赛博空间粉丝社群的“情感互动”
——基于乒乓球运动员偶像化现象的思考
2019-01-02吴赛男
吴赛男,冯 元
(1. 湖南科技职业学院 人文与音乐学院,湖南 长沙 410004; 2. 苏州大学 传媒学院,江苏 苏州 215006)
随着数字信息技术的发展,网络社群成为传播学研究的热点之一,涉及互联网空间社群的集体行动、社会动员、情感特征等层面。自2016年里约奥运会以来,国家乒乓球队在赛场上的精彩表现及相应热点事件使乒乓球运动员这一原本商业化程度不高的群体短时间内迅速“涨粉”成为“国民偶像”,国内再次掀起乒乓球运动热潮。以国家乒乓球队队员网络迷群的互动方式为研究对象,在2016年8月至2017年6月以低度参与的方式对网络迷群进行观察,探究在由网络媒介构成的赛博空间,这些网络迷群以自己特有的互动方式建构了哪些新的“球迷情感”,在新的互动方式和角色设定出现时,体育运动员和体育精神又被赋予了怎样的新内涵。
1 粉丝社群互动现状
雷蒙德·威廉斯把文化理论定义为对整体生活方式中各因素之间关系所做的研究。对文化进行分析,尝试发现作为这些关系综合体的组织性质。只有在自己所处的时代和地方,才能期望对一般性组织获得实质性认识[1]55。当数字媒介彻底改变了人们的文化创造和生活方式,人们有必要对自己所处的时代和环境、对自己的行为和情感取向保持清醒且理智的态度。数字信息技术打破了地理空间和时间维度的限制,粉丝社群可以在网络社交平台构建自己的情感交流场所,就各自关注的偶像和话题进行情感交流和互动。这种互动满足了情感需求,强化了虚拟社群中人们对自我身份的定位。
粉丝社群活动的主要空间——赛博空间(Cyberspace)被理解为存在于互联网空间的虚拟现实。赛博空间最早出现于1984年美国作家威廉·吉伯森出版的小说Necromancer。吉伯森用文学性的叙述方式将赛博空间描写为一个基于数字技术存在的致幻空间。约斯·德·穆尔认为人们生活在3种世界,“第一种世界是物质客体及其物理属性的世界;第二种世界是人类意识的世界,由思想、动机、欲望、情感、记忆、梦幻等构成;第三种世界是文化的世界,由人类的精神产物构成,例如语言、伦理学、法律、宗教、哲学、科学、艺术、社会体制等”[2]55。3种世界理论可视为学界对赛博空间的3种解读方式。
1) 赛博空间是由物理条件和信息技术搭建的电脑世界。美国思想家迈克尔·海姆将赛博空间定义为“一种由计算机生成的维度,在这里,我们把信息移来移去,我们围绕数据寻找出路。网络空间(赛博空间)表示一种再现的或人工的世界,一个由我们的系统所产生的信息和我们反馈到系统中的信息所构成的世界”[3]79。
2) 赛博空间是一种主观空间,它有别于物理空间,更像是人们精神世界的融汇。正如文学作品给人们展现的场景、人物和情感,跨越时间和地域,在人们的认知中形成共识。
3) 赛博空间不仅是一个虚拟的空间,与生活紧密相连,更是一种对人类主体性空间的探索。有研究者认为:“一个由计算机技术和现代通信技术支持的、互联网构成的,以数字信息的流动和存储为特征的人类交往和活动的空间。赛博空间是一个真实存在的空间。”[4]
本文研究的主体是活动于网络空间的粉丝社群,他们通过参与互动满足情感需求,通过创造文本延伸情感体验。在我国,体育明星偶像化、商业化是近几年的新现象,其消费方式和商业化模式还不成熟,许多粉丝群体以追捧“流量明星”[注]流量明星亦称“流量艺人”,特指那些深受欢迎、粉丝众多的明星。的方式追捧运动员,甚至出现了“蹲守”在运动员家门口进行围追堵截的“私生饭”[注]“私生饭”是艺人明星的粉丝中行为极端、作风疯狂的一类人。他们为满足自己的私欲,喜欢跟踪、偷窥、偷拍明星的日常、未公开的行程和工作,骚扰自己喜欢的明星,影响他们(以及艺人的家人)的私生活。现象。