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企业与大企业协作配套关系研究
2018-12-29田伟田红云颜有明
田伟 田红云 颜有明
摘要:随着不同国家产业之间的竞争逐渐演变为产业链之间的竞争,以产业链为主线,推动中小企业与大企业的协作配套不仅有助于促进中小企业的生存和发展,也是政府推动中小企业技术升级和产业结构优化的重要切入点。文章对当前中小企业与大企业协作配套的动因、影响因素、协作信息来源以及协作关系中存在问题进行了调研,以此为基础,提出促进中小企业与大企业协作配套的系统性政策建议。
关键词:中小企业;大企业;协作配套
中小企业和大企业保持良好的共生关系不仅有助于促进中小企业的生存和发展,同时也有助于大企业降低成本,提升竞争力。然而,在我国产业中,大企业与中小企业之间业务趋同、缺乏协作不仅造成了资源的浪费,同时也将中小企业推向了与大企业竞争的对立面。从发达国家中小企业的发展历程来看,中小企业与大企业之间良好的竞争与合作关系是经济保持持续竞争力的关键。近年来,随着国际分工和产业分工的进一步深化,以产业链为主线,大企业和中小企业之间的协作配套不仅发展成为极其重要的产业组织形式,同时也成为政府推动中小企业技术升级以及产业结构优化的重要切入点。
一、 相关理论研究综述
已有的关于中小企业与大企业协作配套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从经济学的视角来分析二者的共生关系和生存模式。冯德连(2000)认为中小企业与大企业的共生模式大致有八种组合,各种模式的共生机制可分为三种,即市场制、中间性体制和科层制。王莉等(2006)运用新制度经济学的交易成本理论分析中小企业协作网络的经济性质,认为中小企业协作网络作为市场机制与大型科层制之间的中间组织形式,能够通过网络内企业之间的重复交易促进信任与协调,进而降低交易成本。郑海平等(2006)按产业配套的联系方式及联系的紧密程度对于配套形式进行了区分。
二是对产业集群中中小企业与大企业的协作配套关系进行了探讨。分析中小企业参与配套协作的本质动因及主要模式(刘春香,2007),指出集群中的领导者和配套企业之间存在明显的竞合关系,两者之间构成集群中相对稳定的产业链条(陈小文、程进,2004)。认为集群环境中,集聚效应作用于大中小企业的共生,促进了共生企业个体的成长和共生组织的发展(罗哲,2005)。
三是对国外中小企业与大企业的协作配套的成功经验进行总结。刘群慧等(1999)对日本战后大企业与中小企业之间的网络关系进行了分析,考察了协作双方由直接对抗转向互相扶植的主要动因,并比较分析了韩国政府实施财阀优先政策导致大企业与中小企业协作失败的原因。孙川(2006)比较系统的研究日本中小企業与大企业的关系,分析了日本企业关系的历史背景及其特点,运用企业间关系分析框架对水平系列和垂直系列问题进行了剖析。张超(2016)基于陕西21个重点产业集群的调查,提出有效促进中小企业为大企业协作配套的机制体系。
从本质上看,中小企业与大企业的协作配套关系属于战略联盟的一种形式,尽管现有的关于供应链、战略联盟以及交易成本理论等方面的研究大大加深了人们对协作配套关系的理解,但是专门从中小企业的视角研究其与大企业协作配套关系的文献并不多见。本文在调研的基础上,对当前中小企业协作配套的动因、障碍及其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了考察,进而就促进协作配套提出政策建议。
二、 协作配套的动因及影响协作的主要问题
为了深入了解当前中小企业与大企业协作配套的现实状况,我们于2016年以苏州吴江经济技术开发区、镇江经济技术开发区、无锡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中小企业的中高层管理者作为调查对象、以制造企业为主,通过电子邮件的形式共发放问卷600份,回收问卷567份,问卷回收率为94.5%,其中有效问卷共556份。调研结果如下:
