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农村中学心理健康教育影响因素及对策
2018-12-29林艳君
心理健康教育是提高中学生心理素质教育,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随着社会快速发展,社会竞争激烈,中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越来越重要。对于农村中学而言更为需要,也更为重要。只有根据农村学生的特点,针对性地加强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才能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
重视和加强心理健康教育是全面贯彻落实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实施素质教育、达到培养高素质人才目标的重要手段。而当今农村中学生正处于身心发展的重要时期,面对新的学习环境,和学业任务重、竞争压力大等问题,可能会出现各种心理问题。因此,农村中学的教师应掌握一定的心理健康教育的有关知识,这样才能了解学生生理与心理发展的特点,改进教育方法,提升学生心理素质,让学生更好地适应社会。
农村中学心理健康教育的影响因素
学校因素
由于农村中学一般较为偏僻,学生人数相对也少,基本上都缺乏专职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师,更多的是由其他文化课教师代为其职,而这些教师也没有受过任何专业知识的培训。学校对心理健康教育也不够重视,认为这跟教育教学没有什么关系;或是错误地认为心理健康教育只是思想品德教育的一部分,没必要加以重视。这种情况下,心理健康教育无法在农村学校开展,学生出现各种心理问题得不到有效解决,长此以往,不利于学生的成长。
家庭因素
农村地区大多数家庭的生活条件不是很好,很多家长都会选择外出打工,很少回家,孩子一般交给爷爷奶奶照顾。这种留守“学生”的情况很是普遍。在之前的教学中,就曾遇到过一个典型的例子。学生是一对双胞胎,长得很像,但性格、行为举止等各方面完全不同。后来慢慢了解才发现,原来父母常年在外打工,对两个小孩实在无法照顾周全,于是一个由爷爷奶奶照顾,另一个父母带在身边照顾。这样造成的结果是双胞胎两人的个性完全不同,一个任性妄为,一个敏感内向。而且,两人的学习成绩也不是很好。所幸的是父母也懂得教育的重要性,后来决定夫妻两人一人外出打工,一人专心陪伴孩子。不过,像这样“明理”的家长较少。大多数家长文化知识低,思想也较为落后,认为孩子进去学校就是教师的责任,甚至认为自己管不住孩子,教师就一定有办法把孩子教育好,把教育孩子的责任全推给学校。殊不知,关于学生的教育问题,家庭教育至关重要,也只有家庭和学校之间互相配合,才能保证更好地推进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
农村中学心理健康教育对策
提高教师心理健康教育知识水平
由于农村中学几乎没有专职的心理教师,且心理健康教育不仅需要专业的理论知识,还要求具备一定的技术水平。要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首先要提高教师的心理素质。从教师自身来讲,要保持健康的心理,不仅要拥有一颗热爱教育事业的心,调整期望值和改变工作的方法、心态、言行,还要善于做好自身的心理调节及保健工作。
更重要的是,要对教师有计划定期开展心理学知识的培训,培养一支在心理教师带领下,自身心理健康、懂得心理学专业知识、掌握心理辅导技能的教师队伍,才能够有良好的学习环境和生活环境。
学校开展心理咨询与辅导
现如今各中学已基本配备专门的心理辅导室,有了基本的设施。我们要充分利用这些设施开展心理咨询。对于学生存在的一些心理困惑或心理问题,及时进行心理辅导,帮助学生消除困惑。如,宿舍人际关系紧张,心理教师可以先沟通交流了解事情的来龙去脉,利用箱庭疗法,帮助学生认识彼此之间的问题所在,学会宿舍之间的相处之道。还有在农村学校,学生厌学的问题比较明显,这就需要教师去深入了解问题背后的原因,了解其是自身原因,还是家庭因素,或是学校适应问题,才能进行针对性的辅导。
除了个别辅导和团体辅导外,还可以定期开展专项专题讲座。如,对初一年级和高一年级举办“新环境 新生活”主题讲座;对正处于青春期八年级的学生,可以进行青春期有关生理心理知识的宣传;在中高考之前,关注学生心理状态,举行考前讲座,及时对有心理困扰的学生进行专门辅导,让学生们以良好的心理状态迎接考试。
家长要重视亲子关系
大多数农村家长因为自身文化水平不高,所以把所有期望值都放在孩子身上,这无形中给孩子带来了很大的心理压力,再加上他们不懂如何跟自己的子女沟通交流,不懂得孩子的身心发展情况,孩子就容易抵抗父母,父母又会觉得孩子不听话,因此,亲子关系常处于紧张状态。面对这种情况,父母应该平时多多和子女聊聊天,了解孩子有什么需求,打开彼此的心扉,这样才能增进彼此的情感,而不是整天耳提面命式地教育孩子。对于那些在外打工的父母,更应该与子女保持密切的联系,珍惜与子女在一起的时光,让孩子感受到亲情的温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