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于精简灵动中品味语文的苏式味道

2018-12-29董萍

家长·下 2018年3期

前段时间听吴妍彬老师执教《埃及的金字塔》一课,吴教师的课堂教学就像山温水软的江南一样,婉婉道来,用灵动的构思、厚实的教学带领学生游览金字塔,在“斜风细雨”中释放苏式课堂的味道,精简灵动,智慧生成,直指问题本质,深入挖掘其内在价值,触类旁通,彰显冗余洗净的精辟和固本清源的本色。

惠兰在《浅论“苏式课堂教学”》一文中指出苏式课堂要体现“三个本位”:“学生本位”“能力本位”“过程本位”,吴妍彬老师的课堂正是体现上述思想,凭借课文这个例子,教师去粗提精、直奔主题,使学生在举一反三的感悟练习中,练成阅读的熟练技能,展示苏式课堂的魅力。

简中求精,提升学习力,凸显学生本位

当下的语文课堂,教师更加关注学生和学生学习的过程。但是在课堂上,还会看到教学目标制定有失偏颇,关注知识训练,忽视学生能力的培养、方法的习得;在关注学生的同时,对学生的倾听不够,给学生的选择空间、有效互动太少;对于教学活动形式的过分关注淡化了知识的获取。

课堂中顾此失彼的现象反映出学生本位的思想并未真正落实于行。学生本位关键要落实在学生学习力的提升上,学习力才是学生学习之根。从吴教师的课堂教学反馈中,不难看到教师对此的关注程度。教师立足《埃及的金字塔》,但又着眼于整个第五单元,引导学生从《秦兵马俑》中提炼一类文章的学习方法,概括出“抓三句”,即总起句、过渡句、总结句的学习方法。因此学生几乎在这一课时中对概括内容、梳理脉络、了解写法毫不费力,显然学生已经掌握了这类说明文的阅读方法。教师简中求精、方法适宜,促进了学生自主学习和阅读能力的提升。同样,在词语的解析过程中,学生会主动抓关键字“摩”理解“摩天大厦”,通过拆字组词理解“精巧”,通过找反义词理解“曝晒”,通过看图领悟“傲对碧空”等,都可以看到学生学习能力的提升。

感悟生成,培养阅读力,凸显能力本位

教学的起点是指导阅读,终点是学生阅读能力的提高。中间的写作知识、训练技巧、章法结构的获得都需要在课堂教学中经历认知理解、感悟分析、解决实践的过程,但是很多教师略过前两个阶段,直接“跳入”解决问题阶段,就导致学生对阅读技巧等死记硬背,让知识习得仅仅浮于表面,没有转化为学生的个体技能,学生的阅读能力并未真正提升。

在吴教师的课堂上,不仅加强学生语文基础知识的训练,还关注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分析、整合、评价能力的训练。在教学中对“为了建造这座金字塔,经常有10万人在烈日曝晒下干活儿,全部工程用了整整30年时间。”学生多元理解、层层感悟,教师适时点拨,不徐不疾,生成精彩。在教学“金字塔宏伟精巧”后,教师要求学生根据提供的资料,运用这节课学到的举例子、列数字、做比较、形象描述等说明方法,介绍长城的外观和结构特点,将学生的阅读学习通过练笔形式进行综合反馈,不仅从课内延伸至课外,同时关注学生搜集筛选、整理信息等能力的锻炼,在巩固说明方法的同时,也让阅读中的人文价值取向在学生的心中萌发、生长。在作业布置中推荐阅读《金字塔未解之谜》,教师以课文为起点,不断拓展阅读外延,让学生在阅读中提升素养、完善自我。吴教师的教学重感悟、重积累、重实践,长期熏陶,逐步积淀,学生的阅读能力将迅速提升。就如叶圣陶所说的那样,吴教师指导学生自己学习本领,把学的知识不仅装到瓶子里储存起来,还能起混合作用和化学作用,真正成为自己的东西。

灵动智慧,发展语用力,凸显过程本位

“苏式课堂”有着苏州的独特表达,似水般灵动,或圆或方,取决师生;流必向下,荡涤心灵,蕴藏智慧。

这节课亮点之一是抓住重点段落解读数字。让数字来说话是这个单元语言表达的共通之处,教好这一段,品读方法可以借鉴,表达方法可以迁移。吴教师首先从内容出发,紧扣“宏伟精巧”,在这段话中找到各自的语言落脚点;接着,探究这段文本中表现形式,关注说明性文章的表达方法,尤其是列数字说明;最后,吴教师带领学生聚焦这串数字,引导学生读懂每一个数字背后的涵义。她用扎扎实实的教学体现了这部分教学价值。看似随意自然,却巧于构思,成竹于胸,了然于心。吴教师教学目标简约、环节简化、语言简练,但意蕴深厚、充满张力,是基于对文本的充分发掘和利用,对学情的充分预设和生发,对课堂的充分把脉与延展,展示的是灵动智慧,让学生得到实实在在的读写提升,实现语用价值的最大化。

整节课,听者感受着吴教师浅浅的笑容、甜甜的声音、柔柔的话语,不断走近学生,看到的是一位有情感、有态度的教师与一群同样有情感、有态度的学生之间的学习交往。教师将自己置身学习之中,组成了互动的学习共同体,课堂就是一个交互的平台。课堂上学生敢于情感表达,有质疑和追问,教师更是坦言自己的未知,甚至求教于学生,吴教师是真正以学习共同体的身份出现的本真教师,这节课学生不仅仅在上语文课,更是获得了一种价值认同,彰显教师的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