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小学美术课堂实现学生主体参与的教学策略

2018-12-29林洁茜

家长·下 2018年3期

“新基础教育”用自己的理论探索和实践创造,以当代中国社会变革作为开篇。教师更新性发展是在课堂教学变革中、通过改革实践完成的。课堂是教师教学的主阵地,课堂教学改革是学校变革的攻坚战。小学美术课堂中,教师应适当地改变陈旧的教学观、师生角色观,从“还”开始做起,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增强学生的学习能力,培养学生的提问能力,体悟新基础的教学过程逻辑,翻开新的美育篇章。

还“评议权”,通过评价活动,提高学生审美能力

《新基础教育》研究手册中,指出还“评议权”,包括自评与评价他人、发表感受、提意见、表扬和建议,培养学生评议能力是提高学生主动学习的重要方面。美术课程凸显视觉性。使学生在美术学习中运用积累视觉、触觉和其他感官的经验,发展感知能力、形象思维能力、表达和交流能力。评价是对课堂有效性的检验,以往的评价活动都是以教师为中心展开的。评价形式单一,学生美术作品的优秀与否由教师来评判,学生并不知道好在哪里,该从哪些方面来评价。长期如此将会埋没学生对作品的主观判断意识,不利于提高学生的创作水平。

在《设计文化衫》一课中,教师采用小组合作的形式进行欣赏评议,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提升学生审美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同时经过交流还可以形成一个带有浓厚人文主义色彩的氛围。学生评价自己的作品和互评作品是设计文化衫教学内容的一部分,目的不在于“设计什么样的文化衫”,而“设计什么样的文化衫”只是课堂教学进行的前半部分,在评价的环节中出现了又一个“我”, 引导学生要站在另外的角度,审视“我”的作品,从而意识到“我”为什么这样设计?即设计的意义,使过去的盲目逐渐转向清晰。

按美学角度进行美术作品的评价,一般从造型、色彩这两大方面,但是,对于小学生而言,美术作品应更多关注其情感。每幅作品,无论是寥寥几笔的线条,还是生动的画面表现,都是他们情感最纯真的流露,并没有好坏之分。小学生的美术作品应如何做评价?以生为本,求同存异。教师的单一评价标准会让学生缺乏自信,扭曲学生对美术的认知。 “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教师在评价时,要多站在学生的角度看待问题,评价时注意不应以像与不像作为唯一标准。在看待同一幅作品的时候,从多角度地欣赏它,点燃学生对创作美术作品的热情。多元开放,激活课堂。教师评价要做到清晰化,有指向性和针对性,改变教师讲、学生听的课堂方式,否则学生的能力无法得到提升。评价也可以采用多种方式,可以是定量,也可以是定性,同时可以两种方法交叉使用,尽量做到多元化、开放性。

还“空间”, 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增强学生学习能力

在课堂教学中,按需要增加学生个别学习、对组学习、小组学习、大组讨论、学生执教或情景表演、师生的一问一答和讲授等多种活动或组织方式恰当组合。还给学生学习的时间、空间,为学生提供主动学习的课堂条件。小组合作学习是以独立为基础的,又是相互依赖的,有一个明确的目标,有分工、交流、生生互动,发挥各自的特长,互相帮助和启发,用集体的智慧解决问题。

课前预习《各式各样的鞋》,课堂上让学生进行预习汇报,采用分组研讨的形式,生生互学,并通过设置切西瓜小游戏,让学生的知识得到巩固和检验。学生自主探究,欣赏班级文件夹里大量的不同的鞋图片,师生共同总结出鞋的特点。将新基础教育中提倡的合作学习这种互动融入美术教学中,能充分开发和利用教学中的人力资源,为现代美术教学注入新的活力,把现代美术教学建立在更加广阔的交流之中,这样能够减轻师生的负担,提高学生学习的参与合作精神,增进教学的效果。

还“提问权”,通过自主学习,培养学生提问能力

教师通过提问能激发学生的兴趣,通过相互讨论可以促进知识的理解。但往往学生最感兴趣的还是通过自己的动手实践来进行大胆创新。在《精美的邮票》教学过程中,通过学生的一系列提问进一步加深对邮票知识的认识和掌握。关注学生的愿望和能力的形成,促进学生的可持续发展,以自己的激情、智慧和创造性劳动描绘新课程绚丽多彩的“教学景观”。既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探究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也充分体现新基础教学中还“提问权”的理念。对新基础教育总体目标而言,它是一项大的研究,落到实践必须有具体范围的选择,不能什么都抓,结果什么也抓不好。新基础教育中提及的 “五还”基本构成了学生课堂生活的主要内容与方式。在小学美术课堂中,教师要“舍得放”,给学生足够时间,让学生独立进行课前预习,及时提问,相互讨论绘画创作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学生满怀欣喜地完成了各自的作品后,鼓励他们进行互动点评。优秀的美术教师是引领,不是教。“读一本好书,就像与一位智者对话;看名师的课堂,就像与名师面对面。”在新基础教育的道路上才刚刚启程,但“纸上得来终觉浅,觉知此事须躬行”,在教学中,应做到多积累、善实践、勤反思,逐渐提高教学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