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CT检查对原发性肾上腺肿瘤的诊断与鉴别价值*

2019-01-03李建斌谢家恩张辉邓元明

西部医学 2018年12期
关键词:嗜铬细胞脂肪瘤皮质

李建斌 谢家恩 张辉 邓元明

(1.重庆市开州区人民医院放射科,重庆 405400;2.重庆市开州区人民医院泌尿外科,重庆 405400;3.陆军军医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放射科,重庆 400000;4.重庆市山峡中心医院介入科,重庆 400000)

原发性肾上腺肿瘤的发病率呈现逐年上升特点,受其特殊解剖部位(位置较深)影响,临床诊断难度大[1]。同时原发性肾上腺肿瘤类型多,包括皮脂腺瘤、嗜铬细胞瘤、节细胞神经瘤、髓样脂肪瘤[2]等,不同类型肿瘤病因、表现、临床治疗存在一定的差异。为此术前确定肾上腺肿瘤性质,对其治疗及预后改善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多层螺旋(MSCT)具有较高密度分辨率、操作简单、准确率高等特点,除了能对肾上腺病变大小、形态、与邻近组织关系等清晰显示外,还能测量CT值,有利于原发性肾上腺肿瘤鉴别诊断[3]。基于此,本研究通过回顾性分析重庆市开州区人民医院2010年1月~2016年6月确诊的60例原发性肾上腺肿瘤患者影像学资料,探讨CT值测量对肿瘤的定性诊断与鉴别价值。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经手术、病理证实的原发性肾上腺肿瘤患者60例,其中男33例,女27例;年龄20~70岁,平均(45.38±5.01)岁;病理类型:皮质腺瘤32例,嗜铬细胞瘤19例,节细胞神经瘤6例,皮质腺癌2例,髓样脂肪瘤1例。

1.2 检测方法 应用GE LigheSpeed 64层螺旋CT扫描仪,患者受检前空腹至少6h,受检前饮用矿泉水500~800mL,做好胃肠道准备工作(如膀胱充盈)。选择仰卧位,先常规平扫,相关参数:管电压120kV,管电流220mA,从膈顶扫描到耻骨联合上缘。随后对所有患者行增强扫描(髓样脂肪瘤除外),保持体位与平扫一致。通过高压注射器对患者肘静脉行非离子型优维显(300mgI/mL)注射,注射速率为2~3mL/s,注射剂量1.5~2.0mL/kg;注射后25~35s、60s分别行动脉期、静脉期扫描。扫描获取图像上传至专业工作站,由2名以上专业医师单独阅片,观察肾上腺肿瘤大小、部位、形态、密度、与邻近组织关系等情况,医师意见一致后确定为最终结果。

CT横断面扫描,测量肿瘤最大横断面最大径,将其拟定为长径;垂直于最长径的最长横径拟定为宽径。通过感兴趣区(ROI,将肿块的1/3~1/2覆盖)测定肿瘤平扫CT值,这个过程中避开出血、坏死、囊变等区域,最大限度减少对测量结果的影响。同时对同一感兴趣区对增强扫描动脉期、静脉期最大强化CT值测定。

1.3 统计学分析 应用SPSS18.0统计软件分析数据,计数资料以%表示,行2检验;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行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CT平扫表现特征比较 皮质腺瘤32例均为单侧发病,其中左侧发病26例,占81.25%;嗜铬细胞瘤19例,其中左侧发病7例,占36.84%;皮质腺瘤患者边界清晰率、形态规则率、密度均匀率与嗜铬细胞瘤患者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图1、图2。节细胞神经瘤左侧发病2例,占33.33%,边界均清晰,形态均规则,密度以不均为主,见图3;皮质腺癌边界清晰,形态规则,密度不均,见图4;髓样脂肪瘤1例为右侧发病,见表1。钙化:皮脂腺瘤钙化4例(12.50%,4/32),嗜铬细胞瘤钙化6例(31.58%,6/19),皮质腺癌钙化2例(100.00%,2/2),节细胞神经瘤、髓样脂肪瘤均未钙化,皮脂腺瘤与嗜铬细胞瘤钙化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表1 不同类型原发性肾上腺肿瘤CT表现比较[n(×10-2)]Table 1 CT findings of different types of primary adrenal tumors

注:皮脂腺瘤与嗜铬细胞瘤比较,①P<0.05;节细胞神经瘤、皮质腺癌、髓样脂肪瘤样本数少,不作比较

2.2 CT增强扫描表现 所有患者均行CT增强扫描(髓样脂肪瘤除外),皮质腺瘤以轻中度均匀强化为主(图5);嗜铬细胞瘤显示不均匀明显强化(图6);节细胞神经瘤增强扫描显示轻度不均匀强化2例,无明显强化4例(图7);皮质腺癌增强扫描显示为不均匀明显强化(图8)。

2.3 肿瘤大小、与CT值 皮质腺瘤肿瘤大小1.00~10.71cm,嗜铬细胞瘤肿瘤大小3.31~19.65cm;皮质腺瘤平均平扫CT值、动脉期CT值及静脉期CT值均明显低于嗜铬细胞瘤,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类型原发性肾上腺肿瘤大小、CT值详细情况见表2。

表2 不同类型原发性肾上腺肿瘤大小、CT值比较Table 2 Comparison of size and CT value of different types of primary adrenal tumors

