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优等生也令人忧心忡忡

2018-12-29沈建芬

家长·下 2018年3期

盛某,是我班的副班长,她成绩优秀,工作极其认真负责,教师有时要开会或出差,就会让她负责班级的纪律,她都管理得井井有条,任课教师都对她赞赏有加。然而,在教师面前乖顺有礼的她在班级中却“横行霸道”“飞扬跋扈”,经常有学生向我反映盛某如何欺负他,甚至因为作业没完成就命人打他耳光。据她妈妈反映,因为她生天资聪颖,从小成绩就特别优秀,能力又强,在小学时一直是班长,教师们对她都是信任有加,经常让其帮忙管理班级中的大小事务。所以,久而久之,她就养成了“说一不二、颐指气使”的性格。父母批评了她很多次,但始终不见成效。

她的情况引起了我深深地思考,同时通过调查研究、查阅资料,我发现:在优等生优秀成绩的后面,其心理问题往往更隐蔽、更复杂、更令人忧心忡忡。主要表现在:

万千宠爱而“自大”

优等生往往是班级中品学兼优的学生。他们天资聪颖,成绩优秀,是教师的得力助手、学生中的“骨干”、父母的骄傲,可以说是“集万千宠爱于一身”,久而久之,就陶醉在一片虚幻的赞誉声中,因一叶障目,而不明“山外有山,人外有人”的道理,骄傲自大,从而缺乏竞争意识,失去继续向前的动力。有的学生甚至会认为“成功”是自己聪明和努力的结果,对教师的培育不以为然,对父母的关爱置之不理,对成绩不如自己的同学不屑一顾,养成唯我独尊、极度自私的心理。

一帆风顺而“脆弱”

人们常说,温室中长大的花朵是经不住风吹雨打的。相比其他同学而言,优等生在学习上可谓是一帆风顺,几乎没遭受过失败。然而受到稍大一点的风波,“温室”中长大的优等生往往更容易惊恐焦虑、不知所措,缺乏应对挫折的能力,情绪波动大,容易走向极端。2008年4月的某一天,某校一初二女生从三楼跳下,经及时抢救,虽然保住了性命,但终身留下了后遗症。后经多方调查:该女生是班级的班长,成绩优秀,由于父母闹离婚,便心情郁闷,沉迷网络,网恋上一男孩,上周网友要和她分手,该女生一时想不开,竟然选择了跳楼自尽。如此极端的行为令人唏嘘不已,在哀其不幸的同时,更要惋惜其心灵之脆弱。

那么,对优等生这个特殊群体应如何因材施教,才能更好地预防其心理问题的发生,笔者认为发展优等生的健康心理可有以下几个途径:

“响鼓仍要重锤敲”

对教师而言,都偏爱成绩好、乖顺听话、工作能力强的优等生,这无可厚非,但是教师的偏爱要得法。俗话说得好,“响鼓仍要重锤敲。”优等生固然成绩优秀,但不等于“一白遮百丑”。事实上,好学生长期受教师父母的宠爱,习惯于受人表扬、做人榜样。相比学困生而言,他们往往更看不到自己的缺点,经不起批评,受不起挫折。又由于优等生各方面都比较自觉,他们的缺点又不像学困生那样外露,往往隐藏性大,不易暴露。教师如果没有敏锐的眼力,就很难洞悉。因此,对于优等生,教师要练就一双“火眼金睛”,既要看到他们的优点,更要看到他们的缺点。在适度偏爱的同时,更要偏重对他们的心理疏导,引导优等生正确对待成绩和荣誉,摆正自己的位置和心态,不断调整自己奋斗的目标。身正才能为人范,才能赢得同学的尊敬和拥护,才能更好地开展工作。

“不经历风雨,怎能见彩虹”

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有意识地让他多经历些挫折,多经历些磨难,可以很好地增强孩子对挫折和磨难的承受力和免疫力。教师可以多给学生讲些古今中外名人历经挫折磨难而成功的事例,让他们明白挫折并不可怕;也可以让他们记诵 “西伯拘而演《周易》;仲尼戹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底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等名言,让他们明白挫折也可以是人生的垫脚石,要让他们学会正确评判自己,把挫折看作是对自己的一次磨炼、一次人生的机遇,从而在挫折中健康成长。

“吾日三省吾身”

中学生的自我认识尚未完善,存在片面性、矛盾性、盲从性和不确定性的特点。而优等生由于长期浸润在教师父母的赞美声中,他们对于自己的认识往往更片面,通常只看到自己优秀的成绩和光彩的一面,对自己的缺点、不足常常缺乏深刻、清醒的认识。更有的优等生甚至不敢正视自己的缺点、短处,生怕自己的缺点一旦“暴露”,会让同学笑话自己,会让教师不再器重自己,从而讳疾忌医,对自己的缺点抱有“鸵鸟”心态。如果对自己没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和客观的评价,在遇到挫折和竞争的时候,容易产生心理失衡,不利于健康成长。所以要主动发起心理冲击,引发其内心的震动,可以让同学之间赠言,采取无记名的方式,同学之间互提意见建议。

总之,优等生是个特殊的群体,在具体的教育过程中,既要对他们严格要求,帮助他们树立更高的理想和目标,又要讲究教育教学的策略,使他们既能张扬个性,力求全面发展,又能放眼未来,不断超越自己,从而使他们成为同学和教师们的骄傲,成为国家的栋梁之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