笔者由观察和访谈得知,“私生饭”是少数,大多数是因运动员个人魅力而关注乒乓球的迷妹(crazy fans),转战线下活动,在场地观看乒乓球比赛,参与应援活动。网络社群中的迷妹成长为新一代的球迷。随着新媒体时代的到来,技术革新催生了多媒体大众文化。电视、LED荧屏、投影仪成了人们观看体育赛事的新方式。传统球迷通过网络参与群体互动,在观看比赛时用数字媒介与他人交流,变身为网络社群的一份子。人们观看赛事的方式发生改变,迷群的身份因媒介技术的更新而变化,运动员、球迷之间的情感互动方式也开始发生转变。球迷群体对体育赛事的观看态度和对运动员的情感也发生了改变。
2 粉丝社群互动特点
在赛博空间,粉丝社群互动的目的是获得情感满足。有研究者认为,赛博空间存在两种形式的快乐主义:
1) 赛博空间为主体提供了一个虚拟的符号身份,可以为主体顶替一切责任,使主体体验了无需负责的、肆意展现自我的快感。
2) 虚拟技术的强大使主体可以任意拼贴、复制,充分体验操控感及创造力勃发的快感[5]。通过观察网络粉丝社群,笔者发现体育迷群的情感互动有其特殊性。
2.1 匿名化的狂欢:地理空间的逃离
虚拟社群是人际社会的网络,大多以弱纽带(weak tie)为基础,极度多样化且特殊化,但能因持续互动的动态产生互惠与支持。不论是离线或在线,弱纽带都促使具有不同社会特征的人群相互连接,因而扩张了社会交往,超出自我认知的社会界定之边界[6]444-445。数字媒介技术打破了地理空间的限制,突破了私人领域和公共空间的边界。网络社群的集结场所主要有微博、微信等网络社交平台,以“b站”为首的弹幕视频网站,网络直播平台。
赛博空间的粉丝隐匿身份,代以花名和绰号。如乒乓球运动员张继科的粉丝最初聚集的形式是微博聊天群,每间聊天室最多1 000人。粉丝因为共同的偶像联系在一起,除此以外,没有其他的社会纽带牵连。遵守聊天室的“群规”,得以进入群组聊天,成为社群的一份子。还有一些粉丝会在微信、QQ等聊天软件中组织其他的聊天群。笔者对网友“朵丽”进行访谈时,她表示在微博聊天群聚集是因为共同关注张继科,不必要透露更多的信息,同时为了隐去现实身份,更爽快地交流。如果觉得能做朋友,便会转移到相对更隐密的社交空间——微信群。
1) 话语权的渴望。新媒介技术打破了迷群互动的空间阻隔,但迷群对话语权的渴望未变。在微博平台,聊天室是粉丝自发组建的,偶像本人通常会作为成员或管理员加入。逢年过节,偶像会“空降”[注]此处“空降”形容那些没报名而直接来参加活动的人。群组,与粉丝进行短时间的交流互动。除此以外,便是群主及其他粉丝间的聊天和斗图[注]斗图是斗嘴的图片,常见于QQ,微信。斗图活动始于QQ,群聊时大家发送搞趣图片以相互娱乐。,而群主和管理员有权将意见与他人格格不入的粉丝移出聊天室。2016年8月18日,身处里约的张继科在小米直播平台进行了网络直播。直播中,数万粉丝实时留言。留言数量太大,基本只有付费发布的弹幕留言能被关注并回复,赠送虚拟游艇和汽车的粉丝能博得偶像的关注。在网络虚拟空间,人们对话语权的争夺不再受限于现实中的社会地位,只要足够活跃,表达内容能引起关注,出现频率足够高,甚至花费一定的金钱,就能获得一定的话语权,成为“意见领袖”。匿名化的互动和表达是为了“去身份”,从而在赛博空间重构形象、把握话语权,以达到具有影响力的表达效果。
