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梁启超美术教育、趣味教育和情感教育思想研究

2018-12-29尚恩洁

艺术评鉴 2018年18期
关键词:美术教育文化自信情感教育

尚恩洁

摘要:在梁启超的趣味教育、美术教育和情感教育中,趣味和情感的丰富是人生的终极追求,也是人格完善的表現,而艺术(美术)具有四层作用:教会看事物的一种方式、留住趣味、引起共鸣、强化情感,因此美术教育可谓是实现趣味教育和情感教育的重要途径和基础。梁启超对于三种教育和实施制度的见解鞭辟入里,对于今天的教育启示重大,对于如何提高我国民族审美能力和国民素养具有借鉴意义,而文化欣赏能力和素养的提高,必然会提升我国今日所提倡的文化自信。

关键词:美术教育 趣味教育 情感教育 文化自信

中图分类号:J0-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3359(2018)17-0120-03

“审美教育从本质上不仅仅是生活的点缀品或消遣物,而是一种生活态度,它可以培养人感知、表现和吸收美好事物的能力,培养高尚的情操和趣味。”①梁启超把美作为人生的第一要素,认为审美教育是开发民众心智的重要途径。他的教育观是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教育观②,对于今天社会具有很大的启发。

一、趣味教育

趣味教育是梁启超教育思想中一个具有亮点的美育思想。

“趣味教育”一词并非梁启超创造,而是引自近代的欧美教育。但是在欧美教育中“趣味是手段”,而梁启超想将其作为目的。梁启超将“趣味”作为自己人生观的根基,将趣味主义作为自己的信仰。怎么样算“趣味”呢?梁启超认为:“有一件事,你做了也不会产生与趣味相反的结果,并且能坚持下去,那么这件事于你而言就是一件趣事。”③所以他认为能成为“趣味的主体”的几项为:1.劳作;2.游戏;3.艺术;4.学问。诸如“赌钱”“喝酒”之类的东西,虽然在短时间似乎有趣,但是最终会很无聊。因此,他认为这样的事情与“趣味主义”精神不想符合,不是趣味的主体。另外,如果一件事要瞒着人,或是建立在别人的痛苦上,在中间夹杂着痛苦,严格来说,这些都不能成为趣味的主体,或者至多是下等趣味。而文学、音乐和美术是激发趣味的三件利器。

那么“趣味教育”的要旨是什么呢?教育的目的不是要“把某种学问教通了学生”,而是要辅助学生把某种学问视为趣味,或者加深原有的兴趣。人处在幼年、青年时期,趣味最浓,因此教育家的目的就是让孩子或年轻人在尚未确定方向时,给他们一种终身受益的趣味,以防他们进入低级的趣味。梁启超认为这种所谓的“趣味教育”如果办得圆满推行得好,那么这将让整个社会会变得永久有趣。

一个教育家如果做不到引领或者加深学生的趣味,至少要做到不要摧毁他们的趣味,摧残趣味的方法有三种:第一,注射式教育,即让学生死记硬背书本上的东西。第二,课目太多。梁启超认为趣味的性质是越引越深,而要想的深,“总要时间和精力比较的集中”④,如果要求学生在短时间内做过多的种类功课,学生开始的时候可能会惹起多方面的趣味,但是最后很可能任何方面的趣味都不能养成,只在大门口看看,并没有深入研究与自己的生活发生关系。第三,将教育当做是手段。如果一个人将学问当做是达到某种目的的手段,那便是只是将它当做一块敲门砖,目的达到了,便会对这块敲门砖不再感兴趣,这样是绝不能对学问产生深入而持久的兴趣来。

相反,怎样体会到学问的趣味?如果一个人想要体会到学问的趣味,有三种路径可以尝试:第一,“无所为”。即前面所提到的,如果想要在一件事情中体会到趣味,那便不能将其作为手段,而要为学问而学问,不能存在功利心。第二,不息。一个从事教育职业的人,会有很多时机来培养自己做学问的兴趣。如果一个人不从事教育事业,那么也总要每天花一些时间去研究自己所感兴趣的学问。第三,深入的研究。任何事情只要一步步深入研究,就一定能进入“欲罢不能”的境界。第四,找朋友。“趣味比方电,越摩擦越出”⑤,几个有共同爱好的朋友经常在一起交流,便能够激发出更多的趣味,即使趣味不尽相同,但只要彼此都有研究精神也是可以“摩擦出趣味来”。

