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医院带动小全科
2019-01-03
跟国外医学中心相比,中国三甲医院接收大量普通门诊患者,尤其是一部分本来应该在基层医院就医的初诊患者。分级诊疗体系建设严重滞后,已经成为中国医改面临的一个棘手难题。
为了扭转这一局面,政府一直在持续努力,大力增加全科医生数量,扶持乡镇卫生院和社区服务中心发展,同时三令五申严控大型医院的规模扩张。
一些城市三级医院也在努力,通过医联体建设辐射到乡镇和社区,发挥自身优势为基层培养全科医生。这些努力固然是响应政府医改要求,同时也是希望给医院自身减负,把一部患者分流出去。
宁波市第一医院(以下简称“宁波一院”)在宁波地区就进行了一些有益探索。
分级诊疗紧迫
宁波西邻绍兴、杭州,北面与上海隔海相望,一直就处在杭州、上海两地国内顶尖医院的辐射圈内。作为代表宁波医疗服务水平的大型三甲医院,宁波一院需要持续提升自身的综合实力,才能够留住本地患者。
同时,作为本地医疗服务市场领头羊,宁波一院还必须顺应医改大局,带动本地基层全科医疗服务同步发展,满足患者全生命周期的健康需求。
另外,宁波一院一直都承担着帮扶基层的任务。阮列敏院长向《中国医院院长》杂志记者介绍,早在2012年以前,医院就跟宁波市海曙区多家社区中心进行合作,“每家社区派驻两位指导医生”。
我们推开这样的合作,就是希望能够带动社区。这个事情也为后续合作打下比较好的基础。”
随着,分级诊疗体系建设医改呼声越来越高,“双下沉、两提升”改革正式提出。2013年,宁波市卫生计生委研究决定,希望通过竞争挂牌形式,构建以疾控中心为业务牵头、以综合性医院临床诊疗为技术支撑、以社区中心为网底的慢病综合防治体系。
在那次竞标成功以后,宁波一院承担起宁波市糖尿病、心脑血管病、口腔疾病防治临床指导任务。医院随后成立慢病管理中心,来承接这一项新工作。
当时,除了此项新任务,医院还承担着各项社区帮扶工作,还托管着宁波多家小型医院,阮列敏酝酿将关联工作全部系统化。经过一段时间梳理,她拍板成立基层服务指导科,将慢病管理、医联体、分级诊疗等工作协调起来。
而且,她还选择医院医务部副部长励丽出任基层服务指导科、慢病管理中心主任,实现两项工作的整合。而且,励丽主任本来就是内分泌科医生,一直都特别关注慢病管理模式探索。
阮列敏对这一新科室的定位明确,职责划分也比较清晰,希望将其构建为医院和社区之间的桥梁。她指出,“医院在省委省政府提出‘双下沉、两提升’之后,第一时间就成立基层服务指导科”,希望通过新的科室“来加强对基层的指导”“加强对基层医生的培养”。
随后,宁波一院开始探索通过医联体建设把慢病管理做实,组织三甲医院糖尿病、高血压、冠心病、脑卒中等疾病专家,跟二级医院、社区医生组成“3+2+1慢病管理团队”。
而且,随着医联体建设的深入,宁波一院还面向医联体单位开通远程医疗服务。2015年,海曙区医联体成员单位和宁波一院之间开通远程心电诊断服务,宁波一院医生在自己诊室就可以调阅远程传输的心电图,就部分疑难病例给出进一步诊断。
阮列敏 宁波市第一医院院长
励丽 宁波市第一医院医务部副部长
2016年,宁波一院依托云医院平台,建设“远程医疗服务中心”,开放3个云诊室,可以开展内分泌科、心内科等6个专科诊疗科目。借助这一系统,患者在社区就可以联通三甲医院医生,完成上述科目的线上问诊服务。
而且,基层服务指导科建立以后,励丽就开始酝酿一项规模颇大的培训计划,切实帮助社区提升服务能力。
带动全科培训
励丽自己是三甲医院内分泌科医生,跟患者和基层医生接触的时间越长,就越发现基层医生诊疗并不规范,尤其是在慢病管理方面。她指出,一部分社区全科医生对药品配伍禁忌掌握不够,医嘱也不规范,应对患者咨询甚至会“打马虎眼”。
前些年,激励政策调整不及时,一些基层全科医生积极性不高,“看不看病都一样”。培训也不足,部分基层全科医生就像“自由生长的野草”。这种状况导致患者并不信任全科医生。
2013年,励丽开始整理报告,希望能够说服卫生部门开办“基层全科医生慢性病综合管理培训班”,并由宁波一院来实施。
经过一段时间准备,2014年5月份,宁波市卫计委正式发文,要求全市148家基层医疗机构要完成一轮培训,每家机构一轮至少要派出一位医生参加培训。而且,学员主要来自社区心内科、神经内科、内分泌,以及疾控中心和120院前急救,重点关注慢病管理。