2) 情感寄托和宣泄。在微博空间,内容发布和话题榜是粉丝活动的重要场所。张继科在其个人微博更新里约奥运会的行程并连续发布自创诗歌,如“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这飘忽的途程,是个美丽的梦”。该微博点赞数超106万,评论超过16万条,转发4万次,粉丝的评论中不乏求关注的呼声。2016年8月20日,“张继科接机”作为热门话题荣登微博热搜榜第1位,实时搜索737 014次。微博热搜榜第8位的话题是“张继科机场”,实时搜索达178 797次。1 d内两个有关同一位偶像的相近话题同时出现在微博热搜榜前10位,可见网友的情感力量已经将张继科及国家乒乓球队的相关行程变成了一个现象级的事件。有条件到机场接机的粉丝数量有限,大多数粉丝选择在微博中以匿名的形式支持偶像并参与互动,隐去屏幕之外的真实形象。无论是聊天室还是评论区,所有的意见按照沉默螺旋定理,经过“遴选—淘汰—压制”和“遴选—认同—簇拥”,逐渐形成统一的道德标准,直接面向被关注者,以庞大点赞人数为支撑进行“捆绑”或“歌颂”。这是一种情感能量,也是一种无需负责的单向宣泄。
2.2 无时间之时间:时间维度的跨越
“无时间之时间”(timeless time)由卡斯特提出。他认为,真实虚拟的文化伴随电子整合的多媒体系统,以两种不同的形式促成社会时间的转化,即同时性(simultaneity)与无时间性(timelessness)。人类在全部经验范围里获取的文化产品组成非序列式的时间。有意义的事件失去内在、依照时序的节奏,而成为依其功用之社会脉络而安排的时间序列。这是一种既属于永恒又属于瞬间的文化[6]561-562。迷群在赛博空间跨越时间维度而相遇,这种相遇也是意识情感的共融。新媒体技术记录并保存了之前一个时间点发生的事情,再通过剪辑、后期加工、上传,使更多的人在之后的时间能够看到。人们与之前一场比赛的选手相遇,与不同时刻在视频中留下弹幕的人相遇,也与此时的自己相遇。
人们生活的世界存在时差。处于同一地区不同生活空间的人们处在同一条时间线的不同位置。媒介技术弱化了自然科学中的时间感,被淡化的时间概念重建了现实世界的多重空间。
在互联网时代,随着网络视频技术的发展,许多人开始通过网络视频转播观看比赛。国家乒乓球队的比赛视频及网络直播视频迅速大范围散播,并出现大量相关视频剪辑作品。bilibili网站的热门内容有:马龙在2015年第53届世界乒乓球锦标赛拿下最后一球成为男单冠军时跳上球桌的场景,2011年第51届世界乒乓球锦标赛张继科打败王皓后撕扯球衣的画面,2014年第35届乒乓球世界杯张继科险胜马龙取得冠军时踢坏广告挡板的情景,等等。这些视频的录制时间、上传时间、观看时间各不相同,视频中的弹幕留言互动时间也是模糊的。这是一种错时的意见交流。这些视频能跨越时间重新被观看,弹幕留言也被跨越时间地阅读和回复,它们实际发生时间的意义就不那么明显了。
数字媒介技术强化了现实世界的多重性,淡化了时间刻度。在赛博空间,若之前发生的事情,在这一时刻于“我”产生了意义,在下一时刻于别人产生了意义,便是对文化经验建构起了作用。
2.3 创造式的情感体验:存在体验的转型
为了理解话语概念中的我们自己和我们的世界,未经中介的内省总是有所不足,而我们不得不依赖表达的“创造性的阐发方式”[2]85。在赛博空间,粉丝社群为了满足自我情感需求,除了复制和观看已有的文化资源,还会释放自我创造潜能,以生产者式体验完成情感互动。迷群通过制作表情包、视频、纪念品等实现意见的表达和符码的生产。赛博空间改变了迷群的文化体验方式,也为情感互动提供越来越强大的技术支撑和展示平台。
上文提及,在微博等社交平台的聊天室中,成员斗图的图片大多是用偶像本人的照片制作的表情包。迷群在聊天或网页浏览中搜集保存图片,或使用P图软件加工图片,部分“大触”[注]一般ACGN界绘制能手基本具备手绘板、触感笔等电子专业设备。ACGN领域的绘制高手一般也被称为触手,即触感笔绘制高手的简称。大触是称呼ACGN领域的高手。级粉丝使用手绘板等工具进行自我创作,如图1所示。除了对图片进行加工和涂鸦,粉丝还会加上文字,如“刘国梁为你点赞”“厉害了我的哥”等,如图2所示,赋予图片新的含义。通过对文本的再解释创造多元的意义,实现粉丝的情感交流与互动。
图1 网友绘制的漫画作品
