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初中化学问题驱动导学案编制原则的一些看法
2018-12-29陈燕
为了新课程改革的需要,为了学生的发展,为了追求高效课堂,我校化学课程采用了问题驱动的导学案模式,笔者对该导学案的编写原则提出了一些看法,如问题性原则、学法指导原则、实用性原则、进化性原则。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构建一种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教学模式已经成为广大一线基础教师追求的目标。笔者通过查阅文献资料和个人使用情况,对问题驱动导学案的编制原则提出了一些看法。
问题性原则
中国古代学者朱熹把“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称为学之序,现代教育家陶行知认为“创造始于问题,有了问题才会思考,有了思考,才有解决问题的方法,才有找到独立思路的可能”。可见问题在学习中的重要性。
本研究不仅要有问题,而且该问题要能促进学生发展,实现教学目标。因此,问题驱动导学案最重要的就在于驱动性问题的设计上面,导学案的编写要体现问题性。问题的形式多种多样,最常见的问题形式是填空或者问答,这是最简单的问题设计,其内容可以是生活经验、新闻故事、资料阅读、化学史等。
而驱动性的问题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例如笔者在教授了《怎样学习和研究化学》时,共设计5个问题情境和3个问题链。
设计的问题情境
1.日常生活中随处可见铁生锈的现象,但是你关注过铜会生锈吗?2. “铜绿”有什么性质?3.“铜绿”难溶于水,那它能溶于稀盐酸吗?4.碳酸氢铵受热易分解,“铜绿”受热会有什么变化呢?5.做完实验,同学们还应该做什么?
设计的问题链
1.通过上述实验,你对“铜绿”有什么认识?2. “铜绿”受热能分解,生成了CuO、H2O 、CO2,根据化学变化前后元素的种类不变,请你推测“铜绿”的组成元素。3. 请你猜测青铜器表面的“锈——铜绿”是如何形成的?
以上是围绕“铜绿”设计的问题情境和问题链,以探究“铜绿”性质作为明线进行实验的一般过程。以实验基本操作作为暗线贯穿整个教学过程。根据实验步骤,分析有哪些基本操作,然后对实验的基本操作进行方法指导,再通过学生的实验对基本操作进行实践和指导。利用典型错误,讨论分析,明确原因,更正错误,学会操作。从而在思想上、行动上重视化学实验,为后续的学习打开通道。
学法指导原则
俗话说得好,“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教师对学生不仅要传授知识,还要注重对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特别是对初三的学生,他们刚开始学习化学,更需要教师对于他们学习化学的方法进行引导。而学法的指导就可以依托于导学案。
实验观察方法的指导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对于九年级的学生而言,新学期第一天接触实验,不能让学生像以前那样看热闹,而应该指导他们正确的实验观察法:实验前——观察原物质的颜色、状态;实验时——观察实验的条件,实验中出现的现象,如颜色变化、发光、放热、形成烟雾、放出气体和产生沉淀;实验后——新生成的物质的颜色、状态等。在导学案的编写时,我们就可以把这个观察方法作为方法提示放在实验内容前,然后让学生根据导学案中的方法提示观察并及时将观察结果记录在导学案上。有了这样的过程之后,学生在以后就会养成良好的观察习惯。同时好的习惯还能促进学生掌握知识、培养兴趣。
科学探究方法的指导
在化学的学习过程中,我们常常需要通过科学探究来认识物质,研究物质的化学变化。我们在编写导学案时,就可以把科学探究的过程呈现在导学案上,让学生根据科学探究的过程逐步体现并完成相关的实验报告。例如镁的性质探究:
【创设情境】观看影像资料(节日烟火、激战前的信号弹),提出含有物质——金属镁。镁为什么能添加在烟火中,镁具有什么样的性质呢?
【作出猜想】镁为银白色固体、质软、有良好导电、导热性等等。
【设计方案】略。
【进行实验】探究镁的性质等等。
【得出结论】
1.镁物理性质:镁是一种 色,有 、质 、 导电的金属。
2.镁化学性质:
镁在 即可与空气中氧气反应,生成 ;
在点燃条件下,镁能 ,发出 ;
镁能与 反应,生成氢气。
【反思讨论】镁粉为何可用于烟花和照明弹中?
通过这份导学案的使用,学生不仅能清楚地了解什么是科学探究,体验探究的乐趣,更能理解探究在认识物质性质和变化中的作用,为今后进行科学探究打下基础。
知识记忆方法的指导
初三化学是基础的化学,学生的学习有很多都是记忆的学习。为了减轻学生的记忆负担,使他们学得轻松有趣,化学教师发挥了他们的聪明才智,设计了化学特有的语言来帮助学生进行记忆。例如,用“茶庄定点收利息”来帮助学生记忆加热高锰酸钾制氧气的实验步骤,用“一变两不变”记忆催化剂概念中的关键词,用“捡个大美女,身体细纤轻, 总共一百斤”启发学生记忆金属活动性顺序表等等。
常见题型方法的指导
在化学学习中,特别是复习时,学生会遇到一些常见题型,这些题目的思维方法或者解题方法自有一定的套路,教师就可以和学生一起把这些题型的方法归纳总结在导学案上。例如:在解决除杂一类问题时,通过学习,教师可以帮助学生总结出除杂的一般要求:不增、不变、易分,要除尽杂质一般需过量。小窍门是:所加试剂一般与原物质“沾亲带故”。在进行推断时,往往需要从题目中挖出一些明显或隐含的条件,抓住突破口(突破口往往是现象特征、反应特征及结构特征)并以此顺藤摸瓜(顺推、逆推、论证、中间向两边推,假设、实验、计算等),最终推出答案等等。这些内容可以让教师帮助学生总结在导学案上,也可以师生一起总结,这样的学法指导有利于学生解决相关的问题,而编写在导学案上,便于学生最后复习时拿来使用,不会因为时间而遗忘。
实用性原则
导学案的使用受到很多因素的限制,首先是时间,课堂时间只有45分钟,所以导学案上的容量一般就是一个课时的内容,篇幅两页就可以了。其次是学生,各个学校学生情况不同,其他学校的导学案并不适合自己学校的学生,并不能拿来直接使用。每个学校都需要教师根据本校学生的情况,把握好导学案的难度,尤其是对于初中的学生,一开始更要注重趣味,不能太难,编写要让大部分学生都能跟上教学的进度,适合自己学生的导学案。最后是教师,主备课教师在编写的时候要考虑其他教师的情况,重要的内容要突出,让备课组的教师都能使用。
进化性原则
对于导学案的编写工作,我认为是一个长久的、不断完善的过程。从一开始根据教案摸索编写导学案,到接下来根据上课的使用情况对导学案进行修订,再到再使用再完善,不经过几年的时间和备课组共同的努力,是无法形成系统的、较为良好的导学案。并且时代在进步,学生在发展,导学案的修订工作也无法停止下来,新的内容要添加,旧的内容要删除。同时教师也在不断成长,在经历了使用共同的导学案之后,教师在不断创新,不断产生新的火花,这不是一个小小的导学案能束缚的,教师也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不断简化导学案或者脱离导学案,教出自己的特色,教出自己的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