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突显话题词语为参照的英语语篇解读模式及应用
2019-01-03于万锁
于万锁,于 倩
(1. 太原理工大学 外国语学院,山西 晋中 030600; 2. 奥克兰大学 教育与社会工作学院,新西兰 奥克兰1010)
1 研究背景及研究问题的提出
英语语篇中的词语,根据与语篇话题关联度的强弱,大致可以分为话题词语和非话题词语两大类。非话题词语与语篇的话题不直接发生关联,它们在语篇中的存在是为传递话题信息服务的,是一种辅助性的词语。话题词语直接与语篇的话题相关,在功能上,指称话题、 描述话题的属性,帮助传递语篇的主旨信息,完成特定的交际功能。
从解读角度来看,话题词语还有助于解读者激活话题图式,达到理解语篇主旨信息的目的。心理语言学实验证明,如果特意隐去话题词语,解读者便不知语篇所云[1]383-438,这说明人们是借助话题词语来理解语篇的。大量的阅读理解实践表明,话题词语对中国的英语学习者理解英语语篇的影响程度最大,因为他们所积累的话题词语总量不够,覆盖面较窄,不够系统,且词义记忆似是而非,理解的干扰因素颇多。更为重要的是,他们不知区别对待话题词语,充分利用其中的一些有利信息来对付意义捉摸不定的多义的话题词语,在捕捉语篇主旨信息的思路上表现出很大的盲目性,因此在心理上亟需一种实用的解读理论予以指导。
文献检索发现,对语篇中话题词语的认知及其分布状态的研究为数不多。有学者认为,在语篇中围绕着某一话题,一些词语往往会同时出现,而另一些词语不大可能出现,或根本就不会出现。这些围绕着话题同时出现的词语就是“话题词语”[2]125。也有学者使用“topic expressions”来指称这类词语。[3]71话题词语在语篇中呈块状分布,形成了大小不等的既相互联系又相对独立的话题块。话题块为一组句子所围成的话题单元。[4]31块内的话题词语都受块话题的支配[5]29,从不同的角度体现块话题的属性。若采用义素分析法,便会发现,块内的所有话题词语都包含着共同的话题语义特征,彼此意义和谐一致。正是这个共同的语义特征将话题词语组合起来,形成词语集合体,共同出现于相似的语境之中,组成了词语共现关系(lexical co-occurrence)。共现的词语之间具有词义上的联系性、 唯一性及相互预测性。
前人研究加深了我们对话题词语在语篇中的分布特点以及话题词语意义之间的相互依赖性与决定性的认知。然而,他们尚未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来考察话题词语的认知差异性。
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来分析,共现的话题词语在语篇中成群分布于同一话题块内,在认知上,构成了同一认知域,也就是认知语言学上所说的同一领地(dominion)。对于某一解读者来说,话题块内的话题词语意义的认知状态存在着差别,有的话题词语非常熟悉,对其意义完全有把握; 有的似是而非,拿不准其意义; 还有的则完全陌生,根本不知其意义。用认知语言学的术语来说,就是同一话题块内的不同话题词语在某一解读者的脑海里的活跃度(突显度)不同,有的突显度高,有的突显度低,还有的根本没有突显度。处于共现关系之中的话题词语之间的这种既联系又有认知差别性的特点,为解读者利用其中熟知的话题词语来猜测陌生的和不确定的话题词语的意义创造了充要条件。为此,本文将概念参照点模式引入英语语篇话题词语的解读之中,根据话题词语在语篇中的分布特点、 词义的内在联系以及认知差异性,遵照概念参照点模式所倡导的参照点推理思路,提出一个英语语篇话题词语的参照点解读模式,然后举实例说明该模式的实际操作步骤,旨在帮助广大的英语学习者克服英语语篇话题词语意义解读过程中普遍存在的思路上的盲目性。
2 概念参照点模式及其相关研究综述
“概念参照点模式”(conceptual reference point model)是Langacker在研究语法现象时所提出的一种认知语言学理论[6-9],其基本思想是“以熟悉事物为参照来达到对陌生事物的认知”。该模式包含四个要素: 领地、 参照点、 目标、 解读者。[10]29领地是一个由概念上密切联系的实体组成的认知结构,结构里的各个实体对解读者来说,认知突显度不同,有的非常熟悉,有的不太熟悉,还有的完全陌生。非常熟悉的认知突显度高的实体称作参照点实体,具有认知难度的实体为目标实体。由于目标实体的认知难度大,不能直接通达,解读者要想了解目标实体,最合理的思路是,首先选择没有认知难度的实体作为参照点,激活领地的属性特点,再在领地整体属性特点的引导下,根据领地内目标实体与参照点实体在概念上的相似性,依照参照点实体的属性来达到对目标实体属性的合理推测,这一思路被称作“思维路径”(mental path)。
这一解读思路之所以可行,是因为领地内非突显实体位于突显实体的附近,解读者如果将注意力锁定在突显实体,在其附近搜索,就能找到非突显实体。[6]170参照点实体在概念上属于认知突显度高的实体,它与认知突显度相对较低的目标实体比较起来更容易定位。所以,由参照点实体出发,沿着一定的解读思路,可以通达目标实体,而由目标实体则不能通达参照点实体,这种特性被称作参照点实体与非参照点实体在认知思路上的非对称性(asymmetry)。非对称性要求解读者首先假定目标实体与参照点实体相似,然后将目标实体与参照点实体进行比较,借助相似性来判定目标实体的属性,而不是反其道而行之。确定参照点实体的目的是为了跟目标实体建立心理链接。“建立心理链接”的意思是说将目标实体专门分离出来(single out)进行有意识的特别处理。[6]170