图2 网友制作的表情包
图3 刊登有“张继科生日快乐”的报纸版面
2017年2月16日,张继科生日,球迷在线上自发组织广告庆生活动。当天,《苏州地铁报》(详见图3)等十几家报纸刊登祝福张继科生日快乐的内容。粉丝还线上众筹购买公交车车身广告祝福张继科(如图4所示)。组织者线上筹钱,线下买好版面,活动结束后通过官方微信公示财务明细。粉丝跨越地域,超越空间,在虚拟社区设计并经营情感蓝图。这是现实、意识的共融,人们以新的体验方式应对新媒介,创造新的沟通经验对抗网络空间原本虚拟的情境与意象,实现存在体验的转型。
图4 刊登有“张继科生日快乐”的地铁站和公交车身
3 粉丝社群的身份构型与情感建构
在赛博空间,每个人的身份都不是固定不变的,借助于网络实现人际互动,形成了“主体—符号—主体”即“人—机—人”的交互运动。赛博空间,人们可以是无身份(匿名)的,给人以神秘感;也可以是多种身份的,让人无从辨认[7]。赛博空间为身份构建提供了充足的空间。网络空间的匿名性和身体不在场使人们有了重新建构身份的机会。在特定的互动空间,人们确立自己的身份与角色,获得对所属社群文化及角色设定的认可。赛博空间,迷群收集偶像的比赛、训练和生活素材,对偶像预先构建情感诉求,书写新的故事。赛博空间中迷群匿名化,在互动时则需重新创建规则和情境。通过编织社群个体之间的关联和积聚社群的共同情感能量建构属于该社群的文化场域。
1) 外在叙事者。叙事不仅是关于人类身份的一种恰如其分的隐喻,还是一种卓越的媒介,人们的身份借助叙事的帮助而得以赋型。人们的身份是包含在生活故事里的。这种故事不是给定的,而是通过人们的行动及对行动的反应而获得的[2]172。虚拟社区中迷群将个人的情感和幻想付诸创作,改写原有故事,编辑以偶像为主角的同人文。在bilibili网站,迷群对乒乓球队队员参加比赛、接受访谈、参与节目的视频资源进行解构、剪辑,配以流行音乐,创造新的故事情节和叙事方式。如热门视频“【花样年华】獒龙科龙走过的漫长岁月”,由网友“尼格达莎猫”投稿上传,将运动员张继科、马龙设定为故事的主人公,讲述了两位乒乓少年共同成长为强者并产生同性之间缠绵情愫的故事。视频“【獒龙獒】My Baby Shot Me Down”,以昆汀的电影《杀死比尔》主题曲为背景音乐,将马龙和张继科的关系写成一对相爱相杀的恋人。这些视频和同人文对故事改写的人物关系、符号意义详见表1,表2。
意义是社会行动者为其行动的目的所做的象征的确认。对大部分社会行动者而言,意义是环绕一个跨越时间和空间并自我维系的原初认同(primary identity)(亦即一个架构其他认同的认同)而建构的[8]3。这些故事将两位广受欢迎的乒乓球选手描绘成共同成长的强者、相爱相杀的恋人,这些意义出于粉丝对他们世界冠军身份的认同,对队友、对手这两个角色之间转换的理解和情感预设。故事的叙述者(即视频的剪辑者和同人文的作者)从一个目击者的角度对文本进行叙述,使故事更具有指向性,在偶像与观看者之间构建了一种新的认识,叙述者和观看者均不涉及故事情节,但能被故事所打动。叙述者与观看者进行着无形而有效的意识互动和交流。共同的符号象征认可在迷群之间建立了共同的意义。
表1 人物关系
①盐颜是一个新词语,日语是塩颜塩。颜男子是介于“浓重调料”“清单酱油”之间的“适中盐味”的一种男子,感觉上来说就是形容不造作、简单、自然的男子。
②团宠,顾名思义就是整个团都特宠他。
表2 符号意义
