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教学生活化的误区及对策研究
2018-12-29戴迎娟
数学来源于生活。小学数学主要任务是让学生了解到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让学生产生学习的兴趣。很多教师在应用教学生活化时却出现了很多误区,无法把握二者的尺度,肤浅应用教学生活化,过分强调数学生活化,盲目应用教学数学化。因此,我们有必要把小学教学生活化上升到理论层次。
数学产生的历史及与生活的联系
数学最开始产生在西周六艺教育的书数教育中,“书”指的是文字读写,“数”指的是算法。数学的发源是为了计数的需要。远古时代的人以采集和狩猎为主,当采集的果实比较多时,为了统计数量,用石子代表果实,后来发展到了结绳记数,数系为了满足生活的需要,一步步从自然数扩充到正整数,再扩充到实数、复数。为了生活的需要,数学在初等教育阶段也进一步分化为代数学和几何学,在大学有了更细的分科。小学数学主要研究一些简单的代数问题和几何问题,包括自然数和整数的认识,简单的加、减、乘、除运算和图形与长度的计算公式,以及常见单位的转换等。小学数学的主要学习任务是通过数学与生活的联系让学生知道数学的应用之广,让学生产生对数学的兴趣,为初中数学和日常生活的简单计算打下良好的基础。
小学教学生活化的认识
荷兰教育家弗赖登诺尔曾经说过:“数学来源于现实,也必须扎根于现实,并且应用于现实。”这句话很好地向我们阐述了学习数学的目的、任务和方法。数学要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学习过程中我们经常用到的归纳、类比就来源于数学,数学是研究自然科学的基础,哲学是研究科学的最高目标。从小学生这个特殊的群体看,小学生注意力保持时间有限,对玩乐有一种天性的追求。因此,从做中学,玩中学,将抽象的数学知识转化为学生生活中熟悉的实例,更容易被学生接受。
小学数学教学生活化的常见误区
肤浅应用数学教学生活化
有的教师认为数学教学生活化就是让学生在生活中学习数学,在教学中将主要精力放在构建生活情景中。让学生脱离生活实际,而虚拟应用不真实的场景,比如为了讲述5+5等于几的问题,教师生硬地把“5”看作一家五口人,这就会让很多一家三口人的同学陷入思维死角。教师可以采用学生更容易接受的实例,比如小明有5个苹果,小红有5个苹果,都交给教师,那教师有多少个苹果。再比如讲减法时,教师为了情景有趣,引入树上10只鸟,猎人打下1只,还剩几只,学生会容易想到真实的生活中,其他鸟都会飞走。因此,教师不能为了追求生活化而不考虑客观实际,从而误导学生。
过分强调生活化
有的教师在授课过程中,过分强调生活化而忽视了对学生基础知识的讲授。比如情景引入例子冗长,让学生陷入故事中而忽视了数学知识的本质。比如在讲归纳时,引入员外儿子学写字的故事,先创造为什么员外儿子要学写字,又创造员外过生日他怎么写万字的,仅仅一个引入就占了课堂五分之一的时间,实在是主次颠倒。
盲目追求生活化
有的数学知识和生活无法产生联系,简单的概念可以直接说明。但教师为了追求生活化而生搬硬套,不尊重客观事实,让学生在学习知识之余产生了很多误解,反而达不到课堂效果。
小学数学教学生活化的改进策略
明确教学目标
在授课之前,教师应该熟悉教材和课程要求。端正自己的认识,教学生活化是为了让学生掌握知识而采取的一种手段,目的是寓教于乐,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并学会数学在生活中的应用。在教学目标下,合理配置教学生活化和知识渗透的关系,分清主次。首先,教师设计实例不能脱离生活实际和学生的认知能力。其次,所讲实例应该短小明确,不要占用课堂大量时间,导致最后课堂重点不突出,难点难突破。
捕捉“生活素材”,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小学生这个特殊群体,学习的主动性自觉性都需要培养,学习兴趣的培养是小学教学的主要目的。如何结合学生实际,提高学习效果。结合课本要求和学生的实际情况,让学生在生活中学习,并把它应用到生活中去,可以有效地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求知的欲望。比如,教学“乘法口算”时,教学前,教师让学生对市场上的水果摊进行调查,并选择合适的数据在教学中使用。上课时,教师问:“你们喜欢吃什么水果?知道它的价格吗?”在数学课上讨论水果的问题,学生兴趣很高,纷纷发言,有的说:“我喜欢吃苹果。”教师出示调查数据:“昨天早上,他家卖了20斤苹果,苹果2元一斤,你能算出他一早上收入多少吗?”学生兴趣很高,热烈地展开讨论,就这样,学生在轻松的氛围中不但学会了乘法口算,还对各家经营进行了评价,并提出了销售怎样改进会更受欢迎的建议等。
总之,新课改对基础教育的要求提出以学生为主体,强调学生能力的培养,而数学教学生活化正是响应了这一号召。我们要继续探索如何创造合适的生活情景,让学生产生学习的兴趣,爱上数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