1. 中小企业协作配套的动因。调研表明,中小企业选择与大企业开展协作的主要动机是为了获取稳定的工作量(62.1%)、降低资金回收风险(54.3%)以及获得原材料和技术设备等方面的支持(51.2%)。12.6%的中小企业出于自身独立开发产品的能力较弱而选择与大企业开展协作,另有11.3%的中小企业认为,与大企业开展协作可以使自己集中精力进行生产,更好地发挥自身的专业化生产的优势。调研结果表明,受原材料垄断程度较高、产品市场和金融市场不确定因素较多等客观条件的制约,目前制造业领域中大多数中小企业专注于在生产加工环节与大企业开展合作,而对于构建自身品牌以及逐渐形成规模化生产的考虑较少(仅有不到5%的中小企业认为,提高品牌知名度、提升管理技术、形成规模化生产,是自己与大企业合作的动机所在)。
2. 影响协作配套的因素。影响中小企业与大企业协作配套的因素主要有:(1)大企业的信誉(27.7%);(2)行业前景(34.5%);(3)大企业实力(28.5%);(4)产品的技术含量(36.1%);(5)生产配套产品的利润(31.9%);(6)专项资产的投资(10.1%)。其中产品技术含量是影响中小企业与大企业协作配套的首要因素,而行业前景以及配套产品的利润则分居第二和第三位,大企业的信誉和实力也是影响中小企业与大企业协作配套的重要因素。从总体上看,行业的未来前景,产品的技术含量、产品的利润以及大企业本身的信誉和实力对协作配套影响较大,对于中小企业来说并不太担心专项资产投资导致的关系套牢后果。
3. 协作配套信息以及订单的来源。调研表明,中小企业协作配套信息的来源主要集中在人际关系渠道(62.8%),通过这一渠道获得配套信息的企业特别多。其次是行业协会(27.7%)。只有大约100家企业选择通过互联网和其他途径获取信息,而选择从新闻媒体、政府发布的信息获得协作配套信息的企业更少(56家)。由此我们不看出,一方面我国特定的国情,家族文化所导致的亲缘、血缘关系等在经营管理中占有重要地位,另一方面,协作配套市场机制的不健全也导致中小企业缺乏稳定可靠的协作配套信息源,因此无论是政府还是行业协会在这方面都大有可为。
4. 协作配套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调研结果表明,配套产品利润太低是当前中小企业与大企业进行协作配套所遇到的最主要问题。这可能与中小企业在配套业务的价格谈判中处于劣势有关,相比较中小企业而言,大企业利用其业务量的优势往往掌握了产品定价的主导权。长期为大企业配套生产会使中小企业在经营上过度依赖大企业,使自身的经营管理能力下降,中小企业在生产配套产品的过程中往往需要专项资产投资,这些投资只在生产某种或某类产品时才有价值,一旦中小企业不为大企业配套生产这类产品,那么专项投资将毫无价值。专项投资、经营能力的下降反过来会加剧中小企业对大企业的依赖,降低中小企业的产品定价权。
也有不少企业认为,配套产品订单没有规律,生产任务难安排,大企业发包给中小企业的配套产品大多属于非标准件,这不仅带来核价的难度,而且大企业的产品发包一般指根据自己的生产经营状况,下包产品的数量和工期往往不固定,这就需要中小企业的生产具有相当的柔性。此外,大企业不及时支付资金尽管没有产品利润低那么普遍,但是它也是协作配套中不可忽视的一个问题。
我们在访谈中还了解到协作配套中存在大企业将风险转嫁给中小企业的情况,个别大企业往往不是和中小企业签订明确的合同,而是发布未来可能的产品配套计划给中小企业,为了赢得订单,中小企业必须提前投资做好准备(如采购设备和原材料),但是中小企业能否最终获得大企业的订单取决于大企业的生产经营状况,如果大企业的经营状况不理想,那么中小企业的前期投资往往得不到应有的回报,显然在这种情况下,大企业利用自己的地位和竞争优势将投资风险转嫁给中小企业。
三、 推动中小企业与大企业协作配套的政策建议
1. 以制造业为重点,兼顾其它行业。中小企业与大企业协作配套生产体系有其特定的产业适用条件,并非所有产业都适合开展这种配套生产方式,无论是美国还是日本,中小企业与大企业协作配套生产体系主要存在于产业链较长的产业,特别是制造业、建筑业和部分服务业。我国作为一个制造大国,以制造业为重点,兼顾建筑业以及部分服务业,大力推进中小企业与大企业的协作配套完全符合我国当前经济发展的特点和需要。
