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教师需要在语文教学中学会构建和谐氛围

2018-12-29朱井章

家长·下 2018年3期

社会需要构建和谐社会,校园需要构建和谐校园,课堂更需要构建和谐课堂,我这里所说的和谐课堂并不是指课堂上“你我相安无事”的和谐状态,而是指一种融知识、趣味、民主、情感、艺术等于一体的和谐课堂。

作为基础学科——语文的课堂教学同样需要构建和谐氛围,那该如何构建呢?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去构建:

要学会构建课堂上语文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和谐

教书育人本是教师的天职,但作为教师本身切不可另眼看人,要一视同仁,树立民主意识、朋友意识,要懂得尊重学生,切不可随意侮辱谩骂学生,要知晓学生相对你而言永远都是孩子,要懂得因势利导,用爱心和真诚去感动他们的心灵,用温馨的话语去陶冶他们的情操,用激情的话语去激发他们的兴奋点,让他们明白语文课需要的是理解,需要的是激情,需要的是相融,从而达到人文精神的和谐,当然这并不是一节语文课就能达到的效果,我们需要的是坚持不懈,是每节课都要潜移默化地给予一定的引导,因此教师的课堂语言成为关键。

另外,教师还可以积极利用现代化教学设施,大力推广电教手段,开发课件,利用网上资源,拓宽课堂信息传输通道,这样更能丰富每个学生的感知,调动他们的视觉和听觉而吸引注意,从而达到和谐的氛围。如讲《三峡》时,我们可以首先向学生们展示一组三峡图景及播放波涛汹涌的声音,让他们有种身临其境的感觉,从而活跃课堂氛围,达到人与自然的和谐。

要学会构建语文学科与各科之间的和谐

语文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科目,它包容万象,融天文、地理、人事于一体,它是音像天地,是激情广场,是聊天信箱。因而我们可以在教语文时适当穿插一些学生学过的地理、历史、生物、数学、英语、物理、政治等学科知识,以便触动他们认知的兴奋点。事实证明,学生对自己以前所学的知识或除语文外的其他知识有一种成就感和一种兴致,而且容易引起共鸣,更有利于激发孩子对语文的学习兴趣。

例如:我在讲《口技》这篇文章时,对“无不变色离席”中的“无不”两字,我简单地穿插了一个代数中“负负得正”的话题,同时又引申了在修改病句中,如何确定该句是肯定意思还是否定意思——看句子中有几个否定词,奇数个是否定意思,偶数个则是肯定意思。学生们听得津津有味,认识到了原来语文和数学之间还存在着某种默契,进而让他们意识到语文与各科之间都是和谐统一的,从而达到旁征博引,促进语文课堂的活跃性、艺术性。

要学会构建语文素养与社会用语的和谐

文言文发展成白话文,是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作为现代语文课堂,我觉得适当贯穿一些文言文,有助于活跃课堂气氛,让孩子们沐浴在雅俗共赏的和谐氛围中,当然还可以穿插一些社会习惯用语、广告用语,也有利于增强孩子对语文课的喜爱。

如在讲《阿里山纪行》这篇文章时,要求学生给阿里山做广告,有些同学迅速地把某些名牌运动鞋的广告引进课堂——“阿里山,我选择,我喜欢”“阿里山,飞一般的感觉”“阿里山,勇敢做自己”等等,甚至还有些同学用信天游的调子来歌唱阿里山的美丽风光,从孩子们满是笑容的脸上,我们可以看出语文课堂需要拓展,需要激情,需要和谐的音符。

当然对于那些以“默默无蚊”为代表的广告词,我们要让学生们认清那是商人为了利益驱动而玷污了语文词语的清白。

要学会构建“大集体备课”中“走出”“走进”的和谐

语文的提升需要一个大前提来保障,那就是“大集体”备课。新课程背景下,我们已充分认识到合作给我们带来的好处,并也初步尝到了集体备课的甜头,然而,我们农村初中集体太小了,它的成员少,它的资源也少,因此它的活力、它的效果也就不言而喻了。而且,年级的变更、人事的变动、频繁地分班,往往各种因素会多多少少地影响到我们这个集体的组成状况,也就自然会影响我们这个集体的预设计划。所以,我们为什么不走出学校、放眼全县、全镇甚至全市,构建一个真正的大集体备课呢?相对而言,县城学校几乎集中了全城最好的教师和硬软件设施,并有相对规范系统的教学计划和备课程序。如果我们能够充分发挥他们的示范作用,充分学习他们的思想,充分共享他们的成果,可见,师资参差不齐、经验不等的状况将得到极大的改善。当然,因材施教的原则不可遗漏,各校可以在集体备课的基础上再考虑“走进”本校实际情况进行修订,从而建构出一个真正和谐的大集体。

结语

以上几点仅是本人的一点愚见,总之,教无定格,教无定法,语文课堂需要和谐,需要不断探索,不断创新,只有这样才能开拓出语文教学的最优化通道,进入语文的艺术殿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