在趣味教育中,梁启超强调了小说的重要性。小说通俗易通,老少均能读懂,所以小说具有难以置信的支配人道和整个国家的力量。小说之所以可以控制人道,是因为具有以下四种力量:一曰熏。人在读小说的时候,“眼识为之迷漾,而脑筋为之摇荡,而神经为之营注。”⑥日复一日,小说中的东西会对读者产生影响。二曰浸。熏是空间上的,一个人读一本小说,其情感必然会被小说牵引,并且读完后可能一段时间都不能释然。三曰刺,前两者的力量是渐进的,但是这种力量是猛烈而一下子就能感觉到的,情感会随着小说中跌宕的情节骤变,并且这些使人情感发生改变的情节会随着小说上的文字而长久留存下来。四曰提。“前三者之力自外而灌之使入,提之力自内脱之使出。”⑦一个人在读小说时,必然会把自己当做小说中的主人翁,这样小说中的认知、情感等长时间会内化在这个人之内。

小说自然也有负面影响:古往今来中国的状元宰相思想,江湖盗贼思想,妖巫狐鬼思想都来自小说,而造成了我国“国民轻薄无行,沉迷酒色”“绿林豪杰遍地皆是”等,十年前的旧中国,很大程度上受到了小说中思想的影响,小说家掌握着社会的脉搏。 因此,小说应给被用来端正民众的思想,激发出民众对国家民族的责任感等。

二、美术教育

梁启超认为“美”是人类生活一要素,人人都应该成为会享用艺术的“艺术人”。美术的功能就是刺激感觉器官,将一个人从麻木的状态中恢复过来,变无趣之人为有趣。美术能够培养一个人好的品味使之达到生活康健,进而能使一个民族不再麻木,因此他认为美术是一个提升中华民族的方法,因此梁启超号召教育界建立美术专门学校,培养艺术家和提升民众欣赏艺术的能力。“趣味”一直是梁启超最重要的追求之一,他认为凡是能带来趣味的东西便都值得提倡,美术就是这样一个东西,它能够给人带来三件趣味。笔者将这三件趣味分成四个层面。

第一层面就是帮助人留住趣味。我们欣赏美好的事物时,会把它暂时记在脑子中,但是时间久了,便会忘记,当时的场景和情感最后总有不会复现的时候。但是一幅画却可以帮助我们留住彼情彼景,只要“这幅画存在,我的趣味便永远存在”⑧,看一遍画,回忆和情感便会被勾起一次。

第二层面即美术能够强化人的感情。美术中刻画心态的一类,作者将自己的喜怒哀樂表达在作品里,并且表现得惟妙惟肖。当我们欣赏这些作品时,我们会受到无意识的诱惑,快乐和痛苦将会加倍。

第三层面与在理想的境界中产生共鸣。美术作品中,含有作者凭借想象构建的情景,有时候他们构建的意境是我们所想却不知如何表达的或者是根本没想到的能给我们启发的。在他们的美术作品里,我们可以在作者的引领下畅游在他们构建的意境中。“和他们同住在一个超越的自由天地。”

第四层面就是美术教会人一种欣赏事物的方式。一个人如果画看多了,便能够掌握更多欣赏的方法,会逐渐学会欣赏更多美境。不仅梁启超,约翰伯格等人也强调了一个核心的理念:艺术教会我们观看世界的一种方式。

梁启超提出三种获得趣味的方式,第一,对境之赏会与复现。在与自然相接触中领略自然的美,并在这个过程中从一天的劳累中恢复。如果把这些影像印在头脑里面,每次回想起来便能够得到和第一次一样的效用,这是人在尘劳世界中活得趣味的一种方式。第二,心态之抽出与印契。人的快乐和苦痛是与他人的息息相关的,向别人倾吐快乐,则自己的快乐加倍;倾诉痛苦,则痛苦减半。那么同样,洞悉和说出别人的快乐,自己的快乐感也增加;看出或者替别人说出他的痛苦,自己的苦痛感也会降低。梁启超认为这种情感共振的过程和结果是奇妙而愉悦的,也是活得人生趣味的一种途径。第三,他界之冥构与蓦进。人类具有一种普遍的心理,就是对于现在环境的不满,并且人一个最大的痛苦根源就是既对现实环境不满又无法逃脱。面对这种情况,梁启超认为虽然肉体无法挣脱现实环境,但是精神是可以独立的。人可以借着精神逃离到将来或者别的世界里来寻求解脱,比如构建乌托邦,再比如想到天堂,从现实世界中进入超现实的世界来获得一片自由的天地,这便又是一种获得趣味的方式。

