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美术教学中多媒体的使用
2018-12-29穆兆服
知识传授更方便快捷
在我们的美术课堂上,有许多知识性的内容,在课文中仅仅是几句话或者几张图片,并没有具体陈述或讲解,在教学中又是学生必须知道的知识点,这就需要我们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让学生掌握这些必须了解、必须知道的知识点。如六年级上册《美术》(湘教版)第三课《美术家园》中,在“学习屋”中有这么几句话:“《深圳人》的一天是一件城市雕塑作品,位于深圳市园岭社区居住区南侧。作品选择了1999年11月29日生活在深圳各个层面的18位普通人,以其为原型翻模制成青铜塑像。于是这个平凡的日子和这些普通的人,留在了这个城市的记忆中”,课文配了一副雕塑的图片,从拍摄的角度看,细节不是很清晰。学生需要更多的图片详细了解这些作品,对作品有更多的了解,这就需要我们的多媒体辅助教学,引入更多优质的图片,让学生了解更多的信息,丰富学生的知识。
过程讲解更轻松便捷
在我们美术教学中,有一些教学内容是采用一定的方法进行制作或者按照一定的程序进行操作,这种带有过程性的教学内容如果仅仅用教师演示的方式进行,就会占用很长的课上时间,也不利于众多学生观摩,而多媒体就恰恰能够解决这些问题。如六年级上册《美术》中第9课《生命的甘露》一课中,用水彩的三种肌理表现大自然的景象,在教学时我采用了提前制作微课的方式,自己录制蜡笔法、撒盐法、滴水法的绘制过程,然后进行剪辑,配上解说词,在课堂上适时播放,学生一看就明白,知道了绘画的方法和步骤,同时也知道了绘制过程中应当注意的问题,知道哪种技法适合表现哪一种自然景象,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节约了课堂教学时间,给予了学生亲自实践的机会。
欣赏方式更便于传达
在美术教学中,欣赏作品并表达自己对作品的感受,有时学生容易出现词不达意或者“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现象,主要原因是作品没有进行全方位的了解,掌握作品相关内容较少。在作品欣赏中,我们使用多媒体,更方便学生对美术作品的欣赏和评述。例如我在教学六年级美术下册《形色协奏曲》一课中,课文中出现了康定斯基的油画抽象作品《小小的喜悦》,如何让学生通过读画来感受到作者在绘画中表现出来的喜悦是在教学中较难做到的,因为作品比较抽象,距离学生的认识水平相差较大,我通过微视频让学生了解康定斯基和该画家的表现手段,通过这些前置性学习,学生再欣赏这幅画时就能够有所感受,采用多媒体教学,能够提高学生欣赏评述的能力。
以上是对美术课堂教学中多媒体使用辅助教学的优点的几点体会,但是在今天的美术课堂中,我们使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时要避免过多使用多媒体,这样既不利于教学,同时也会挫伤学生创造的积极性。以下几点是我们应当注意的:
多媒体提前亮相,限制了学生的思路
在课堂教学中,有些图片或者视频的使用,方便了教师的讲解,但是我们也要适时使用,如果使用的时机不当,不但起不到良好的辅助作用,有时还会限定学生的思路,让学生通过观看给思维带上“框架”,影响学生创造性的发挥。如有一次我在教学三年级美术上册《留住秋天》一课时,这一课主要是通过欣赏秋天美丽景色,通过采集不同形状、颜色的落叶进行剪贴,形成一幅幅树叶装饰画。但在教学时我提前让学生欣赏了较多的树叶粘贴画,之后学生在制作粘贴画时,基本都是按照欣赏的作品的样子进行制作,缺少了自己的设计,失去了自己的个性。所以我们在使用多媒体教学时要把握好时机,不要提前揭示“答案”,给学生留足思考的空间,让学生自己创造属于自己的作品。
多媒体过多,形成“电灌”,学生参与较少
我有一次听一名年轻教师讲课,课堂从开始到结束都借助多媒体进行讲解,课件制作很精美,视频制作也很精到,多媒体技术掌握得特别娴熟。一节课下来几乎是“水到渠成”,课看起来上得很成功,但是评课的时候我们都不约而同地说,这节课中多媒体使用过多,学生几乎不用思考就能够知道问题的答案,教师基本上是过渡语一过就使用多媒体,由以前教师的“满堂灌”到现在的“电灌”,课堂缺少思维含量,学生参与活动的时间也比较少。由此可见,多媒体仅仅是辅助手段,要合理使用,不应当过多。
展示到位,学生易于感受
在我们的美术活动中,总有作品的展示环节,有的是在教室内让学生观看实物进行评价,有时一些小细节难以展示给全体学生,这就需要多媒体手段,如采用实物展台进行放大,使全体学生都能够轻松地看到细节。有时需要教师拍摄细节图片,采用投屏软件直接搬上银幕,使学生能够清楚地看到。这些展示要到位,学生才能够充分观赏,感受作品的魅力。
总之,多媒体辅助美术教学,有利于学生充分感受到美术课堂教学的魅力,培养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不断研究多媒体技术,有利于让学生在学习美术的过程中充分感受作品,提高学生创造美术作品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