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学做一个乐于阅读的人

2018-12-29张善奇

家长·下 2018年3期

《语文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要培养学生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有较为丰富的积累和良好的语感,注重情感体验,发展感受和理解能力。能阅读日常的书报杂志,能初步鉴赏文学作品,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能借助工具书阅读浅易文言文。”

激趣有“方”

导入激趣

俗话说,良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在上课伊始,教师通过导入环节创设一个能激发起学生浓厚兴趣的情景,使之进入最佳状态,为整堂课拉开序幕。 例如在教学《大小多少》这篇文章的时候,可以这样导入:

小朋友,你们看这是什么?(出示森林图),今天在大森林里要举办一场盛大的聚会。小动物们、水果宝宝们都来参加了。都有谁呢?(动画出示牛、猫、鸭子、鸟、苹果、枣。)谁愿意来喊喊它们的名字?(指名读)它们今天要来比什么呢?(出示课题:大小多少)让我们来美美地读课题。(大小多少)

对于小学生来说,形象的动画演示、富有童趣的语言能让他们产生好奇感,产生学习的兴趣。有了兴趣,学生们便迫不及待地想了解课文了。

表演激趣

活泼好动、喜爱表演是小学生的一大特点。如果能够利用好这个特点,在教学过程中多设计一些让学生自己编故事、演故事的环节,不仅能够让学生对课文有了更为深刻的理解,而且还能够通过享受阅读所带来的无穷乐趣,使学生在“乐中学,趣中获”。笔者在带领小朋友们学习课文《三个小伙伴》时,做了文中三个小动物的头饰,让学生佩戴头饰进行分角色朗读表演。学生们学习兴趣高了,更愿意阅读和理解课文内容。对于中高年级的学生,更是让他们自己根据课文编排课本剧,这便要求学生们努力钻研课文中所蕴含的知识。由此可见,被表演激发了阅读兴趣的学生会更愿意去阅读更多的东西,去成为一个乐于阅读的人。

阅读有“法”

学习没有捷径,但如果能够用上一些优良的阅读方法,学生的阅读会事半功倍。常见的阅读方法有以下几种:略读、精读、默读、摘抄评价、写读书笔记等。指导学生学会选择适当的阅读方法很重要。语文课本上选择的课文大多语言隽永、情节生动,教师在上每一节语文课的时候,通过带领学生对课文进行仔细阅读,就能让学生逐渐学会一些精读的方法。在平时的课外阅读中,也能指导孩子运用这种方法,选择几本喜爱的作者或内容的书籍进行精读。

当然,在烟波浩渺的书海中,要做到“本本俱到”不太可能。例如在教学《朱德的扁担》一课的时候,学生因为年龄小,对“革命”“红军”等背景不太熟悉,对革命先辈身上的高尚品质不够了解,让学生们将这段历史学习一遍是不可能的,让学生们将这些革命先辈的故事读一遍也不现实,可以选择几位有代表性的人物让学生粗略地了解一下他们的生平和他们的故事。在日复一日地学习、成长的过程中,学生们慢慢地丰富了对他们的印象。

读书有“门”

虽说图书馆是学生阅读的一个好场所,但对于小学生来说,无论是校外还是校内的图书馆,经常去借书、看书的机会有限。为了解决学生想读书却无“门”的问题,我和学生们一同在教室的一角中创建了“班级图书银行”。配合着人手一本的阅读存折,学生们很喜欢利用课余时间到“班级图书银行”里储存知识,兑换奖品。

正所谓“师父领进门,修行在个人。”阅读之门已经向每一位学生敞开了,此时的他们需要的是一位领他们进门的师父。苏霍姆林斯基说:“把每一个学生都领进书籍的世界,培养起对书的酷爱,使书籍成为智力生活中的指路明星,这些都取决于教师,取决于书籍在教师本人的精神生活中占有何种地位。”所以我经常在教室里看书,时不时向学生展示一下自己近期所写的读书笔记。看到教师的这些行为,我们班的几个学生也悄悄模仿了起来,一传十十传百,慢慢地发展到了全班一起走入阅读之门,互相交流心得的地步。

坚持有“道”

“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阅读的快乐需要通过不断学习、反复温习来获得。为了让学生们坚持阅读,我也花了不少心思来组织、准备开展各种形式的活动,以便培养他们的乐于阅读的习惯。前段时间播放了一个大红大紫的节目——《中国诗词大会》。我便模仿着它的形式,让孩子们在班级里开展了一次“班级诗词大会”。面对着课内外学习、补充的古诗词,学生们比赛前认真准备,比赛中每个人都能从容不迫地把它们背诵出来。另外,为了鼓励学生利用零散的课余时间进行阅读,我特意在班级里开设了“阅读银行”。学生们将自己阅读的时间存入“阅读银行”中,零存整取兑换“超级阅读王”“阅读之星”等荣誉称号和各式各类的小奖品。那么学生如何才能把自己的阅读时间存入“阅读银行”中呢?他们需要提供相应的摘抄或读书笔记,这样一来学生们“不动笔墨不看书”的习惯就在无形中培养起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