2) 假想情人。除了外在叙事者的角色,网络迷群还有一个重要的角色设定,即“假想情人”。笔者于2016年8月在“知乎”网站发布问题:“如果马龙和张继科同时站在你面前,你会选谁?”截至2017年6月,共有102人关注,收到89条回答,约166条评论,706条支持意向,数据分析如表3所示。其中有42位网友认为“根本不现实”,有一位网友选择“喜欢乒乓球拍”,其他663条意向代表了网友对“假想情人”对象做出了幻想和选择。回答问题时,网友给出了选择,还贴上了收藏的偶像图片,配以文字叙述。周全完善地作答可以吸引更多“自己阵营”的网友站队,获得的点赞和评论越多,关于该偶像的相关话题讨论得越热烈。认可这一角色设定的人数越多,关于“假想情人”的幻想就越丰富。此外,这一角色设定还体现在粉丝社群的微博聊天室名称上,如“张继科官方老婆群”“张继科的粉丝老婆后援团”“张继科的后援团老婆们”“科科的后宫”等。事实上,除去极少数粉丝因为追捧偶像无法认清现实以致荒废人生外,绝大多数粉丝仅仅是将“假想情人”作为特定偶像粉丝团体的辨识标签,在视频和同人文中都会标明“粉丝圈地自萌[注]“圈地自萌”指的是在小圈子内自娱自乐,沉迷于自己的兴趣爱好。,不上升真人”。由于这种情感没有稳固的意义来源,因此极少会因为角色代入过深而改变了粉丝原本的自我认知和个体意义。它只是一种身份(identity)建构,除了少数个人行为,网络迷群基本是文明守法地组织应援活动。
表3 “假想情人”调查结果
4 结束语
“互联网+”时代,人们已经体验到高速发展的数字媒介技术带给他们了解信息和传播信息方面的改变。社会经验和情感经验伴随技术的革新而不断变化着,意识世界和虚拟空间已经通过新媒介具象化地穿插于人们的交流。书中所描绘的“(技术)实践”已经以极高的发展速度接近最终的实现,而身处其中的人们还能有意识地改变这个世界吗?还是人们已经不自知地被世界所改变?
情感是社会交往的基础,也是人们相互认识与理解的桥梁。人们通过构建情感来支配自己的行为,并最终形成文化认同与情感价值。情感能量不仅能衡量一个人、一个群体的内在价值,还将最终成为社会的深层结构与秩序。在数字媒介技术不断革新的今天,赛博空间已不再是一个被区隔的空间,人人都能经由各种媒介参与互动。由于赛博空间的匿名性,人们可以抛开功利表达自我,与他人进行情感交流。然而,去身份化的迷群互动作为一种网络狂欢,在给予人们自由、开放和宣泄权利的同时,也等同于给参与者注射了一剂麻醉药。人们兴奋地围观着、吐槽着,也兴奋地失去行为规范,失去直面虚拟空间之外的现实生活的欲望。因此,情感能量的积聚和宣泄应该被时刻关注和反省。
体育精神是促进国民团结向上、奋发拼搏的重要意志品质。体育竞技水平是体现国家实力的重要标识,也是展现国民精神面貌和身体素质的重要途径。自1936年柏林奥运会我国选手惨遭初赛淘汰,新加坡报刊以“东亚病夫”的漫画讽刺,到20世纪80年代李小龙击碎“东亚病夫”牌匾的影视剧作品流行,中国体育亟待振奋的悲情叙事一直被关注。近30年来,中国的体育竞技水平已经有了巨大提高。今天的中国完全具备高水平体育竞技能力,而且在乒乓球、跳水等诸多项目上居于世界领先地位。应当提高关于体育水平的文化自信,不再局限于对“扬眉吐气”的追求。在爱国热情和民族骄傲的基础上形成积极的情感能量。利用网络空间的虚拟社群,融入娱乐精神,是向年轻一代打开体育精神大门的有效途径,它使人们以一种更轻松诙谐的情感接受并理解体育精神的宏大意义。然而,娱乐化的程度、标准和适度边界在哪里?过度的娱乐化和商业化之后,人们对于体育竞技精神的领会还有多少?这些问题不得而知。开民智重于修武力,新一代的年轻人作为赛博空间中互动的主体,应当成为具备理性思考与批判能力的公众,对自己的情感互动方式、情感宣泄负起责任,尊重虚拟空间中别人的利益,理智地看待自己的情感能量,共同打造有序、和谐的公共领域。只有国民素质得以提升、社会秩序得以维护时,强身健体、练武兴邦才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与牢固的情感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