作为一个制造业大国,要想成为制造业强国必须在高精尖技术方面有所发展,从国家层面而言,推进协作配套工作的侧重点应该向电机、汽车、通用及专用设备、交通运输设备、电器机械及器材、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仪器仪表等技术含量比较高的产业倾斜,究其原因一方面是因为上述行业产业链相对较长,具有大量的中间产品,适宜分包制度的实施,另一方面是由于上述产业大多属于高技术产业,通过大企业的技术溢出和资金帮助,中小企业可以在配套协作中尽快实现技术升级和管理能力的提升,从而在较短的时间内实现我国产业竞争力的提升和整个产业结构的升级。具体到地方政府,则应该根据本地区的情况和特点,围绕优势产业、优势资源,以点带面,重点突破,这样更容易将协作配套工作推向深入。
2. 以产业集群为依托,培育专业化分工协作机制。当今世界产业集群广泛分布,产业集群是产业发达国家的核心特征。我国各类产业集群则达数千个,主要分布在化纤纺织、丝绸纺织、制衣、制鞋、电子、信息、医药,塑料、汽摩配件、精细化工、五金制品等行业。产业集群中企业之间的结构关系主要有三种:第一种情况是中心——外围结构产业集群,有几个大的企业,外围是一大批中小企业给他配套。第二种就是由众多的中小企业组成的网络状的集群。第三种模式就是混合结构产业集群,是中心——外围结构和网状结构产业集群的一种结合。
在有核心的纵向合作关系中,中小企业会通过与中心企业的合作进而带来自身的技术进步,但同时也有可能产生对中心企业的依赖;无核心企业的纵向合作更容易实现企业之间的平衡,但由于缺少核心企业在技术、资金等方面的引导,其结果会使得整个产业集群的发展速度较慢且始终陷于价值链的低端。
在我国当前的条件下,推进中小企业与大企业的协作配套必须要依托已有的产业集群,政府应该有步骤、有目的的推进中心——外围集群模式,推动仅有横向一体化分工的集群逐步向具有横向和纵向混合型分工的集群转变,促进分工水平进一步深化,最终形成“小规模、大协作”的专业化协作生产模式。加快推进集群中的信息、金融等服务平台建设,构建公平的竞争环境,降低交易的不确定性,丰富产品结构,增强产业关联度。
3. 积极引导、重点支持中心大企业走协作发展之路。与美、日等国企业相比,我国“全能型”企业的比重较大,大多数企业倾向于朝着“大而全”的方向发展,缺少与上下游产业链之间的协作。“大是美的,小同样也是美的”,一个合理的富有活力的产业结构中必须具有相当实力的、具有全球竞争力的大企业,同时也必须拥有一大批富有活力的小企业。我国产业结构中存在的问题是大企业大而全,小企業缺乏特色。
构建中小企业与大企业协作配套生产体系必须构建一批居于配套网络核心的大企业集团,因此必须有计划的引导大企业走协作配套的发展模式,同时在一些重点行业鼓励横向兼并,形成一批有实力的大企业集团,推动以大企业为主导的,大小企业共生的协作网络的形成和发展。
4. 针对协作配套,制定相应的财税、金融和采购等政策。尽管国家已经制定了诸多推动中小企业发展的政策,但是更多的是从一般层面上保护中小企业,为中小企业营造公平的竞争环境,基本没有专门针对协作配套制定相应的政策措施。为了尽快推动大企业与中小企业协作配套业务的发展,我们认为政府可以初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制定相关的税收政策。政府可以通过对相关行业中参与协作配套的大企业和中小企业给予一定的税收减免,以鼓励大企业和中小企业形成协作配套业务关系。
(2)政府采购政策。国外许多国家的政府采购都规定中小企业采购必须占有一定的比例。政府可以在采购产品时对于通过协作配套生产的大企业的产品优先采购,或者规定所采购大企业的产品必须分包一定比例给中小企业,从而有针对性的鼓励中小企业与大企业的配套协作。
(3)融資优惠政策。对于协作配套的大企业和中小企业在资金上给予一定的支持,对于配套型中小企业实施贷款贴息,和适度的贷款担保,建立推动配套协作的专项资金。大力推进“供应链融资”,即将供应链上相关企业作为一个整体,从整个产业链的角度开展综合授信,以此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促进协作配套业务的发展。
