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劳动走进中学教育
2018-12-30徐海霞
徐海霞
摘要:劳动教育意义重大,但劳动教育在中学阶段处于被边缘化的困境,其效果不尽如人意。因此,我们要以应有的使命和担当,切实转变教育观念,把劳动教育列入议事日程,构建劳动教育体系。
关键词:劳动;劳动教育;劳动教育体系
中图分类号:G633.98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8)19-011-2
生产劳动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是人类最基本的实践活动。在我国,劳动是每个公民的光荣义务,每一个公民都应该以自己的辛勤劳动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作出贡献。而公民劳动意识、劳动技能的形成离不开学校教育,劳动教育应该是中学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笔者根据近年来劳动教育受到冷落的现状,提出了加强学校劳动教育的具体策略。
一、中学劳动教育的现状
近年来,虽然有一些学校在劳动教育方面进行了积极探索,取得了一定成绩,但在总体上,劳动教育正逐步趋向被边缘化的困境,其现状令人堪忧。具体表现为:
1.鄙视劳动
“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仍然是许多学生和家长的信条。即使是老师,也会在学生调皮时灌输几句“不好好读书,将来只能做苦工”之类的口头禅。在这样的教育氛围下,有几个中学生会把当一个工人、农民纳入自己的生涯规划?现实生活中,读书求学已被异化成逃离现实劳动,进入“上流社会”的阶梯。
2.忽视劳动
过去,不论是小学还是中学每周都安排劳动课,让学生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劳动,农村中学在农忙季节甚至还放农忙假,让学生参加生产劳动。而现在,有的中学虽然开设了劳动技术或通用技术课程,但更多是为了应付主管部门的检查而已。
3.异化劳动
有人说现在的中学生不是没有劳动,而是劳动得够辛勤、够刻苦、够极致。确实,名闻遐迩的河北“衡水模式”是学生勤奋的典范,在衡水中學,诸如“血狼精神,与我同在”、“今日疯狂,明日辉煌”、“为梦想浴血奋战”等标语口号随处可见,可以说衡水中学把学生学习的潜力挖掘到了极致。在江苏,“五严”的禁令已渐渐淡忘,以“死揪”为特色的“县中模式”已有卷土重来之势。要知道,学习是一种脑力劳动,只是劳动的一部分,而不是劳动的全部。如果这学习的动力不是出于内心而是来自外部的控制,潜意识里是为了逃避将来可能会面临的体力劳动而宁愿忍受当前超负荷的应试劳动,那这种劳动就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劳动,而是内涵空虚的劳动,外形扭曲的劳动。
4.厌恶劳动
现在不少中学生养尊处优,娇生惯养,过着饭来张口,衣来伸手的生活。班级值日不负责任;宿舍里面脏乱差;衣服不想自己洗;在家不学会自己做饭,习惯于叫外卖;不愿意住集体宿舍,想方设法租房在外;公共活动结束后,不知道善后整理自己的周边环境,而是一走了之。总之,许多中学生越来越不爱劳动,越来越不想劳动,越来越不会劳动,越来越不能劳动。
5.糟蹋劳动
厌劳而不俭,当劳动被轻视,忽视、异化、厌恶后,劳动的成果也就得不到珍惜。中学生攀比消费现象越演越烈,他们比谁的衣服新潮,比谁的手机时尚,比谁的背包前卫,比谁的生活高档;他们觉得饭菜不可口,就随手倒掉,他们不知“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的古训。
二、构建中学劳动教育体系的策略
2015年8月3日,教育部等部门印发了《关于加强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提出用3~5年时间,推动我国中小学建立课程完善、资源丰富、模式多样、机制健全的劳动教育体系,形成普遍重视劳动教育的氛围。但仅凭发一个文件是不行的,各学校,特别中学必须以应有的使命和担当,切实转变教育观念,花大力气冲破当前应试教育的束缚,把劳动教育列入议事日程,构建劳动教育体系。
1.建立组织领导、研究体系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要》和《中学德育大纲》都强调了劳动教育的重要性,这也说明劳动教育是学校教育的大事,单靠学校德育部门管理是不现实的。学校一定要建立专门的劳动教育领导、组织和管理队伍,确保劳动教育的时间、师资、经费、场地、设备,要科学制订规划,有效落实措施,有序开展活动。
学校还要设立劳动教育研究小组,就劳动教育的理论和实践进行校本化的专题研究,对学校劳动教育的现状进行分析,对学校劳动教育的开展进行指导。学校校际间、学校层面、学校内的各年级、各班级间都应建立起行之有效的交流研讨机制,要让劳动教育成为校本研究的重要内容。
2.建立全员劳动体系
组织学生参加劳动,学校领导、老师不仅是指挥者,还应该是参与者。只要求学生做,领导、老师在旁边指挥,这样的劳动传递给学生的不是“正能量”,这样的劳动也没有教育意义。我们需要的是师生打成一片,共同参与劳动。如果学校、班级的卫生值日表中也列入学校领导和老师的名字,并且真正坚持值日到位,其教育效应难以估量,学生的劳动意识也会自然形成。
3.建立校本劳动课程体系
学校应设立劳动校本课程,与原有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和通用技术(劳动技术)等课程有机结合形成课程体系。要防止把劳动教育仅限制在德育的范畴,尽可能把劳动教育渗透到思想政治、历史、地理、生物等学科课程中,以与德育课程中的劳动教育相得益彰。劳动教育的内容应包括劳动认知、劳动技术、劳动技能和劳动实践等内容,要让学生从情感、态度、价值观上认同劳动的必要性,从而习得劳动的技能,体验劳动的快乐,感受劳动的艰辛,懂得珍惜和感恩,练就劳动的能力,从心理上和身体上做好劳动的准备。
学生只有经历劳动的生活,才会受到劳动教育。学校里有许多事情,诸如清洁卫生、环境整理、绿化护理,物品搬迁存放等等,都是学生力所能及的,没必要全部交由外聘的勤杂工人来处理,可以由学生来部分承担,当然不同类的学校学生应有不同类的分担。条件许可的话,学校可以安排一些勤工俭学的岗位,供学生选择,以劳助学,以劳励志。据陶行知先生在《试验乡村师范学校答问》中记述:晓庄学校“全校只用一个校工担任挑水一类的事,其余一切操作,都列为正课,由学生躬亲从事。”这种有计划、有组织、有目的、有意义的学校劳动,今天仍有借鉴作用和现实意义。
4.建立家、校和社会联动体系
学校应通过家长委员会与家庭建立普遍联系,布置家务劳动的作业,共同培养学生的劳动行为习惯。学校要广泛建立校外实践基地,并以此为载体组织学生走向社会,走向生产劳动的第一线,走向生活实际的具体环境中,以充分发挥劳动教育的各种社会功能。普通高中可以与职业学校建立联系,利用职业学校的资源和场地取得学生劳动实践的机会。学校还可以组织志愿者和社团活动,走向社会做“义工”,培养学生的服务意识。
5.建立评价激励体系
学校要真正建立学生劳动评价制度,要为每个学生在成长记录中写下关于劳动的记录,要对学生的劳动观点、劳动时间、劳动内容、劳动技能、劳动态度、劳动绩效等作出恰如其分的评价,学生的劳动表现应写入学生升学的综合评语中。学校在表彰各类优秀学生时,别忘了表彰学校里的“劳动模范”,要让学生明白:劳动是美德善行,以求形成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风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