治疗和营养支持治疗,患者预后很差。

20世纪60年代,左旋多巴被证实能够有效改善帕金森病患者的症状。二十多年来,帕金森病治疗药物不断推陈出新,大量帕金森病患者的病情得到了有效控制,生活质量大为改善,死亡率和致残率明显降低。

目前,经临床验证疗效较好的药物有十几种,新药也在不断研发中。帕金森病已经从半个多世纪前的“不治之症”,转变为一种可以有效控制的慢性病。对于药物疗效明显下降或出现严重副作用、严重影响生活质量的患者而言,现在还可以选择脑深部电刺激疗法(简称DBS)改善症状。

为规范帕金森病的治疗,提高帕金森病早期诊断的准确性,减少误诊及漏诊,在陈生弟教授的牵头主持下,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帕金森病及运动障碍学组于2006年制定了《中国帕金森病治疗指南》,并于2009、2014年进行了修订,有效提升了我国帕金森病的整体诊疗水平。

治疗理念创新,行之有效的“中国经验”

帕金森病是一种需要长期药物治疗的慢性病,随着治疗时间的延长,或多或少会出现一定的运动并发症。过去,国外的治疗理念是:一旦确诊为帕金森病,就用较大剂量的药物,力求尽快控制症状。这么做虽然近期效果十分理想,但会导致一系列副作用,如恶心、呕吐、低血压等急性副作用,异动症、“剂末现象”等运动并发症的发生率较高。

早在20世纪90年代,我国就已经提出“low and slow”的用药原则,即采用“小剂量缓慢递增”的方案治疗帕金森病,尽可能以小剂量达到满意疗效,降低药物急性副作用及运动并发症的发生率。2006年,我国又率先提出“早期小剂量多种药物联用”的治疗策略,发挥不同作用机制药物的协同作用,降低药物副作用。实践证明,我国帕金森病患者异动症的发生率明显低于国外的帕金森病患者。

与此同时,我国学者在世界帕金森病学界的地位也越来越高。陈生弟教授担任国际帕金森病及运动障碍学会常委、国际神经病学联盟帕金森病及相关疾病研究委员会委员。2011年12月,瑞金医院神经内科承办了第19届国际帕金森病及相关疾病大会,这是全球最大规模、最高级别的帕金森病学术盛会之一,也是中国神经病学界首次承办的世界级神经病学学术会议。2012年,陈生弟创办并主编我国首本国际神经病学杂志《Translational Neurodegeneration》,以此作为与全球神经科医师和研究者们的交流平台,更好地进行全球协作。

康复运动,彰显中国特色

除药物治疗外,非藥物治疗对帕金森病患者运动障碍症状的改善和康复也大有裨益。从2014年起,瑞金医院将中国特有的传统运动项目——太极拳作为帕金森病的辅助治疗手段。数年的研究发现,在参加训练的帕金森病患者中,90%患者的病情得到改善,运动症状减轻,步速加快,下肢力量增强,平衡能力改善,非运动症状(如记忆力减退、睡眠障碍等)也有所减轻,生活质量明显提高。此外,中医传统保健功法五禽戏也被应用于帕金森病的康复,同样取得了较好效果。陈生弟教授表示,除上述运动外,快步走、打乒乓球、跳广场舞、游泳等,也有助于帕金森病患者的康复,患者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合理选择运动项目。

未来目标:更早期发现,更精准治疗

陈生弟教授表示,随着基础研究不断取得新突破,将会大大促进帕金森病临床诊治水平的提高。未来帕金森病的诊治应朝着精准化的方向发展。比如:根据临床症状将帕金森病患者分为不同的临床亚型,开发更有效的针对该亚型患者的药物,进一步提升疗效;进一步完善帕金森病相关生物标志物的研发,提高帕金森病的早期诊断率和准确性;开展帕金森病相关基因及药物基因组学研究,开发相关靶向治疗药物,实现更精准的治疗;等等。

猜你喜欢

瑞金医院运动障碍神经病
瑞金医院多学科合作救助跌倒老人
抗N-甲基-D天冬氨酸受体脑炎运动障碍临床分析☆
基于古今文献的运动障碍选穴规律探析
糖尿病人应重视神经病变
110年,瑞金医院创新之路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 王蕾教授简介
越测越开心
晚期帕金森病治疗的新进展
慎玩,当心成神经病!
发作性运动诱发性运动障碍10例临床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