在培训启动之后,鄞州区疾控中心就主动提出,希望能够将该区500位社区医生轮训一遍;而且,如果其他区报名不积极,就优先考虑本区的医生。这给了励丽很大的信心。
在课程设计上,培训针对已有工作经验的社区医生,不同于面向医学生的全科医生规范化培训。励丽介绍,每一次开一个班,人数二十多人;而且,每位学员要脱产2个月在宁波一院上课并参与临床查房。
“我们的初衷就是要培训‘精品’,让学员成为‘星星之火’,回到社区发挥带头引领的作用。他们回到社区服务中心,利用学习到的知识,组织自己社区的医护人员,再进行慢病规范化诊疗学习。”
考虑到社区人力资源不够,管理者和医生并不一定完全理解,因此,项目启动之初,宁波市卫计委也允许有条件的区县自行开办培训,但是按照项目设计来完成,要有标准化考核。2014年第一年,慈溪县就选择自行办班,其他九个区县都委托宁波一院完成。
截至2018年9月底,培训班已经完成22期,学员超过460人,培训也已经进入第四轮。而且,随着培训班一轮轮积累经验,课程设计也日益完善。
励丽指出,培训班会固定邀请医院副院长、颅脑肿瘤专家高翔教学,“不是让其讲脑部肿瘤的研究和诊疗的最新进展”,而是把教学重点放在“颅脑肿瘤早期晚期症状”“把症状鉴别诊断学讲透”,满足全科医生的临床需求。
一些参加过培训的学员,也亲切地称之为“精品班”,称励丽为“校长”。江厦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主治医师周蕾参加过精品班的培训,他指出,“宁波一院不仅众多专家还有大量的病源,比如励丽主任一天接诊的门诊患者数量都过百。我们跟着出诊,能够大大丰富临床经验,是提升业务能力的大好机会”。
慢病管理单靠大医院努力是不够的,励丽希望聚拢宁波慢病管理医生,共同发力。她和同事把培训班学员通过微信群组织起来,方便业务交流和患者转诊。同时,他们还利用微信公众号、微信直播等不同方式,给全科医生和患者提供更多服务。
强化服务联动
“学员回到各自的社区,开设慢病糖尿病工作室、高血压工作室。很多人成为科室主任,甚至院长,在社区居民中的信任度提升。”周蕾介绍。
除了大力扶持社区发展,宁波一院开始酝酿一些新的变革。因为过去几十年形成的就医习惯,国内大医院总是人满为患。以宁波一院为例,日均门急诊量在6000人次上下,其中大内科普通内科门诊的占比就是10%。励丽介绍,这一部分主要是常见病、多发病患者。而且,这部分患者中,很多实际上早已经诊断明确,主要的需求是到医院配药。
随着医改深入,取消大医院普通门诊、开药门诊,逐渐成为业界强烈呼声。经过一段时间的酝酿,2017年11月,宁波一院也走出这一步,取消已经运行了几十年的大内科普通门诊。
随着医院服务量增加,大型医院的人力资源日渐紧张,医院管理层或多或少希望门诊患者能够适当分流到二级医院、社区,减少医院就诊压力。
而且,药品零加成和医保总额控费实施以后,药品实际上已经成为医院运行的成本,药品销售过多就会挤占医保份额。因此,跟大内科普通门诊一起取消的还有简易门诊,存在的目的主要就是开药。
取消上述两类门诊之后,宁波一院开设全科门诊,增开老年医学科门诊,增加内科专科门诊。同时,医院严格控制门诊慢性药物使用,每人次门诊慢病用药不超7天量,希望引导慢病患者到基层配药。
而且,医院开始全科门诊,从培训班中选拔六七位出诊。经过调整,2018年3月,宁波一院经过全市范围招募,严格考试,选拔20余位基层全科医生到医院多点执业。
这批入选的医生都是社区重点培养的骨干,学习能力都比较强。医院按照高于本院门诊医生的标准,给他们支付报酬。周蕾这一次也通过了选拔,每周三上午到宁波一院全科门诊接诊。
他给《中国医院院长》杂志记者的名片上,已经印着自己在宁波一院出诊的信息。“社区医院主要以常见病为主,而在宁波一院遇到的病种多、病情急、病情复杂。这样的锻炼,扩展临床思维,积累临床经验”。
就在2017年9月,医院跟英国诺丁汉大学启动一项新的全科医生培训合作项目。“英国的全科医生体系在发达国家中独树一帜。我们希望通过与诺丁汉的合作,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全科医生培训体系。”
阮列敏补充道,“目前,我们已经派遣了两位医生前往英国进修,还有两位全科医生前往交流;他们也派遣了四五位医生到宁波调研,将来会合作完成一份中国全科医生培训模式的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