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职《机械制图》课改的几点思考
2018-12-29冯蕾
中职《机械制图》教学存在的问题
学校目前采用由王幼龙老师主编的高教版《机械制图 》教材,它也被大多数中职学校机械类专业采用。但由于近年来社会发展迅速,原有的教学模式不能适应现代制造企业对中职毕业生的要求,教学内容也不能反映新技术应用情况,存在诸多方面的问题。
教学目标存在偏差
目前课程教学中比较注重培养学生的理论水平和制图绘图能力,却常忽视读图、识图能力的培养,而中职教育则以培养操作技能型人才为根本任务,课程目标应适应其从事的操作岗位需要,将课程教学与未来岗位需求有机地结合起来。
课程开设时间不当
教学时间大幅缩减,从1 6 0学时压缩到1 0 0学时,很难保质保量地完成规定的教学任务;课程开设时间不合理,第一学期开设 《机械制图》课程,而《公差配合》《机械基础》及《材料与热处理 》等相关课程未开始学习,导致后面章节常用零件的特殊表示法、零件图、装配图等知识的学习和理解带来很大困难。
教学内容取舍不妥
截交线和相贯线的表达方法等内容对中职学生来说太难,可以做选修,只需了解,而不需能作图。
中职《机械制图》课改的几点思考
职业教育的任务决定我们的教学改革必须以岗位能力为本位,并结合中职生的特点,将现代教学思想融入教学中,高效培养学生的岗位能力。
构建以技能和岗位为核心的教学内容体系
根据中职学生的能力水平和就业岗位需求,遴选出与职业能力相配的专业知识,同时兼顾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打破传统以知识内容为主线的课程教学体系。以零部件为中心,重点放在具体零部件的绘图与识图上,有针对性地进行内容取舍,建立一个以职业能力培养为主体;以技能和岗位要求为目标的教学内容体系,简化为四个模块:制图基础模块、制图原理模块、表达方法模块和机械图样模块。
制图基础模块主要包含国家标准一般规定、常用绘图工具使用、基本图形画法等;制图原理模块包含正投影法、基本体、切割体以及组合体投影、轴测图画法等;表达方法模块包含视图、剖视图、断面图等;机械图样模块包含标准件与常用件、零件图、装配图等。
基于工学结合重构课程模块,体现学生主体地位
以学生为主体,以职业为导向,整合校内外资源,将课堂教学与工学实践有机结合,调整课程内容,本着“必需、够用、管用”为原则,以工作任务为主线,将知识学习与能力培养融入任务完成过程中。重构后主要包括识图和绘图两部分,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理论知识与实践能力得到全面提高与成长,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培养学生的主动学习精神和社会责任感。
采取任务驱动式教学模式,体现学以致用的原则
打破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采取任务驱动式教学模式,让学生在做中学,在学中用,体现学以致用的原则,将知识的学习无形之中融入实践训练中。在教师的引导下,促进学生思考,在体验中感悟理解知识,在动手中提高能力。循序渐进不断给学生以激励,培养他们的信心,分阶段给予不同帮助,推动他们主动解决问题,顺利完成各自的工作任务。
注意课程之间的衔接,突出能力培养的主线
在《公差配合》《机械基础》及《材料与热处理 》等相关课程之后安排表达方法模块和机械图样模块,优化内容,与钳工实训、车工实训以及机械设备拆装等教学内容组合,着重培养学生识图能力,看懂零件图纸,理解装配图中零件的装配关系,尺寸标注、技术要求标注等难点内容。
采取多媒体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动力
在教学中采取采用现代化教学手段来提高教学效率。在介绍表达方法模块时引入多媒体技术和三维软件的视图功能,生动形象地将模型的视图、剖视图、断面图等呈现在学生面前,既降低了学习难度,又激发了学习兴趣。运用动画制作技术充分展现显示投影规律,从不同侧面去展现组装过程,加深对课程内容的理解,提升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从而转化了学生的识图和绘图能力。多媒体教学手段的运用,优化了教学过程,解决了课时少内容多的矛盾,增加了教学的信息量,大大提高了教学效率。
改革考核方式,注重过程性评价
以过程加结果的考核方式代替传统的试卷考试模式。比如制图基础模块要求学生用电脑绘制平面图形并标注尺寸;制图原理模块要求学生根据组合体三视图制作橡皮泥模型;表达方法模块要求学生根据教学模型合理表达,利用电脑绘制样件图;机械图样模块要求学生根据装配图进行产品的拆装。在考核中反映出学生的专业知识和操作技能水平,以评促学,以评导学。总之,以就业为导向、能力为核心的职业教学改革已摆在我们面前,需要我们转变观念、勇于实践,为培养更多更好的实用型技能人才而不懈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