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丝路之秋”当代名师大讲堂中学语文培训心得

2018-12-29王永胜

家长·下 2018年3期

2017年金秋十月,在古都西安举办了“丝路之秋”当代名师大讲堂中学语文培训研讨会。短短的两天时间,我们观摩了十位教师的示范课,聆听了四场专题报告。此时此刻,我的心头荡漾着激情,我的耳畔回响着他们动听的声音。至此,我发现他们精湛的教学艺术和勤于探究、善于发现、勇于创新、乐于奉献的精神呈现于课堂内的是洗尽铅华,回归本真,真正的语文人、语文味。可谓是岁月沉淀人生经历,尽显风华;书声飞扬语文本色, 情系课堂。培训短暂,感悟颇多,收获满满。

示范引领,返璞归真

常言道“学高为师,身正为范”。何为“学高”,我想这不应仅仅体现在教师的知识储备上,更应该体现在教师对学生学习的示范影响上。教师范读,读出高度。著名语文特级教师余映潮执教《诫子书》时,那浑厚有力的音色,浓郁郑重的声调就是一种影响,学生一定和我一样倍受鼓舞。余老师范读的抑扬顿挫里不仅有诸葛亮对儿子的殷殷教诲,更有他作为长辈给我们的谆谆告诫。整堂课上没有华丽的课件,没有引人入胜的开场白,就这样简单入课,简洁的板块式的授课思路,本真的教学,还语文课以语文味,可谓是“洗尽铅华呈素姿”。余教师的课简洁,清晰,给我们深奥的文言课堂诸多启示。清华大学附中语文高级教师、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赵谦翔执教的《绿色作文——微写作》,在要求学生写作之前都会给出示例,以身示范,用教师的写作激发学生的创作兴趣。当看到学生作文800多字以及他写的作文评语的时候,我惊讶了,那长达一千多字的评语里,写满了关注,写尽了深情,写出了作文教育里的机智和智慧。那不仅是作文评语,更是人生的引领。赵教师的课还原了作文的本色,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听了这两位大师的课,我找到“云开见日出”的感觉,在今后的语文课上我将重视示范的影响,努力返璞归真,回归语文课堂本真。

研读文本,备出自我

两天的公开课,不管是全国名师,还是省级能手,课堂精彩纷呈,风格鲜明。 比如王彬老师《记承天寺夜游》的设计:寻找一轮明月、拜访两位名人、感悟三重境界。设计新颖精巧,层次分明,由浅入深,引导学生赏景、识人、悟情。巩教师在《皇帝的新装》一课教学中,通过步步追问,共计有23个问题。这一系列看似琐碎的问题,却又围绕一个明确的目标,这些问题成阶梯式排列,慢慢地接近目标,揭示人物形象。骗子善骗,皇帝昏庸,大臣圆滑。巩教师就这样循循善诱带领学生进入了美妙的童话世界,感受到了生活的真善美、假丑恶。从而明白了这篇童话的写作意图。试想,如果这些教师没有潜心研读课文,反复涵泳文本,哪来如此精巧的设计和课堂上的挥洒自如、游刃有余?联想自己平时备课,总是先急于参考教师用书、优秀教案, 有时明明是名家的设计,可用到自己的课堂上却总是事与愿违。究其原因,就是自己没有仔细研读文本,精心备课。名家的鉴赏和感悟终究是名家的,用起来自然不会得心应手。所以,我们每位语文教师一定要走进文本,静下心来认真研读,真正备出"含有自我"的课。

言有激情,课有波澜

陶行知先生曾说“共学、共事、共修养”的方法才是真正的教育。清华附中语文特级教师王君执教的课题为:《范进中举》——语言暴力对人的伤害。师生共同演读“千古一骂”。王老师放低身段,绘声绘色;学生自信高扬,疾徐抑扬。每一次配合都是一次推动,每一次推动都是一次生成,每一次收获的都是学生的自信和对语文的热爱。教师和学生的情感投入,角色配合都恰到好处,让这“千古一骂”的文段在会场上赢得大家此起彼伏的掌声。整堂课上的语言幽默风趣又激情满怀,真可谓是言有激情,课有波澜。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充分认识到了语言暴力对人的伤害有多大,由此提醒自己要学好语言文字、用好语言文字,这样也就水到渠成地实现了语文教学的初衷。王老师的教学风格豪迈大气,呈现出了王者风范。这样的教师,学生怎会不喜欢,教学怎会不出成效? 当天会场上,我们把最热烈的掌声送给了王君老师,表达了满满的佩服和深深的折服。想到自己波澜不惊的课堂,我真是自惭形秽。

结语

总之,语文课堂是有生命的,不掩饰自己的眼泪、不控制自己的欢笑、不遮藏自己的浓情,和学生一起去享受课堂,我们要相信洗尽铅华也从容。语文教学路漫漫,要短期教出成绩,也许就是“所谓伊人,在水一方”,然而只要我们不断学习,与时俱进,我相信“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碧波深处会有珍奇的”。愿教师们能够洗尽铅华,回归本真,不忘初心,方得始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