(4)鼓励大企业为中小企业培训人才。在协作网络中,知识与技术的外溢是促进网络整体发展速度的一个重要方面,然而根据我们的调研,目前中国的大企业对配套企业的培训却非常少见。政府可以尝试在产业集群周边构建相应的培训产业基地,免费提供培训的基础服务,进而加强大企业与中小企业之间的培训联系,此外,财政可直接采取培训资助及补贴等方式,促进私营部门开展合作培训,形成培训的合力。
(5)制定相关的法律法规,保护协作网络中的中小企业利益不受到大企业的侵犯。为保护中小企业在协作网络中的利益,防止大企业因资金和技术上的绝对地位而形成对中小企业的“虹吸”,应在鼓励和扶持中小企业与大企业配套协作的同时,制定保护弱势企业的政策措施,为中小企业的协作配套创造一个良好的发展环境。
(6)直接奖励。对大企业协作配套业务增量部分直接给予奖励。
5. 打造全国性的协作配套行业组织和中介机构。成熟良好的中小企业与大企业协作配套体系建立离不开行业组织和诸多中介机构。在日本企业协作体系中,六大企业集团有着关键性的作用,它们几乎囊括了日本经济所有重要产业部门。六大集团均有起协调作用的非正式组织“社长会”,像三井集团的二木会、住友集团的白水会、三菱集团的金曜会、三和集团的三水会、芙蓉集团的芙蓉会、第一劝业集团的三金会等。虽然社长会不是正式组织,但是在垄断企业之间的信息沟通、行为协调、人员安置、重大决策等方面起着重要作用。
调研表明,目前我国中小企业之所以难以与大企业开展合作,主要原因是在信息、政策、技术等方面缺乏有效沟通的渠道,社会中介组织的加入将大大降低交易成本。因此,当前有必要由政府牵头,成立服务于产业链上下游企业间协作配套的行业组织和中介机构,通过交流会、项目洽谈会等形式为企业配套协作提供有效的平台,同时,大力促进行业协会或商会发挥积极作用,加速信息传播,拓展合作渠道。
参考文献:
[1] 王缉慈.创新的空间[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
[2] 冯德连.共生媒介对中小企业与大企业共生模式的影响与对策[J].铜陵学院学报,2012,(11).
[3] 王莉,石金涛.中小企业协作网络:性质、特征与演进过程[J].科技进步与对策,2006,(2).
[4] 郑海平,刘春香.中小企业参与产业配套探讨[J]. 企业研究,2006,(1).
[5] 刘春香.产业集群条件下中小企业的配套协作行为研究[J].科技进步与对策,2007,(8).
[6] 陈小文,程进.产业集群中领导者和配套企业的关系研究[J].国际贸易问题,2004,(8).
[7] 罗哲.集群视角下的中小企业与大企业共生研究[J].开发研究,2005,(5).
[8] 刘群慧,许家林.日韩中小企业与大企业的关系比较研究[J].南方经济,1999,(11-12).
[9] 张超.中小企业与大企业协作配套的调查报告[J].经济纵横,2014,(5).
[10] 张玉春,李宗植.我国工业结构优化升级的战略思考[J].经济经纬,2006,(5).
基金项目:国家社科基金资助项目“基于网络嵌入视角的中小企业开放式创新机理及其推进政策研究”(项目号:14BGL024)。
作者简介:田伟(1979-),男,汉族,江苏省如皋市人,南京大学经济学博士,中共江苏省委党校决策咨询研究中心副主任、副教授、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新制度经济学、产业组织理论;田红云(1969-),男,汉族,江苏省如皋市人,上海交通大学管理学博士,江苏大学管理学院营销系副主任、副教授、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战略管理和创新理论;颜有明(1969-),男,汉族,江苏省吴江市人,吴江经济技术开发区经济发展局局长、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局长,研究方向为企业组织与产业组织管理。
收稿日期:2018-09-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