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试谈小学语文学科核心素养

2018-12-29庄文艺

家长·下 2018年3期

在素质教育和课程改革的背景之下,“核心素养”回答了“教育的主要目标是培养什么样的人才”的问题,因此成了改革的主要指导思想。随着社会的进步以及教育的发展,“核心素养”这一概念获得了社会的广泛关注,其内涵不断扩大,对于整体教育行业提出了新的要求,而针对不同学科的不同“核心素养”的培养也成为小学课程改革中的热点问题。在我国小学教育当中,语文教学是重要的基础性学科,它是学生获取其他学科知识语言的基础,是培养学生文化素养的重要阵地。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坚持核心素养的培养理念,可以提升学生的语文自学能力和应用能力,同时能够促使他们利用语文知识来不断完善和提升自我,从而为他们的未来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结合多年的教学经验,本文以小学语文教学为例,探讨了“核心素养”的内涵及相关教学策略的提升。

小学语文教学中“核心素养”的概念分析

核心素养是人类全部品格和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指“个人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核心素养贯穿于人类一生,是一个持续性的、共同性的概念,它包括人的心理、技能、文化、品质等多方面的内容,因此成为人类推动社会发展的主观内在动力。笔者认为,对于小学语文教学,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主要应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

作为一门工具性与人文性相统一的学科,语文主要培养学生的语言学习和应用能力,使学生们能够熟练地识字写字、阅读与表达,从而在提升学生语文知识获取、消化、吸收能力的基础上,培养他们勇于交流、勇于表达自我的能力,使他们游刃有余地应对各种场合,结合特殊的语境运用不同的语文知识。

培养学生的文化品格和思想品质

通过汉语的学习,使学生们能够更加深刻地理解汉语言文化的内涵,培养他们对民族文化的热爱,从而在长久的语文积累中,使他们形成对本民族文化的自信;另外,通过不断学习,应促使学生们养成独立思考的能力,帮助他们形成语言的“自我意识”,并不断提升这种“自我意识”的层次,从而在潜移默化中使他们的文化修养和文化审美得以提升,其道德、意志、品质也都能得到相应的提高。

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

通过持续的语文学习,学生们应该掌握语文学习的正确方法和良好习惯,并掌握一定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对于语文学习的兴趣,同时学生们的自控能力也能得到相应的提高,这种学习能力的培养对于学生们的未来发展大有裨益。

核心素养体系下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策略

创新教学方式,加强师生互动

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核心素养”培养,必须脱离传统应试教育“唯成绩论”的思想误区,应坚持以人为本的全面人才培养思维。小学语文教师应该重视自身在教学中的引导作用,加强与学生的沟通和交流,关注每一位学生的学习需求和心理感受。

教师应该在完成教学大纲要求的基础上,不断改变授课方式,创新教学方法,丰富教学内容,要改变传统小学语文教学反复听、说、读、写的机械化训练模式,将情境教学法、任务教学法等新型的教学方法融入小学语文教学当中,培养学生们独立思考的能力和自我表达的意识,使他们深刻体会语文的魅力;另外,针对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和独特的思维,教师还可以将游戏机制引入日常教学当中,通过讲述国学故事、诗文朗诵比赛以及根据线索猜语文相关知识等活动,激发他们对语文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

关注语文内涵,活跃课堂气氛

在语文教学当中,教师应该更加重视对小学语文内涵的挖掘,重视对学生语文素养的培养。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发挥主体地位,通过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和班级氛围,不断活跃课堂气氛,提高教学质量;教师应该有意识地提高学生规范的汉字书写能力、合理的文学现象能力以及创新性的语言表达能力,并在扎牢语文基础知识的基础上,培养学生独立人格和质疑精神,激发他们独特的审美素养与爱国情怀。

扩展学生眼界,加强语文的积累与拓展

由于教学理念和相关教学内容的限制,小学语文教学中延展性不足的问题一直存在。随着客观教学条件的不断提升,信息技术手段和多媒体手段被更多地运用到语文教学当中,教师们也完全有能力利用最新的多媒体技术,将更多的语文知识通过视频、音频的形式传递给学生们,有条件的学校还应该组织更多的语文课外活动,给学生们展示更多的课外语文知识,从而拓宽他们的眼界,使他们对语文知识有一个更加生动的理解。另外,小学语文教学中核心素养的培养要重视且要有明确的层次性,要体现各部分教学之间的有机联系,在逐步提升小学生语文读写能力的同时,也要提高他们的语文知识应用能力和语文实践能力,使他们在语文的天地里不断认识和提升自己,在潜移默化中形成正确的价值理念,养成良好的道德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