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转型、终身学习与开放大学的创新发展
2019-01-03王一兵
□ 王一兵
一、经济社会转型呼吁无时无处不在的终身学习机会
技术创新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推动中国经济和社会的转型。经常有人提出,中国教育如何培养出乔布斯那样的创新型人才?其实,至少是同等重要的问题常被忽视:亿万普通劳动者,如成千上万在转型中出局的工人、农民甚至中产人士如何在经济社会转型中取得主动?经济社会转型中国民的学习需求和教育需求发生了哪些根本性变化?工业化时代形成的教育理念、模式、内容等能否培养出一个个乔布斯并满足大众学习需求?教育仅仅是民生问题,还是影响和最终决定我国经济和社会转型速度、成败的基础性和先导性战略问题?是在传统的教育理念和框架中“修修补补”,还是需要转型升级,甚至是一场教育革命?以上问题,关乎国运长久,不可不察。
中国社会在最近几十年中先是从工业社会向知识经济和信息社会转型,接着又向数字化、网络化社会过渡,现在又在快速向智能化社会迈进。转型之快让全球各国都有点眼花缭乱、措手不及。[1]企业兴衰是社会转型的晴雨表和见证,以通信行业为例:1991年世界500强企业的柯达公司在技术上领先世界同行十年后,被数码技术取代,2012年1月破产。以数码技术取胜的索尼公司很快又败给了有照相功能的手机巨头“诺基亚”。不久,“苹果”公司做出了触屏智能手机,挤掉了曾经的世界手机老大“诺基亚”,并于2013年9月将其收购。十年之后的今天,中国的华为发布了全球首款AI手机,正将手机带入人工智能时代。[2]
中国长期是一个农业社会,直到1982年,即改革开放之初,农村人口仍然占中国总人口的79.4%,农业产值占中国GDP的33.4%。[3]中国经济社会转型规模之大、速度之快、影响之深、挑战之多元、复杂,皆历史罕见。其中,至少有两个方面与教育密切相关:一是中国同时面临从农业社会向工业化社会、工业化社会向信息化智能化社会的转型,双重转型带来的阵痛和挑战交织发生;二是教育理念、体制、模式、内容及方法的滞后,造成人才和国民总体知识、技能、素质尤其是创新意识、创新能力的准备严重不足。
首先受到经济和社会双重转型影响和冲击的是农民。中国信息产业网发布的《2017—2023中国共享经济市场分析调研及发展趋势研究报告》显示,截至2017年末,中国农村人口为57 661万人,占全国总人口的41.48%。[4]另据华中师范大学中国农村研究院对21个省130个农村新型社区2 569位居民的调查,文盲仍然占56.715%,大专及以上学历仅占6.21%。[5]他们中走出的两亿左右的农民工为中国的经济快速增长做出了贡献,由于他们从事的一般是技术含量较低的行业,越来越多的工作被机器所代替,或者无法适应新的技术升级,是首先被企业裁减的对象。在上述接受调查的2 513位新型农村社区居民中,享受到就业服务的不到三成,得到技能培训的不足两成,享受到职业介绍与咨询的仅2.31%。[6]
大型商业中心的发展,尤其是网上购物的兴盛、无人售货店的开启,使无数城镇零售商、小业主丢掉了原来的饭碗,必须学习新的生存技能,在他们接受过的有限教育中并没有为他们面临如此突然和严峻的社会转型提供太多有益的东西。当前我国中小企业的平均寿命仅2.5年,集团企业平均寿命仅7—8年。为了应对越来越频繁的工作转换或失业,人们需要学习全新的知识和技能,希冀这种学习方便、泛在、适用,最好免费。
经济和社会向智能化转型,不仅对诸多社会弱势群体提出了挑战,白领、中产和知识阶层同样面临下岗、转行和失业的危险。以银行业为例,2017年,中、农、工、建、交五大国有银行裁减了2.7万员工。减员最多的就是柜员,农行达9 391人,建行9 861人。[7]据华人智库网报道,一旦通用量子计算机研制成功,越来越多的领域将会裁减人员,大批的翻译、记者、收银员、助理、保安、司机、交易员、客服等,都可能在不远的将来失去工作。斯坦福大学教授卡普兰做了一个统计,美国注册在案的720个职业中,将有47%被人工智能取代。在中国,这个比例可能超过70%。[8]通过继续学习、终身学习不断更新和提升自身的知识、技能,甚至转换到新的领域或行业获得相应的专业本领,是在变化愈来愈快的职场中取得主动的不二法门。
因此,无论是农民、城镇平民,还是白领、中产和知识阶层,终身学习是应对经济和社会双重转型阵痛和挑战的唯一答案。对国家来说,发展终身教育,提供无处不在、无所不包的终身学习机会是政府责无旁贷的历史使命,是实现平稳转型和过渡的润滑剂。
