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两种内固定方法治疗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疗效比较

2019-01-03马玉伟原小兵

实用手外科杂志 2018年4期
关键词:主钉髓内螺钉

马玉伟,原小兵

(中国人民解放军第91中心医院 骨三科,河南 焦作 454003)

近年来,伴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加剧,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的发生率也不断升高[1]。保守治疗存在较高的致残率及致死率的缺陷,因此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常选用手术复位内固定的方法[2]。2013年10月-2017年10月,我科分别采用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PFNA)、转子稳定钢板(TSP)联合动态髋螺钉(DHS)两种内固定方法治疗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并比较两种手术方法的临床疗效,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按照诊断标准选取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86例,其中男40例,女46例;年龄70~80岁。骨折至手术时间为2~6 d,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43例,男21例,女22例;年龄70~79岁,按照Evans分类,Ⅲ型24例,Ⅳ型19例。对照组43例,男23例,女20例;年龄70~80岁,按照Evans分类,Ⅲ型22例,Ⅳ型21例。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病程、骨折类型等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纳入标准

⑴术前经X线检查诊断为股骨转子间骨折,按照Evans分型,属于Ⅲ、Ⅳ型;⑵年龄≥70岁,手术方式首次选择内固定治疗;⑶仅进行单侧手术治疗。

1.3 排除标准

⑴股骨骨折发生时合并有严重脏器损伤或意识障碍者;⑵合并偏瘫或截瘫者,既往有截瘫或四肢偏瘫病史患者;⑶骨折类型为病理性骨折,或患有其他严重疾病预计生存时间小于6个月者;⑷既往患有股骨转子间骨折的患者。

1.4 治疗方法

患者入院后,对患侧肢体进行皮牵引,给予低分子肝素钙预防深静脉血栓,积极进行术前准备,处理相关并发症。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采用全身麻醉或腰硬联合麻醉。将患者置于牵引床上,在C型臂X线机引导下,进行闭合复位,复位满意后,用手术标记笔标记出股骨大转子的体表投影位置。

治疗组:在股骨大转子顶点外侧位置做一纵向切口,使患肢的股骨大转子顶点充分暴露,在C型臂X线机引导下,在股骨大转子顶点置入导针,导针置入位置满意后,再进行扩孔,进一步打开骨髓腔。然后置入防旋髓内钉(PFNA)主钉。当PFNA主钉置入位置满意后,再置入头颈导针,透视下确定位置满意后置入螺旋刀片,并将其锁紧,在PFNA主钉末端拧入锁定螺钉。C型臂X线机透视确定复位及固定满意后,冲洗伤口瘀血,放置引流管,关闭切口。术后根据引流情况及时拔出引流管,进行抗骨质疏松治疗。

对照组:于股骨大转子外侧位置开一纵向切口,使股骨外侧皮质至股骨上端及股骨大转子充分显露,在股骨转子下方约5 cm位置,采用135°定位器置入一枚导针,目的是维持患肢的前倾角及颈干角,在C型臂X线机引导下,将上述角度调整满意后,将主钉拧入固定,然后置入TSP钢板,使钢板与股骨皮质接触完全,将大转子支持钢板置入,采用松质螺钉对其固定,然后于TSP钢板尾部将加压螺钉拧入。检查钢板及螺钉位置,冲洗伤口瘀血,放置引流管,关闭切口。术后根据引流情况及时拔出引流管,并进行抗骨质疏松治疗。

表1 两组手术情况比较(±s)

表1 两组手术情况比较(±s)

组别 n 手术时间(min) 术中出血量(mL) 住院时间(d) 负重时间(d)治疗组 43 106.7±24.8 135.8± 78.9 10.4±1.8 15.6±3.5对照组 43 143.8±35.4 405.4±197.7 13.8±2.7 33.1±4.9 t值 5.238 6.484 7.684 5.621 P值 <0.05 <0.05 <0.05 <0.05

表2 两组术后Harris评分情况比较(±s)

表2 两组术后Harris评分情况比较(±s)

组别 n 术后3个月 术后12个月治疗组 43 67.54±6.14 84.74±6.47对照组 43 53.87±5.37 86.58±6.89 t值 9.274 16.840 P值 <0.05 0.341

1.5 观察指标及疗效评价标准

详细记录患者术前术后相关信息,观察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情况、住院时间、负重时间,并发症发生情况及Harris评分。术后对患者随访一年,以观察患者恢复情况。

1.6 统计学方法

统计数据采用SPSS 19.0软件包进行分析处理,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两组间的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表示为n(%),两组间的比较采用χ2检验。

2 结果

两组均予为期12个月的随访观察。

2.1 两组手术情况比较

包括手术时间、术中出血情况,住院时间、负重时间,治疗组均优于对照组,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 1)。

2.2 两组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

治疗组出现固定松动、骨折不愈合各1例,其并发症发生率为4.6%。对照组出现骨折愈合不良、股骨头坏死、伤口感染、深静脉血栓各1例,其并发症发生率为9.3%。两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3 两组术后Harris评分比较

术后3个月时,治疗组Harris评分优于对照组,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2个月时,Harris评分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表 2)。

3 讨论

在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治疗中,内固定方法的选择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3]。动态髋螺钉(DHS)是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手术治疗的标准方式,但是具有抗旋转能力差、容易出现固定移位的缺点[4]。临床研究表明,对于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转子稳定钢板(TSP)联合动态髋螺钉(DHS)能够有效预防头颈拉力螺钉的过度滑移,可较好地复位和固定骨折的转子。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PFNA)内固定治疗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其中心固定稳定性较好,具有创伤小、手术时间短、术后恢复快的优点,被临床医生广为接受[5]。本研究选择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86例,治疗组手术内固定方法选择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PFNA),对照组内固定方法选择转子稳定钢板(TSP)联合动态髋螺钉(DHS)。经过为期12个月的随访,在短期内,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PFNA)内固定组能够使患者获得良好的髋关节功能恢复,短期疗效优于转子稳定钢板(TSP)联合动态髋螺钉(DHS)内固定组。术后对照组并发症明显较治疗组高。两组内固定方式治疗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研究发现,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PFNA)内固定具有以下优势:⑴采用旋转刀片,能够增强髓内钉的抗旋转成角能力,另外主钉的偏角设计也更符合股骨的解剖结构[6];⑵螺旋刀片置入数量少,对于股骨颈较细的患者也适用,扩大了股骨转子间骨折内固定手术的适应证;⑶PFNA主钉设计更符合生物力学原理,具有较强的抗旋转能力,使内固定更加牢固,患者能够早期进行关节功能康复训练[7];⑷手术操作相对简便,配合松质骨压配术,避免主钉松动脱位[8];⑸术中能够进行闭合复位,手术时间短,出血量少,有助于骨折愈合[9]。

综上所述,对于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PFNA)内固定方式短期疗效优于转子稳定钢板(TSP)联合动态髋螺钉(DHS),可减少手术时间、住院时间、负重时间,值得推广。

猜你喜欢

主钉髓内螺钉
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内固定对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并发症的影响
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治疗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
侵彻弹体尾部联结螺钉失效的影响因素
术后跟骨螺钉取出的影响因素分析
三种长度PFNA固定股骨转子间骨折的手术创伤评估的研究
Multiloc髓内钉治疗肱骨近端骨折的临床疗效分析
PFNA-II主钉长度对A1、2型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临床疗效及安全性的影响
椎体强化椎弓根螺钉固定与单纯椎弓根螺钉固定治疗老年性胸腰段椎体骨折的远期疗效比较
一种深孔螺钉防倒管
股骨近端抗旋髓内钉治疗转子间骨折的临床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