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二胎政策下大孩心理解析与落差分析

2018-12-29翁献琼

家长·下 2018年3期

看到新闻中的一些消息难免令人痛心:东莞的女孩杀死自己的亲妹妹;西安一少年直接杀死自己的妹妹;武汉的一女孩为了使父母放弃生二胎的想法,竟然使用自己的性命相逼……这些触目惊心的例子无一不在牵动着社会各界人士的心。身为中职教师,笔者深知自身责任艰巨,并针对大孩常见心理问题展开了研究。

大孩心理问题解析

笔者针对学校中处于有二胎家庭的学生和家长逐一展开问卷调查,总结后不难得出,在二胎家庭中,大孩心理问题大致可以分成以下几种:

占有欲强

很多孩子独生子女期间十分依赖自己的父母,并且,在家中出现了自己的弟弟、妹妹之后,会变得更加喜欢和父母在一起。这时候,家里来了新的成员,父母将关注的重心全部放在新成员身上,就会导致大孩出现被忽视的感觉,继而出现他们和弟弟妹妹争先恐后抢食物、抢玩具和抢父母的情况。

敏感多疑

多数学生在有自己的弟弟、妹妹之后会开始思考,父母是不是将关爱全部投入到弟弟妹妹身上,不喜欢和自己的交流了。父母态度稍有转变就会将自己的情绪带到学校上,怀疑父母对自己的爱。

容易暴躁

部分孩子在家中十分乖巧,不会为父母增加难题。但是在出现二孩之后,他们的表现就会变得异常。主要表现为学生在学校经常打架,不喜欢和教师和家长交流。在学习的时候,也经常打断教师讲话,打扰其他同学学习,并且非常容易出现心理暴怒的情况。

叛逆心理很强

中职时期,学生正处于青春期,这一阶段是学生三观形成的重要时期。如果他们得不到家长的关爱,很容易出现自己被抛弃的感觉,继而认为父母不喜欢自己了。因此,为了引起父母的关注,他们就会表现出和教师、父母发生相悖的观点。

对策与建议

很多家长想要协调好大孩和二孩之间的关系是非常困难的。在大孩出现问题的时候,他们不敢过多批评,在二孩表现比较好的时候,他们又不敢过多表扬。那么,到底应该怎样做才能够让大孩脱离二孩对自己的消极影响呢?我认为有必要结合教学实际情况引导,家校联合起来将父母从水深火热的关系中解救出来。

借助校园公共设备引导

在学校,可以在校园广播中穿插一些兄弟姐妹合作的小故事,或者是播放一些纪实的小短片,帮助学生在学习中加深对二胎政策的理解,并认识到有兄弟姐妹的好处。通过这种方式,一方面可以减少学生的抵触情绪,另一方面可以帮助学生减轻课上的压力,调整学生的心态。

例如,在课下可以滚动播放如《爸爸去哪儿》类别的节目。通过这种方式,可以让学生在学习中体会到孩子的可爱,并开始思考自己弟弟、妹妹的可爱之处。如果有必要,教师还可以将这些视频融入班级教学中,让学生在观看视频之后提出自己为什么喜欢其中某一个宝宝的理解。通过这种教学方式,及时调整学生和二孩之间的关系,调整学生的叛逆心理。

家校互助提高引导效率

大孩的心理问题源于家庭,因此教学中也要结合孩子问题的源头开始引导,通过家庭教育引导,帮助大孩消除不良心态,助力大孩健康成长。在准备要二孩之前,家长需要对大孩展开全方位的心理引导,让大孩有一个心理准备。同时家长还需要和学校沟通,及时理解孩子的情况,帮助孩子及时调整自己的不良状态,从而为家校互动提供一个焦点。

在平时,不管是学校还是家长都需要给予孩子非常多的关爱,让孩子在赞赏声中成长,以消除孩子多疑的心理。在家中,父母要善于发现孩子的优点,及时表扬他,让孩子可以平衡好自己的心理。同时,在教育中,还需要挖掘两个孩子的闪光点,引导他们相互学习,从而平衡孩子的心理。在学校,教师在发现孩子问题的时候,要及时与家长沟通。通过教学渗透,让学生接触知识的同时发现自己的不良情绪,继而转变学生对学习、二孩和家庭的态度。

举办互动让二孩共同参与

学校还可以定期开展一些必须要两人参与或者是组队参与的校园活动。通过双人趣味运动、小故事会、双人合作展览等多种方式引导渗透,让两个孩子在共同准备、表演活动的过程中增加对对方的了解,学会相互包容。在这个过程中,让大孩感受到二孩的可爱,对二孩的情绪会由传统的不良情绪转变成为现在的积极情绪,从而让大孩从对二孩的不良情绪中走出来,获得良好的提升。

学校心理咨询建设

学校还可以建立心理咨询室和网络咨询平台。通过平台的建设,让青少年可以回归本性,及时纠正自己错误的思想,并在学习中懂得与二孩的差异,并学会公平、心平气和地对待二孩,成为有担当的大哥哥大姐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