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因势利导“错误”也精彩

2018-12-29蒋际佑

家长·下 2018年3期

因“错”激趣

布鲁纳认为:“探究是数学的生命线,没有探究,便没有数学的发展。”学习错误是学生学习活动过程中不可避免的现象。学习所产生的错误,源于学生学习活动的过程,是学生的亲身经历。作为教师要理解、尊重,宽容出错的学生,不斥责、不挖苦,充分利用具有特殊教育意义的错误,因势利导 “错误”也照样精彩。这样的课堂学生心情舒畅,情绪饱满,才没有精神压力和心理负担,学生思维活跃,欲罢不能。在这种状态下学习实践、争论反馈,对学生的认知和创造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如:教学人教版六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练习七第11题:一幢楼50米,共有15层,小萍家住7楼。小萍家的地板离地面有多高?学生读题、解答。很快大部分学生都做好了。两位学生反馈为:

学生1:50÷15×7=(米),学生2:50×=(米) 还没等我裁决,同学们异口同声地说:“对!”“想法一样的请举手。”全班同学都高高地举起了手。“这么简单?请再读读题,再想想。”全班学生表情惊讶。学生3:“老师,没错啊!”我笑了笑说:“你们家在几楼?你们从一楼到自己的家隔几层楼梯?”学生4:“我的家在3楼,我从1楼到3楼隔2层楼梯。”学生5:“老师,我知道了,小萍家住7楼,他从1楼到7楼,隔6层楼梯。”其他学生也恍然大悟:“是的,小萍家住7楼,地面到7楼只能算6层。一道简单的生活实际问题,激发了学生的学习欲望,我顺水推舟:“同学们,如果小东家在13楼,请算一算:小东家的地板离小萍家的地板有多高?不一会儿,答案出来了:50÷15×12-50÷15×6=20(米)“耶!”成功的喜悦响彻了整个教室。错误让学生反思,反思让学生不断探究,学生常规的思维定势被打破了。课堂展现出了它真实精彩的魅力,学生兴趣盎然,教学效果显而易见。

因“错”引探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教学时,应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发现实际问题中所包含的丰富数学信息,探索多种解决问题的方法,并鼓励学生尝试独立地解决某些简单的实际问题。学生出现“错误”时,教师要站在学生的角度,了解学生产生错误的思维障碍。寻找、分析产生错误的根源。 例如:教学人教版五年级小数除法时,我出了一道题让学生解答。食堂有大米3.7吨,如果每天吃0.13吨,最多可以吃几天?还剩下几吨?出现错误最多的有:3.7÷0.13=28(天),6(吨)。为了提高学生辨别错误的能力,加深印象,我创设了这样的情境:同学们,食堂一共只有3.7吨大米,吃了28天,还剩6吨。怎么会越吃越多?这28天他们到底吃什么?先让学生独立思考,再合作交流、自由讨论,最后让学生说说自己的想法。 学生在讨论、思考、探索,发现了几种不同的判断方法:第一,因为0.13×28+6=9.64≠3.7,所以是错的;第二,余数6怎能比除数0.13还大呢,所以是错的;第三,余数6比被除数3.7还大,越吃越多,肯定是错的。

接着我“对症下药”,和学生一起分析,帮助他们找出正确的商和余数:计算时,除数移动两位小数变成整数13,被除数也要移动两位小数变为370,虽然商不变,但余数已经跟着扩大了100倍,原来的余数要把6缩小回100倍,即0.06(也就是余数要参照原来的小数点)。因为“错误”,学生有了探究问题的机会和方向,情绪高涨,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在纠错中水到渠成。

因“错”促创

在小学阶段,要有目的、有计划地配合有关教学内容,将数学思维能力的培养贯穿于教学过程的始终。因此在教学中,我们应巧用在学习中产生的错误,多鼓励学生从不同角度、不同方位检验自己出现的错误,帮助学生突破思维障碍,捕捉错误中蕴含的创新因素,体验因“错误”促创新思维的价值。 例如:2017学年上学期市质量监测有这样一题:一辆汽车从三明开往福州,每小时行100千米,沿原路返回时每小时行80千米,求往返的平均速度。据统计,我班错误最多的学生,有31位列式为(100+80)÷ 2,有12位列式为1÷(+)。因此我在试卷分析时是这样做的:先让学生说说自己的解题思路,再明确求平均速度一定要找到总路程和总时间,而总路程不知道,怎么办呢?引导学生通过假设法来解决问题。然后从不同的假设法解题中整理归纳出最简便的方法:2÷(+)。最后重点理清这种方法的解题思路:(+)是往返每千米用的时间,因此2是来回的总路程,假设为2千米。根据总路程÷总时间求出平均速度,并不是把全程看成单位1,用工程问题来解。

学生学习中的出现的错误不可怕,我们应当巧用学习中产生的错误,让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审视自己的错误,寻找发生错误的真正原因,有的放矢,避免错误的发生。同时教师应适当地给予学生鼓励、点拨,帮助学生走出思维的误区。及时纠正思维中的偏向、桥接思维中的断层、寻找创新因素,达到学习因错误而创新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