二、终身教育的体制创新和发展创新
长期以来,附属于高等学校的成人教育和继续教育承担着终身教育的主要任务,取得了可观的成绩。全国本专科成人在校生544万,接受各种非学历高等教育和中等教育的学生分别达927万人次和4 538万人次。全国各种职业培训机构达8.92万所。[9]遍及城乡的文化馆、图书馆及各行各业的培训部门也提供不同形式、不同层次的文化教育培训活动。但总的来说,同我国改革开放40年来经济连续高速发展、经济社会经历双重转型、人民群众强烈希望提高自身知识技能和综合素质以应对社会变迁的挑战而产生的大量学习需求相比,我国的终身教育发展还有很大的差距,终身学习和培训机会仍然不足,覆盖面窄,城乡差距大,课程质量参差不齐,提供单位相互分割,资源重复浪费,向社会提供学习培训机会的成人教育和继续教育在现行教育体制中处于边缘状态,经费得不到保障,众多的尤其是农村地区的学习需求得不到满足。[6]
进一步发展终身教育,保障公民的学习权利,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包括:
第一,理念需要更新。终身教育已经成为引领各国教育改革与创新并统筹教育事业发展全局的最重要的理念。终身教育包括但不限于各级各类成人教育和继续教育。从幼儿园到大学的正规教育应当是国家终身教育体系的一部分,其他终身教育也是正规教育系统的一个部分,而不仅仅是一个补充。终身学习强调学习是每个公民的权利,为每个公民提供公平的有质量的终身学习机会,是国家改革和发展现行教育制度和体制的根本任务之一。
第二,体制需要变革。国家应当尽快制定终身教育法。教育行政部门应当设立专门的终身教育机构,并负责以新的理念为指导思想,改革现行正规、非正规和非正式教育,推动终身教育发展,以满足每个公民的终身学习需求。普通学校要以终身教育理念改革培养目标、专业设置及课程、教学和学校管理;同时,要把向社会成员提供相关的力所能及的学习机会作为自己的功能和义务之一。既要鼓励各行各业各部门提供终身学习和培训的机会,坚持终身学习的多渠道、多模式和多样化,又要发展一批提供终身教育的“旗舰”和“航母编队”作为引领者,推进和引领资源建设,避免重复浪费,促进质量提升。
第三,经费需要保证。用于公民终身学习的教育经费比例应当大幅增加。各级政府、各行各业都应当划拨一定比例的经费支持终身教育活动。终身学习应当只收取成本费,弱势群体的终身学习应当免费。
三、开放大学成为终身教育体制创新领军者的使命确认
我国现有的教育类型、教育机构已经基本构成一个庞大的、相对完整的终身教育体系。除了以两亿多大中小学生为对象的正规教育和大量以追逐利润为目的的商业化培训外,面向社会大众提供终身学习机会,开展终身教育和培训活动主要包括:(1)面向已经接受过高等或中等专业教育的人士或者希望取得正规学历的成人提供成人学历教育或培训,主要由800多所普通高等学校、282所成人高校、1 218所成人中等专业学校及800 多所民办高校和培训机构承担;[5](2)大型厂矿企业为提升企业职工素质或某些特定技能举办各种进修和培训活动;(3)各级政府为推行某项新政、推动某项事业发展,在本地区本行业举办培训活动;(4)各地图书馆、博物馆、文化馆、体育馆等公共文体场所及书店、网吧等提供的丰富多彩非正式教育活动;(5)基层街道文化中心、社区学校、市民学校、成人学校开展的教育活动。
中国是一个接近14亿人口的大国,各地差异巨大,发展很不平衡,正在经历双重过渡,学习需求巨大而多样。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多渠道、多层次、多模式发展终身教育,普及终身学习机会,是必然选择,符合中国国情。几十年来的发展同样证明,这种体制和体系存在亟待克服的严重弊端:体系庞大,主体多,自成一体,自建平台,自开课程。带来的结果是:机构重叠,经费和资源既短缺又浪费,终身教育质量难以提升,无数终身学习的迫切需求尤其是来自各种弱势群体的学习需求得不到满足。[6]那么,解决办法不是也不可能回到大一统,而是保持多渠道、多层次、多模式并存以保证终身教育的活力;不是通过行政体制和行政命令,而是通过培养建立“旗舰”和“航母编队”,开发高质量的丰富的课程、课件,覆盖960万平方公里的每一个乡镇,实现对终身教育大洋中大大小小、成千上万的终身教育编队进行引导、示范;不是为了盈利实行商业化运作,而是为了促进终身教育的普及,与无数终身教育提供者合作、联网、联办、共建、共享、共赢。
谁能担当此任?唯有开放大学。为什么?