概念参照点模式被某些学者引入到语篇研究领域[11-15],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发展,先后提出了语篇指称选择的概念参照视点模式[11] 81和多参照点的语篇解读模式[15],旨在阐释语篇指称选择的认知过程以及语篇解读中参照点如何确定等理论问题。本文将此理论进一步拓展,用来探讨英语语篇中话题词语的解读机制,以此解决第一部分所提出的研究问题。
3 以突显话题词语为参照的语篇解读模式
如果将概念参照点模式引入英语语篇话题词语的解读之中,从认知语言学角度来看,模式中的领地(dominion)则变为语篇中的话题块,这个话题块同时又与解读者头脑中临时建立的虚拟的认知处理知识结构块相对应,因为语篇解读本质上是认知的,语篇中提到的一切信息,都必须纳入解读者的认知知识中才能得以处理。突显实体、 非突显实体分别变成了话题块中的意义明确的话题词语和意义难以确定或完全陌生的目标话题词语。由于话题块中能做参照点的意义明确的话题词语往往不是一个,而是多个,因此参照点便变成了由意义确定的话题词语组成的词语系列集。目标话题词语和参照点话题词语同处于话题块中,彼此之间具有话题关联性和意义一致性,因而通过分析参照点话题词语意义的特点,是有可能猜出目标话题词语意义来的。据此,我们提出了一个以突显话题词语为参照的基于话题块的解读模式。
图 1 中,R代表解读者(reader),TS大椭圆表示按话题所切分的话题块(topic segment)。该话题块在语篇中表现为实实在在的语言文字构块,在认知上则体现为虚拟的认知领地,存在于解读者的脑海里。话题块内分布着两类话题意义相关但却有认知差异的词语,分别由两个相对大小的椭圆表示。在较大的椭圆内部,符号tw1+tw2…twn表示话题词语1、 话题词语2、 话题词语n等所形成的词语共现集;T=tw1+tw2…twn意指各个话题词语共享的话题概念T(topic),椭圆T本身代表着认知参照域,该域内的所有话题词语是解读者十分熟悉的、 意义完全有把握的,且在其脑海里突显度高的词语。小椭圆内部的twx代表目标话题词语(target topical word x),该词语是解读者不认识的或者意义难以确定的词语,是解读者意图理解的词语。由于目标词语的认知难度大,不能直接通达,最合理的解读思路是,解读者R沿着图中虚线箭头所表示的思维路线(mental path),也即思路,在目标词语twx的附近,也就是它所在的话题块TS内,提取多个意义明确的词语,组成认知参照域T,分析T内词语所包含的共同概念,激活话题图式,再在话题图式的引导下,按照话题相关、 意义和谐一致的原则,对目标词语的意义实施猜测。在猜测目标词语意义时,应该本着由易到难的原则,依次从头脑或词典中挑选它的典型意义、 次典型意义、 非典型意义,或边缘引申意义,以使所猜测的意义与参照域里的话题词语的意义相协调。以此方式,反复提取、 验证,直至认为所猜测的词义合理为止。
研究表明,解读者对多义词词义的提取主要受其词义的典型性影响[16]397,词义的典型性与词义的学习顺序、 使用频率等因素有关[16]401,越典型的词义,在解读者的头脑里越突显、 越活跃,因而越容易提取; 相反,越不典型的词义,在解读者的头脑里越不突显、 越不活跃,于是也就越难以提取。外语学习者首先掌握的是多义词的典型意义,接着是次典型意义,最后才是非典型意义和边缘引申意义。[17]按照这一认知秩序提取目标词语的意义,以和参照域词语的意义相协调,完全符合概念参照点模式所提倡的由熟悉到陌生的认知路径。
4 以突显话题词语为参照的语篇解读模式的操作步骤
通常情况下,在理解英语语篇中话题词语的意义时,解读者应该提取头脑中储存的最为典型的意义。如果按照最为典型的意义理解讲不通时,则应本着意义由易到难的原则,依次考虑目标词语的次典型意义、 非典型意义,或边缘引申意义,以取得与参照域词语意义的话题相关性和意义一致性。首先我们来分析一个如何提取目标词语的典型意义的解读过程:
例 1 John was a keen sportsman. The bat he was using in the cricket match had a large handle.[18]20
这个语篇中的bat一词有好多意义,在上下文中到底是哪个意义,不经过仔细分析,一时难以确定,因此我们将其列为目标词语。按照“以突显话题词语为参照的语篇解读模式”的理论指导,首先我们假定bat为话题词语,因为大部分语篇理解都跟话题词语有关。然后在语篇中提取意义明确的词语,如sportsman, using, cricket match, large handle等词语,分析这些词语所包含的共同语义特征,发现它们都跟“板球比赛”这一大概念相关,因此我们确定本语篇的话题一定是“板球比赛”。在“板球比赛”这个话题图式的引导下,我们猜测该词语的语境意义可能是“板球球拍”(a cricket bat)。经查阅词典,发现bat拥有“(网球、 乒乓球等的)球拍; (棒球)球棒; (板球)球板”等意义[19]135,其中的“板球球板”与我们所猜测的意义出入不大。经验证,该意义与参照域里的其他话题词语的意义相一致,也符合现实特点。事实上,“球拍”是我们最先学到的、 在我们头脑里最为活跃的典型意义,不查阅词典,也能从头脑里直接提取出来。下文是一个次典型意义的目标词语的解读实例:
例 2 John was a keen naturalist. The bat he had been studying had large ears.[18]20
如果按照词语的典型意义,把该语篇中的bat理解为“球拍”,将其置于上下文中则讲不通。要捕捉其语境意义,首先我们应该将其视为与话题有关的目标词语。提取语篇中意义明确的词语,如naturalist, studying, large ears等词语,组成虚拟参照域。使用义素拆分法分析之后发现,这三个表达的共享概念为“博物学家研究某种动物”。在该话题图式的引导下,我们猜测bat可能是一种动物,词典上的“蝙蝠”一意[19]135与所猜测的意义相吻合,置于语篇中也能讲得通。从词义的典型性来分析,“蝙蝠”一意也是我们以前学过的,但这个意义没有“球拍”常用,不过在绝大部分解读者的头脑里仍然突显、 活跃,是可以从头脑中直接提取出来的意义,本文将其归为“次典型意义”范畴。下面我们举一个非典型意义的解读范例:
例 3 After crossing many low hills, we descended into the small land-locked plain of Guitron. In the basins, such as this one, which are elevated from one thousand to two thousand feet above the sea, two species of acacia…grow in large numbers.[20] 47
语篇中的basin一词是一个常见单词,但其意义有很多,如“脸盆; 菜盆; 水洼; 内湾; 流域; 盆地”等。[19]134到底哪个是其语境意义,需要分析之后才能确定。“以突显话题词语为参照的语篇解读模式”要求我们首先将其视为话题词语,列为目标词。接着提取语篇中意义明确的词语,诸如crossing, low hills, descended,small land-locked plain,elevated,species,grow等,分析共现词语的共同义素发现,它们都跟一种地形有关,且basin里还能生长物种。在这个概念图式的引导下,我们确定该词条的诸多意义中,“盆地”一意最为合适,指前面提到的land-locked plain。“land-locked plain”词语表达排除了“流域”这个可能意义。如果将所猜测的意义“盆地”置于语境中也能说得通。“盆地”在词典中排在basin词条的最后,显然对于绝大部分解读者来说属于鲜有接触的非典型意义。最后我们再举一个边缘引申意义的解读实例:
例 4 The night is not what it was. Once, the Earth was cast half in shadow. Then came fire, candle, and light bulb, gradually drawing back the curtain of darkness. But a brighter world has its drawbacks[21] 14.
这个语篇里意义明确的话题词语大致可以归为两类,一类与“黑暗”有关,如night,shadow,darkness,另一类和“光明”有关,如fire,candle,light bulb,brighter,这些词语足以说明该语篇的话题是讨论黑暗与光明的关系。然而gradually drawing back the curtain of darkness表达里的curtain一词的典型意义“窗帘”、 次典型意义“幕布”、 非典型意义如“台词” “屏障”等[19] 417似乎都讲不通。为了协调目标词语的意义,我们应该思考curtain在此是否用作边缘引申意义,边缘引申意义通常指的是明喻意义或隐喻意义。沿着这一思路,联想到“拉开舞台幕布或房间的窗帘,光明立马就会到来”这一生活常识,我们猜测,本语篇是把黑暗的夜晚比作被帷幕遮蔽的黑暗的地方,当拉开帷幕的刹那间,光明的世界就会到来。这一解读一下就疏通了目标词语与参照域里的词语的意义了。由此可见,隐喻表达的本体和喻体的共同属性就是目标词语在本语篇中的边缘引申意义。
5 结 语
本文在综述话题词语的相关研究及介绍概念参照点模式的基础上,结合英语语篇中话题词语的分布特点,对概念参照点模式进行了改造,提出了“以突显话题词语为参照的语篇解读模式”,然后举语篇实例,演示了“解读模式”的实际操作步骤。该模式能够解决中国英语学习者在解读语篇话题词语的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思路上的盲目性。不过,其理论实用性还有待于未来更多的相关研究进行深入剖析和应用于各种语类的语篇解读实践中进一步的检验和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