梁启超所提出的这三种获得生活趣味的方式,对应着他所提出的美术的四个层面,我们可以通过这三种方式在美术中都能得到应用,这三种都是人们能在美术中获得以上四个层面趣味的方式。

三、情感教育

情感和个性是梁启超文艺思想中两面鲜明的旗帜,⑨也是梁启超美育思想的一个理论基础,其认为情感教育的内涵是神圣性、神秘性、超科学。不同于现实教育所提倡的知育、德育、体育,梁启超认为教育应该分为智育、情育和意育。智育就是让人不迷惑,情育要教人不忧,意育就是教导人不惧怕。

智育就是我们常说的知识的教育。学校应该开设伦理、国语、外国语、历史、地理等⑩课程,让学生学会基本的知识、推理能力、判断力等。但是如果只有智育没有情育,总以欲望为主导,那么人如果要做坏事则会更加厉害。正如席勒所说:“高贵的事物一旦败坏就更加可恶。”意育就是意志力的培养。一个人如果只有知识和情感没有意志力的话,做事就只能徒劳无功,因为在梁启超看来物质会使人奢侈腐化意志力变得薄弱,所以要进行意育。教育的宗旨就是要造就真善美的人,但是梁启超指出,现在的教育在培养人上面还存在着很大的缺陷,即只注重智育,而忽视了情育和意育。

文学(艺术)作品承载着作者的审美理想和个性情感。中国历来认为文学是情感的结晶,因此梁启超希望通过文学救国,通过“三界革命”提升国民精神,进而兴国。在文学中,梁启超又非常推举小说,他认为小说是新道德、新宗教、新政治、新风俗、新学艺、新人心、新人格的基点,并将它作为服务政治的工具。

四、结语

梁启超对美育的关注可以从他的寻求救国的路途中可以窥见,在探讨物质与精神这二者关系中,梁启超一直试图找到救国救民的出路,意欲从精神上拯救国家和民族。认为人应该得到全面发展,因此提出了趣味教育、美术教育和情感教育三种教育。可以看出,美术可以教会人观看的方式、强化人的情感和增加趣味,因此美术教育是基础,是趣味教育和情感教育的一个重要途径。

注释:

①梁启超著,陈漱渝,宋娜选编:《梁启超论教育》,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16年版,第11页。

②侯菊英:《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大学文化中的教育观意义》,《河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年的1期,第1-5页。

③梁启超:《学问之趣味》,《银行家》,2007年第1期。

④张虹:《梁启超语文教育思想研究》,硕士学位论文,武汉:湖北大学,2008年。

⑤梁启超著,陈漱渝,宋娜选编:《梁启超论教育》,第136页。

⑥陈旭光,郭涛:《“移人”、启蒙与中国特色现实主义批评观——论梁启超的艺术批评思想与实践》,《艺术百家》,2015年第6期,第136-141页。

⑦曹旭超,许明欣:《梁启超小说功能观之利弊谈》,《科技信息(科学·教研)》,2007年第16期。

⑧冯慧娟,刘磊:《梁启超的趣味主义人生美学》,《重庆工学院学报》,2006年第12期。

⑨欧阳友权:《新时期文学理论回顾与展望》,长沙:中南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23页。

⑩梁启超著,陈漱渝,宋娜选编:《梁启超论教育》,第46页。

猜你喜欢

美术教育文化自信情感教育
新闻媒体坚定文化自信的思考
浅谈小学生的美术教育
浅谈情感教育在初中美术教学中的渗透
基于视觉识别时代的学校美术课程
如何让西方文化帝国主义“退场”
留守高中生情感教育的对策探讨
听障儿童美术教育方法研究
语文教学中情感教育的渗透研究
浅谈语文课堂的情感教育渗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