注:与嗜铬细胞瘤比较,①P<0.05;节细胞神经瘤、皮质腺瘤、髓样脂肪瘤样本数少,不作比较

图1皮脂腺瘤CT平扫图像

Figure1TheCTplainscanimageofsebaceoma

图2嗜铬细胞瘤CT平扫图像

Figure2TheCTplainscanimageofpheochromocytoma

图3节细胞神经瘤CT平扫图像

Figure3TheCTplainscanimageofganglioneuroma

图4皮质腺癌CT平扫图像

Figure4TheCTplainscanimageofcorticaladenocarcinoma

图5皮脂腺瘤CT增强扫描图像

Figure5TheCTenhancedscanimageofsebaceoma

图6嗜铬细胞瘤CT增强扫描图像

Figure6istheCTenhancedscanimageofpheochromocytoma

图7节细胞神经瘤CT增强扫描图像

Figure7TheCTenhancedscanimageofganglioneuroma

图8皮质腺癌CT增强扫描图像

Figure8TheCTenhancedscanimageofcorticaladenocarcinoma

3 讨论

原发性肾上腺肿瘤除了有普通肿瘤特点外,还存在内分泌特性,对机体内分泌造成不良影响,其治疗以外科手术为主,如后腹腔镜肾上腺肿瘤切除术[4]。但临床上受肾上腺肿瘤类型影响,其手术方案存在一定的差异。为此术前对原发性肾上腺肿瘤定性十分重要。

目前临床诊断原发性肾上腺肿瘤以影像学检查为主[5],其中CT检查为首选手段,不仅能对肿瘤位置、形态、与邻近组织器官关系等情况清晰显示,而且对良恶性肿瘤内部细节可进行鉴别,肾上腺肿瘤定性准确度高。同时MSCT及其三维重建技术可多方位显示肾上腺结构,对肾上腺肿瘤判断具有重要意义。MRI虽然诊断准确率高,但其花费时间相对较长、检查条件受限、难以显示微小病灶或钙化情况。本研究60例患者经手术、病理证实,其中皮质腺瘤32例,占53.33%,可见原发性肾上腺肿瘤临床最常见为肾上腺腺瘤。肾上腺腺瘤按照功能性分为功能性腺瘤(Cushing腺瘤、醛固酮腺瘤)与非功能性腺瘤,本组皮质腺瘤均为单侧病变。CT平扫显示皮质腺瘤边界多清晰,形态规则,呈现类圆形或卵圆形,密度以均匀为主,与水样密度类似;部分肿瘤较大,存在低密度坏死区,肿瘤内少数钙化。对皮质腺瘤行CT增强扫描,以轻中度均匀强化为主,分析其原因可能与肿瘤组织以富脂质透明细胞为主要成分有关,血液供应不丰富,增强扫描时强化程度不大,进而多表现为轻中度强化[6-8]。对嗜铬细胞瘤行CT平扫,显示肿瘤多较大,密度多不均匀,边界不清,与形态不规则均占47.37%,这可能与嗜铬细胞瘤肿瘤体积多较大,对邻近组织压迫有关;CT增强扫描呈现明显不均匀强化,这主要由嗜铬细胞瘤血液供应丰富、细胞团间血窦多引起[9-10]。从CT征象(形态、边界、密度)比较,皮质腺瘤与嗜铬细胞瘤存在一定的差异。此外,节细胞神经瘤仅占10.00%,边界清晰,以均匀密度为主,形态规则;增强扫描显示轻度不均匀强化2例,无明显强化4例。皮质腺癌较少见(占3.33%),肿块直径较大,边界清晰,形态规则,密度不均;增强扫描呈现明显不均匀强化特点[11-13]。

有研究[14-15]认为腺瘤含脂量与CT值有关,含脂量越多,CT值越小;也有文献报道肾上腺肿瘤CT值和MRI化学位移成像信号有关[16-17]。由此可见CT值检测对肾上腺瘤诊断具有重要价值。由于本研究中节细胞神经瘤、皮质腺癌、髓样脂肪瘤样本数小,难以行统计学分析,为此本研究主要分析CT值对皮质腺瘤与嗜铬细胞瘤的鉴别诊断价值。本研究结果显示相比嗜铬细胞瘤,皮质腺瘤患者平扫、动脉期及静脉期CT值均低,表明CT值对皮质腺瘤与嗜铬细胞瘤的鉴别诊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陈雅童等[18-20]研究认为平扫CT值对肾上腺腺瘤与非腺瘤鉴别诊断有重要作用,认为平扫CT值在25HU及以下,肿瘤直径4cm及以下可判断为腺瘤。本研究尚未分析皮质腺瘤与嗜铬细胞瘤鉴别CT值阈值,为本研究不足;另外本研究仅对两种肾上腺肿瘤比较分析,加上病例数少,为此关于CT值对肾上腺肿瘤的鉴别诊断价值需进一步证实。

4 结论

本文结果表明,CT征象、CT值对原发性肾上腺肿瘤的诊断与鉴别具有一定的临床价值。

猜你喜欢

嗜铬细胞脂肪瘤皮质
人参-黄芪与熟地-山茱萸影响肾上腺皮质瘤细胞皮质酮生成的比较研究
皮质褶皱
迎秋
肝嗜铬细胞瘤1例报告
后纵隔Ⅱ型髓样脂肪瘤1例
CT能谱成像在鉴别肾上腺意外瘤:乏脂性腺瘤及嗜铬细胞瘤中的价值
嗜铬细胞瘤生物学行为预测的演变
腮腺脂肪瘤:1例报道及文献复习
膀胱嗜铬细胞瘤的诊治
颈动脉狭窄伴局限性皮质脑萎缩22例临床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