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驱动”下的高中数学概念课教学初探
2018-12-30孙静
孙静
摘要:由于教学进度紧张,教师教学普遍重题海、轻概念,导致学生学习被动,缺乏思考,数学思维能力薄弱。本文以函数周期性概念教学为例,结合实践探讨如何以问题驱动为载体,设计出能推导学生思维发展的概念课。
关键词:问题串;函数周期性
中图分类号:G633.6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8)19-076-2
一、问题提出
笔者任教艺术高中,学生数学学习普遍存在畏难情绪,知识掌握不牢。其根本原因在于教师教学以灌输为主,学生学习流于表面、死记硬背,对数学概念缺乏科学认知。为此,笔者尝试关注数学概念课的教学,以期提高学生的数学能力。本文以三角函数周期性概念教学为例,探讨如何在课堂中巧设“问题串”,搭建脚手架,有效促进学生对数学概念和本质的理解,提升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
二、“问题串”教学法的介绍
在数学教学中,“问题串”是指围绕一定的教学目标或某个中心问题,按照一定的逻辑结构精设一组问题。“问题驱动”教学法指根据一节课的教学目标,主题,把各个重、难点,巧妙设计成一系列层层递进的“问题串”,并以其为中心,组织有效教学的方法。
三、基于“问题驱动”的概念课教学实践
1.巧设情景,感性体悟周期概念
从时钟问题出发,设计了2个情境问题帮助学生,把具体问题抽象为数学周期现象,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有助培养学生抽象化归能力。
问题1观察时钟为9月11日下午1点,但图中却只显示1点?这会和昨天明天1点混淆?
归纳:把时间看做x,时钟与之对应位置为y,可抽象出函数y=f(x)。
问题2当前时刻x所处位置与时针x+12小时后到达位置有何关联?能否用数学表达式表达?(答f(x)=f(x+12))
2.问题驱动,促进概念自然生成
以三角函数线变化研究为切入,通过设置层层递进的“问题串”,使学生化被动学习,为主动探究。促进函数周期概念的自然生成,提升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问题3结合正弦线变化思考,将角终边绕原点按逆时针方向旋转1周、两周…,其正弦函数值间关系如何用数学表达式表示?(答:sinx=sin(x+2π)=sin(x+4π)=…)
问题4结合三角函数线思考归纳三角函数周期性?
(答:cos(x+2π)=cosx,tan(x+2π)=tanx)
除三角函数有周期现象,还有其他函数具有周期吗?
问题5函数具有周期现象,则称其为周期函数。思考用数学语言定义函数周期性?
生归纳定义,师纠正(1)T≠0;(2)强调自变量的任意性。
函数周期性重点仍为三角函数周期性,笔者着重对三角函数周期问题进行设计,使学生经历知识概念的生成和完善过程,培养了学生自主钻研,不断深入的数学品质,也加强了学生对数学概念本质的认识。
问题6正余弦、正切函数除2π外还有其他周期吗?(答:从三角函数线得2kπ,k∈Z都为其周期。引出最小正周期概念)
3.例题探究,加深周期性本质理解
例1直观反映周期函数图象的特点,加深学生对周期函数本质的理解。例2需对周期定义有较深认知,提升学生运用数学语言和思维表达的能力。
例1若钟摆的高度h(mm)与时间t(s)之间的函数关系如图所示
(1)求该函数的周期;(2)求t=10s时钟摆的高度。
例2求下列函数的周期:
(1)f(x)=cos2x;(2)f(x)=sin(x-π3);
(3)f(x)=2sin(12x-π6);(4)f(x)=3sin(-2x+π6)。
探究引申:影响函数y=Asin(ωx+φ)和y=Acos(ωx+φ)周期的是“ω”与“A和φ”无关且周期表示为2π|ω|。
4.深入探究,提升学生数学
通过问7把函数性质普遍规律经由例题思考挖掘凝练,形成更广泛适用的规律,是数学活动的最高境界。教师通过设置拓展思考,给学生提供探究空间,有效提升学生数学思维能力。
问题7函数很多都具有奇偶、对称等性质,是否对称轴或对称中心“多”了就具备周期性?
引导观察函数对称性和周期性间关联,提出猜想,举例证明。
例3若函数f(x)为奇函数,且关于直线x=b轴对称,则f(x)是周期函数。
由函数关于直线x=b轴对称得f(b+x)=f(b-x);奇函数得f(-x)=-f(x),由草图,如函数周期存在,则至少为4b。
f(4b+x)=f[b+(3b+x)]=f[b-(3b+x)]=f(-2b-x)=-f(2b+x)=-f(b+(b+x))=-f(b-(b+x))=-f(-x)=f(x)。
启发学生从问题7和例3出发类比、推广结论,提高学生数学思维深度和广度。
引导推广变式:若函数y
称,且关于直线x=b轴对称,则函数f(x)是一個周期函数,4(b-a)是一个周期。
四、问题驱动下的概念课教学反思
《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实验)》指出:“高中数学课程应倡导自主探索、动手实践、合作交流等学习数学的方式,注意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1]数学教学应以问题为载体,在兴趣和疑问的驱动下,“唤醒”学生思维,“追究”知识的产生过程。[2]高一概念课教学应注重概念课教学,数学文化和思维的渗透。设置合理的“问题串”,使学生化被动接受为主动学习,提升学生探究数学的兴趣,有效提高课堂效率。
1.顺应学情设问题,促进思维稳发展
初入高中,很多学生难以适应数学课难度高、容量大的特点。故数学课教学宜“慢,稳”,应重视数学概念课教学。问题驱动教学应以数学概念知识为主线,从学生已有认知水平出发,合理设计问题情境,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应控制“问题串”的难度和切入点。并在动态教学中依据学生反馈,时时调整问题,抓住学生的思维火花,使学生思维得到连贯发展。
2.精设问题留空间,探究概念促能力
学生的自主探究和深度学习应成为课堂教学的主线。笔者通过搭建学习脚手架,设环环相扣的7个问题,引导学生亲历数学概念研究过程,感受数学魅力,有效提升学生数学学习能力。
3.关注概念巧迁移,强化思考重创新
概念课教学应重视学生对概念的灵活掌握和运用。教学中,教师根据不同学情,灵活的设计发散性或探索性的问题,使学生能主动探究知识的迁移、推广,实现提升学生思维能力的目的。如本课中设计了问题7和例3为周期性知识升华,学生必须根据例题2的研究方法,自主探究思考函数周期性的本质规律,加强了学生对周期性理解的深度,拓展了学生的数学视野,培养了学生用数学思维解决问题的能力。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订.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实验)[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2]吴锷.基于问题探究凸显数学思维—等差数列、等比数列性质及其应用教学实录与思考[J].中学数学月刊,2016(09).
=f(x)的图象关于点(a,0)中心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