第一,开放大学是一所真正意义上以服务于终身教育为使命的大学,其办学理念是开放、灵活、全纳、泛在、终生;办学宗旨是发展终身教育,提倡终身学习,追求教育公平。
第二,开放大学办学与技术进步密切相关。开放大学办学使用和依靠信息技术的深度、广度、高度、成效是任何普通高等学校无法比拟的。
第三,开放大学聚集了学历非学历课程3万门,便于泛在化和碎片化学习的免费课程5万门,媒体资源21.5万条,资源总量近60TB,[10]可以基本满足不同层次、不同水平终身学习者尤其是弱势群体的终身学习需求。
第四,开放大学实行远程、网上、少量面授及多种方式的支持服务相结合的混合学习模式,并采用先进技术手段,建立了相应的测评、考核办法,方便不同背景学习者的终身学习。
第五,开放大学及广播电视大学,以此理念、模式、机制、平台举办终身教育、提供终身学习已经40个年头,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不仅拥有一支可观的师资队伍、课程开发和科研力量,而且也培养了一支有力的覆盖全国的领导、管理、技术支持和学习支持服务的队伍。[11-12]
由于以上这些原因,我认为,开放大学应当而且可以成为终身教育体制创新和创新发展的领军者,即我前面所言的充当千帆竞发的终身教育大洋中的旗舰和航母编队。我认为,很难有一所普通大学,包括长期举办成人教育和继续教育的重点大学及对提供终身教育有经验、有贡献的普通大学,比开放大学更适宜担当这样的角色。这不是说这些大学在学术力量、办学质量、对国家的贡献、社会声誉等方面不如开放大学,恰恰相反,它们是国家教育的中流砥柱。我这里提出和强调的是开放大学与普通大学在办学理念、办学模式、服务面向、技术使用、支持服务、教学管理、质量管控等方面的区别。正是这些区别反映了开放大学的特色,具备举办终身教育、向人人提供终身学习机会的基础、能力和优势。
作为引领者,开放大学应该具备以下四个方面的主要功能:
第一,成立国家终身学习资源开发中心,追踪和研究我国终身学习发展趋势,独立或与相关院校、行业、部门合作开发终身学习课程课件资源,按成本价、微利或免费供终身学习者使用。
第二,根据终身学习者学习需求和我国国情,提出终身教育课程和课件最低标准,发布年度或双年度质量报告,表彰优秀课程课件。
第三,研究不同形式的终身学习学分、学历的认可和互认,推动省区市学分银行的建立,办好国家学分银行,推动终身学习成果认可的制度化。
第四,建立类似中国终身教育单位联盟的非政府机构,推动终身教育不同部门、行业单位之间的交流、合作和共建共享事宜。开放大学承担上述两个机构的发起者和秘书处的责任。
开放大学应当并有条件承担我国终身教育发展引领者的作用,但并非易事,需要基于以下条件和步骤:第一,立法先行。通过国家立法包括地方法规确立开放大学的这种功能。第二,经费保障。根据上述任务,每年拨付一定数量的专项经费,戴帽下达,并在教育部和财政部立项。第三,资源建设。教育部和民政部批准建立国家终身学习资源开发中心和中国终身教育单位联盟,挂靠开放大学。第四,开放大学根据新的形势和新的任务,制定自身改革和创新发展的目标和行动计划。进一步加强科研力量,师资力量,专业、课程、课件开发力量,网络应用和平台建设力量,学术、行政领导和科学管理力量,使自身不仅在办学理念、办学模式方面独树一帜,而且在课程开发、网络应用、平台建设等办学实力、学术水平、办学质量、社会声誉方面,都被社会认可为一所真正的新型大学,是终身教育、终身学习大洋中名副其实的“旗舰”和“航母编队”。可以说,这是最重要的一条,是最终能否承担起这一历史性功能的关键。[13]
终身教育与终身学习是开放大学的旗帜。发展终身教育,使人人享有终身学习机会,是开放大学的终极目标。能在这一进程中起引领作用是开放大学的历史责任和光荣使命。我坚信,中国的开大人能够承担起这一责任。
(本文为作者在2018年10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与上海开大、华东师大和中国全委会联合召开的“面向终身学习的教育体系的能力建设研讨会”上的讲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