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质疏松:从“认识不全”到“规范防治”
2019-01-03张磊
张磊
章振林
上海交通大學附属第六人民医院骨质疏松和骨病专科主任、上海市骨疾病临床研究中心主任、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华医学会骨质疏松和骨矿盐疾病分会主任委员。擅长疑难代谢性骨病,包括原发性骨质疏松症、骨和关节复杂病变等的诊治。
骨质疏松对人体健康的危害是多方面的,可造成腰背疼痛、身高变矮和驼背,尤其严重的是导致椎体或髋部骨折,已成为老年人的健康“杀手”。
人口老龄化,导致骨质疏松“井喷”
骨质疏松以骨量低下、骨组织微结构破坏为特征,与年龄高度相关,易引发髋部或脊柱骨折,致残、致死率高。骨质疏松常悄无声息地发生,多数患者早期无明显临床症状,因此骨质疏松也被称为“沉默杀手”。
近年来,我国骨质疏松患者数量猛增。2018年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公布的首个中国骨质疏松症流行病学调查结果显示:50岁以上人群骨质疏松患病率为19.2%,65岁以上女性骨质疏松患病率为51.6%。国际骨质疏松症基金会主持的一项最新研究估计,至2020年,中国骨质疏松或骨密度低患者将达到2.86亿;2050年,这一数字将上升至5.333亿。
在造成骨质疏松高发的众多原因中,人口老龄化、不良饮食习惯与生活方式是主因。长期高盐饮食,过量饮用咖啡、浓茶、可乐等含咖啡因的食物,缺少运动,日晒不足等,均是诱发骨质疏松的重要原因。
研究不断深入,致残风险降低
20世纪40年代初,骨质疏松才被当作一种疾病概念提出。人们对骨质疏松的认识不多,部分医生对因骨质疏松导致的反复脆性骨折不了解,常将其当作一般骨折处理,从而延误了患者治疗。
到了20世纪80年代,我国开始认识并重视骨质疏松的防治。围绕骨质疏松基础研究的骨组织学、骨量或骨容量测定技术、离体骨组织细胞培养技术、骨代谢动力学系统研究、基因分析等技术不断推进。骨质疏松的诊断也由单光子、双光子,发展至双能X线吸收仪(DXA)等。此后,内分泌科、老年病科、妇科、骨科、放射科纷纷加入,抗骨质疏松药物的研发也渐渐走向成熟。
2001年4月,中华医学会骨质疏松和骨矿盐疾病分会成立;2006年,《原发性骨质疏松诊疗指南》发布,2017年修订版和2018年社区版指南发布。从此,骨质疏松有了明确的诊疗规范,对骨质疏松的规范诊治起到了重要作用。
药物推陈出新,治疗拥有更多、更优选择
“骨质疏松”这一疾病刚被提出时,仅通过补充钙剂与维生素D来进行治疗。随着对疾病研究的不断深入,学者们发现,单靠补充钙剂和(或)维生素D来治疗骨质疏松远远不够,必须与抗骨质疏松药物联合应用才行。
20世纪60年代,双膦酸盐被发现具有有效抑制破骨细胞、增加骨密度的作用。直至20世纪80年代中期,双膦酸盐类药物的系统研发才正式拉开序幕。经过近30年的研究,双膦酸盐类药物已成为临床应用最广泛的抗骨质疏松药物。与此同时,雌激素代替疗法、降钙素、选择性雌激素受体调节剂等相继出现,为治疗提供了更多选择。5年前,促进骨形成,增加骨密度的重组人甲状旁腺素(特立帕肽)问世,自此,骨质疏松治疗多了一个“促进骨形成”药物的重要“武器”。
除了在药物作用机制上“下功夫”,抗骨质疏松药物在剂型、用法上也进行了优化,如部分双膦酸盐类药物只需一周服用一次,避免了每日服药的麻烦,而且有一年一次的静脉滴注治疗制剂,显著提高了治疗依从性,也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药物不良反应。
防控意识增强,早诊、早治成为可能
过去,很多人认为骨质疏松是一种正常的生理现象,没必要就诊,更没必要治疗。为提高大众对骨质疏松的认识和重视程度,世界卫生组织将每年10月20日定为 “世界骨质疏松日”。经过多年的努力,越来越多的老百姓开始意识到骨质疏松是可防、可控的,并开始重视自己的骨骼健康,不少认识误区也被逐渐纠正。
起初,人们认为“骨头汤含钙丰富”,于是“喝骨头汤补钙”的说法风靡一时。经过大力宣传,许多人开始认识到这种方法并不科学,且补钙效果甚微。后来,每日服用大量钙片的做法又逐渐流行起来。随着科学知识的普及,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补钙绝非多多益善,在维生素D的辅助下,钙才能被更好地吸收,因此人们在补钙的同时也需补充维生素D。
过去,许多患者是在发生骨折后才被告知患有骨质疏松症。如今,不少50岁以上中老年人已经将骨密度检测列入常规体检,从被动治疗转为主动筛查。已发生骨质疏松的患者也能在医生指导下规范治疗,这就是过去“驼背老人”身影随处可见、如今却大为减少的重要原因。
未来,社区医院或将接过防治“重担”
目前,我国大型综合性医院对骨质疏松的诊治比较规范,但在经济落后地区及大部分基层医院,诊治不规范的情况仍十分常见。如今,我国骨质疏松诊治率依然处于较低水平,接受有效抗骨质疏松药物治疗的比例低于25%。
事实上,社区医院可在骨质疏松防控工作中起重要作用。社区医院通过对60岁以上人群进行普查,对高危人群加以重点关注,对已发生骨质疏松性骨折的患者做好家庭医生上门服务,并进行预防二次骨折的健康宣教,防止骨折再次发生,将有效提高骨质疏松诊治率、降低致残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