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提高学困生语文阅读能力的策略研究
2018-12-29李文文
阅读是学习语文的一项重要的能力,从学生的角度来说,阅读能力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学习成绩。经过长期的观察和研究发现,同样是在阅读方面的学困生,产生困难的原因不尽相同。笔者把这些学生分为三类,第一类是因存在阅读障碍而影响整体理解;第二类是缺乏逻辑思维能力进行分析、整合;第三类是缺乏自信以及良好的阅读习惯。针对这三类学生,教师应该使用什么样的对策提高阅读能力呢?
尊重差异性,以读促感
在实际教学中,我们经常见到学困生提笔忘字的现象,这种现象发射到阅读过程中就表现为阅读障碍。句子间的停顿、转折的意味都读不出来,更何况理解作者的思想、立意。此时,教师应该适当放低阅读要求,在备课中制定不同的学习目标,给予一些符合学困生能力的要求让他们去完成。目标完成后,还要鼓励学生读出来。“写”是大脑思考的反映,但“读”是眼、嘴和脑的共同配合。以学习《姓氏歌》为例,因大多数姓氏的读音和平时不大一样,学生会感到很拗口,但这种困难在多次练习后会基本消失,可是班里有学生因为不爱开口,导致许多姓氏读音还是读错,阅读的障碍由此积累而来。
激发兴奋点,引发思考
有些人认为语文阅读偏向于感性,更加依赖形象思维力,但不可否认的是,拥有良好的逻辑思维能力,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剖析文章,能保证人们采用科学的逻辑方法,准确而有条理地表达自己的思维过程。那么如何培养学生在阅读中的逻辑思维能力呢?笔者认为教师可以通过刺激学生兴奋点,让学生全神贯注阅读分析,帮助学生总结归纳课文,进行 “总——分——总”章节段落的划分等方式进行,并能收到不错的教学效果。
学生在学会归纳课文后,仍然对课文内容云里雾里的现象也十分多见,那是因为学生只将目光停留在看到的文字上,并没有接收到文字背后传递的情怀。面对这样的情况,一部分教师选择带着学生往前走,学生就能学会,可是一旦下次再遇到同样的问题,学生的阅读能力又回到了原点。这是因为学生缺少自发性的思考,这就要求教师教会学生自我分析、自主理解。犹记得在教学《二泉映月》的课后,有一名学生说:“老师,我感觉阿炳一定也听到了生病时的痛苦。”当听到他的这番话,我的心中一阵狂喜,我便顺势而导:“如果让你围绕这句话出一道题,你会怎么做?”“我会要求接着仿写。”学生的眼中散发着兴奋的光芒。“请你试着求仿写一句,好吗?”学生思忖片刻,随即说道:“我仿佛听到了痛苦的——”还有一个词他想不出来,我便帮他:“痛苦的——呻吟”,学生一听,眼睛立刻发放异彩,我知道,此刻,他已经在向着自发思考的方向前进了,这样状态下的孩子阅读能力一定能有所提高。
培养好习惯,树立自信
“学困生”这类弱势群体的出现和社会发展、家庭培养、个人习惯等息息相关。然而,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闪光点,只要发挥得当,人人都可以成为社会的贡献者。有的学困生正是因为缺乏这样的认知,变得愈发没有自信,造成了阅读能力日渐下降的现状。教师必须要正视并尊重这些差异,建立合理的评价体系,以一颗平常心去对待他们身上的这些特质,肯定点滴的进步,欣赏独有的价值,给予他们积极的评价。除了给予他们信心和鼓励以外,良好的阅读习惯是他们“唤醒”阅读潜力的重要部分,它包括认真阅读的习惯和课外自主阅读的习惯。有些学困生阅读文章时不能静心,读完一遍也没有留下什么印象,加上没有读第二遍、第三遍的好习惯,对文章的认知非常浅显。教师可以适当鼓励和监督学生做好读书笔记,每读完一篇文章,就要围绕几个必须回答的中心问题进行笔头记录,大致上可以围绕“看到文章的题目,我想到了些什么”也可以围绕“读了这篇文章,我知道了些什么”来展开,这也就保证了学困生至少能进行几遍认真地阅读。课外自主阅读习惯的培养也离不开教师和家长共同的监督和鞭策,二者都应该积极创设学习氛围,注重培养学困生养成良好的读书兴趣。校内,教师要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引导学困生进行有效课外阅读;在家里,家庭可以创立“家庭读书时间”,以达到阅读、感悟、分享、收获的最终成果。
总之,学困生语文阅读能力的提高需要长久地坚持。不仅要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强化阅读意识,还要教给学生科学的阅读方法,提高阅读效率。可以说,提高学困生的阅读能力仍是一项艰巨的任务,需要每个教师不断探索、改进方法,只有这样,才能达到提高学生阅读能力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