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德育的有效渗透
2018-12-29何家富
如今,道德与法治课程的课程标准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德育,关注学生的情感变化,将道德价值观实践到生活中,丰富学生的情感。具体分析如下:
初中道德与法治课教学中德育教学意义
丰富学生感情,促进学生学习的内在驱动力
在以往的教学过程中,道德与法治课堂呈现出单一陈旧的教学方式,主要是采用传统的教师向学生进行知识灌输的方式,使学生在死记硬背理论知识的情况下进行记忆,并未真正地对知识进行深层理解与内化。此时就需要融入新元素来提升教学的效果,德育的融入为初中道德败坏与法治的教学带来了新的转折点,其有效地提升了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并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动力,使学生对生命的变换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并在日常生活中正确地理解与应用权利,树立自身责任感并理解关注社会的公平正直与法治等。可见道德与法治课堂融入德育,可有效地丰富学生内心情感的积累,并在引进多样化的生活案例的教学方式中,充分理解道德与法治的内容,以此实现对学生道德素养与法律意识的提升。
培养正确学习方法,端正学生的学习态度
在以往的教学模式中,学生通常是通过课下的死记硬背来进行对知识的记忆,甚至有学生并不理解所讲为何内容,为了应试教育而对教师的课堂所划“重点”进行机械式记忆,难以真正理解知识点,难以保证学习的效率。对此,融入德育就显得尤为重要,教师在课堂上坚持以引导的方式为学生进行主体学习而服务,充分尊重学生个体,以学生的具体情况为参考,充分结合新闻实例,使学生在实际生活中感受知识的内涵。此时还要注意学生的情感变化,运用正确的方式引导学生进行教材的学习,利用情感来感知案例,并以此树立正确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世界观和人生观,保证学生健康的成长。
初中道德与法治课教学中的德育
转变教学视角,注重德育
在新时期教育改革的环境下,教师应当及时转变自身的教学观念,与时俱进,做到充分尊重学生个体,将学生作为教学中的主体,明确自身角色位置,做好引导者、领路人,使学生成为课堂的主导者,通过加强与学生的沟通与交流,形成良好的合作研究与讨论方式,促使学生自主学习,充分展示德育的重要意义,使学生对道德与法治的学习产生内在的自觉动力。如,在教学《做更好的自己》时,教师可组织学生进行课堂上的自我展示,向其他学生以“吐苦水”的方式讲述自己最近的烦心事,在大胆阐述后,使学生之间积极的讨论,面对负面情绪,运用积极向上的疏导方式,在帮助学生解决困难的同时,使其他学生也有所收获。教师在不断地进行教学方式优化中,可不断地为课堂注入新活力并促进学生自觉地动脑思考。
丰富教学手段互补,扩充德育内容
在进行道德与法治的教学过程中,学生难以避免要对大段的文字进行记忆与背诵。传统方式则是以死记硬背的机械记忆为主,这容易导致学生产生抵触情绪,此时教师可以充分运用多样化的教学方式进行补充,灵活展现课本知识,使学生在理解课本知识的基础上,利用联想方式进行知识的记忆。如在教学《深深浅浅话友谊》时,教师可组织利用多媒体向学生展示中外名人的著名交友事迹,并以此来引导学生进行良好的友谊交流,使学生深层理解知识的同时,感受友谊的情感,学会彼此之间如何成为真正的朋友。
强化实践认知,在实践活动的体验中提升学生道德水平
有效地发挥法律、道德对学生的心理影响与思想传递,并在实践中使学生将道德与法律进行内化,以实现对自身行为的约束,是德育的教学要求。在进行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时,教师要组织学生参与有积极道德思想影响的实践活动,使学生在活动中感受到心灵的升华,并将感受到的道德与法律进行自我信念的转化,以此树立良好的价值观,正确地明辨是非、善恶、美丑。教师可以组织学生适当地参加集体公益活动,如打扫陵园、参观烈士纪念馆、慰问敬老院等,在此过程中使学生感受到浓浓的民族情感,感受到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同时可组织学生进行义工活动,使学生感受到自身应具备的社会责任感。也可以到幼儿园进行捐赠等,使学生感受到关爱他人的意义。教师要利用书籍向学生传递正能量,使学生通过书籍的阅读,净化心灵、提升知识储备、丰富情感、陶冶情操。教师在进行德育时,要充分重视实践对学生能力的培养与锻炼,使学生真实地感受到德育的作用,并将其应用到生活中,实现自我的提升。
结语
总之,强化德育在初中道德与法制课程教学中的有效渗透,是提升初中学生思想道德品质的针对性和有效性举措。教师应当强化渗透理念,在相关问题的探讨中实现德育渗透;灵活运用教材,在知识内容的延伸中提升德育效果;强化实践认知,在实践活动的体验中提升学生道德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