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数学教学中如何克服学生的厌学情绪

2018-12-29李丹瑛

家长·下 2018年3期

厌学是目前中小学生中诸多学习障碍中最普遍、最具有危险性的现象。主要表现为学生对学习认识存在偏差,情感上消极对待学习,行为上主动远离学习。要真正地消除学生厌学情绪,矫正学生在学习中的许多不良行为习惯,就要从课堂、生活中点滴做起,重拾他们的自信心和对学习的兴趣。

在从事小学教学工作中,常常会遇到学生厌学现象,其主要表现是:上课无精打采,思想开小差;作业马虎,对一道题目屡做屡错,不加思考。究其原因,可从两个方面进行表述。从客观上看,数学是一门抽象的逻辑思维活动,学生在掌握了基础的概念、性质、法则、公式之后,便暂停了对知识的深究。从主观上说,教师的教学设计不符合儿童的学习特点,对教材钻研得不够深透,致使学生对数学产生了畏惧、厌倦的心理。针对这一现象,如何才能改变学生的数学厌学情绪,在这里笔者浅谈一下个人的几点认识:

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兴趣是求知的前提、学习的动机、成功的起点。在小学数学教育教学中,应有意识地创设各种有效情境,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树立自信心,充分调动学生的求知欲,使其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中去。例如:我在教学统计“猜一猜”这节课时,用学生经常玩的石头、剪刀、布来导课。上课时,我以谈话的方式问:“同学们,你们玩过石头、剪刀,布吗?”学生以极高的热情回应着“玩过。”我接着说:“今天谁想和老师玩一次?”学生的热情更高了,都争着举手,就连我们班平时不爱学数学、上课不积极发言的一个同学也举起了手说:“我想,我想。”我指名让他上讲台和我比,但在比之前,我先让他和其他同学猜一猜,教师和他比谁会赢,他积极参与猜测。

通过几次的猜测,他发言更为积极大胆,渐渐地对数学产生兴趣。因此,情景教学能够很好地调动厌学学生的积极性,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让他们忘记难题,从而产生强烈的学习欲望和动力。

消除自卑心理,帮助学生增强自信心

雅斯贝尔斯在《什么是教育》中说:“教育是人类灵魂的教育,而非理性知识和认识的堆积。”在教学中我们要消除学生的自卑心理,帮助他们树立自信心,不断完善自己,认识自己,挖掘自身在数学方面的发展潜力。

寻找学生的闪光点

自信心和独立性要从一点一滴做起,而不是抽象的文字概念。再胆小懦弱的孩子,偶尔也会有大胆的举动,也会做得很好。例如:在数学课中,由于个别孩子接受新知识较慢,所以在小组活动时,他总是不开口、不动手,对数学失去了兴趣。基于此,我特别关注他们在课堂中的点滴表现。有一次,在上2.5的倍数时,我先让学生在书上圈出2的倍数,我发现平时不善于讨论的他竟全做对了,小组汇报时,我让他作为小组代表发言,等他说完时,我不失时宜地表扬了他:“你比老师说得都好,我很佩服你,相信在下节课中你会有更出色的表现。”在以后的课堂中,他从一个自卑、不善言谈的孩子逐渐变得爱发言、爱表现,甚至有时在我的课堂上,他的发言常常会使其他小伙伴刮目相看,成为瞩目的亮点。

用肯定和鼓励性语言给予孩子评价,促进他们的自信心

作为一名数学教师,我们应该具备耐心和细心,为此,当孩子遇到困难或不会解答的问题时,我们应给他们更多的耐心,多鼓励,多表扬;可以说“老师认为你能行,你试试看”,还可以借助孩子的闪光点弥补不足。他们才会更积极地学习,从而避免产生急躁与无奈的情绪。这样,孩子的潜能将被激发,奇迹将会出现,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感受到学习的乐趣,产生自信,自然就克服了厌学的情绪。

营造融洽和谐的课堂氛围

学生厌学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上课听不懂、学不会。如果不从根本上解决学生听不懂、学不会的问题,让他努力学习则是一句空话。因此,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为学困生开小灶,从基础方面扎扎实实补起之外,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对学生的学习尤为重要。小学生容易受到外界影响,当周围都是浓厚的兴趣环境时,他们就会被同化,在活泼的氛围中,我们的课堂、学生的学习才能有事半功倍的效果。当他们在身心愉悦的环境中学习时,注意力会特别集中,会更好地感知、记忆、思维和想象。从而获得更多更牢固的数学知识技能,学习也会变得轻松、容易了许多,也不再是一件苦事。课堂上需要教师进一步地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长此以往肯定会转变厌倦学习数学的学生,以便更好地提高数学教学质量。

教学有法,但无定法,常思常变,才是教师永恒的追求,只有不断探索才能达到更高的要求。我坚信,只要用爱去熏陶活泼的孩子,精心去设计教学方案并潜心于教育事业。蹲下来和学生对话,他们最终会从厌学的阴影走出,沐浴爱的阳光和雨露,开出绚丽多彩的花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