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对高效组织初中英语课堂的思考

2018-12-29王娅

家长·下 2018年3期

对英语教学来说,小学阶段是感知期,高中阶段是提升期,而初中阶段是承接期。初中阶段英语教学是否高效、高质,不仅对学生当下英语学习有直接影响,而且对将来英语素养的发展也具有重要意义。因而,初中英语课堂教学效率的高低是保证学生英语素养建设的关键因素,这也就是我们提倡高效课堂的原因和立足点。

但是,在教学实践中,有些英语课堂由于教师对学情把握不清楚、组织课前的准备不充分、在课堂上教学方法的应用不恰当等问题,使得教学的组织处于低效状态。所以,本文对如何高效组织初中英语课堂展开了思考,希望能为构建高效的英语课堂提供有益的参考。

清晰的学情把握是高效的保证

我们从两个角度去思考关于学情把握的问题。

一是从教学的角度出发。有些教师对初中英语教学的定位存在问题,认为初中生在小学阶段已经接受了多年英语教育,那么他们的英语水平应该达到了一定程度。但其实是,小学阶段的英语主要在于语感培养、兴趣激发上,所以英语技能并不作为核心。教师缺少这样的判断,在教学中会忽视了英语基础的教学,强调学生的发展和提升,比如主抓语法、写作等,结果是因为学生基础能力薄弱,反而出现了欲速则不达的后果。比如听力、音标、单词、词组等内容,还是需要教师从基础上抓,特别是初一阶段,若这个基础不夯实,后面的学习就会更加吃力。

二是从学生的角度出发。初中学生正处于一个身心的转化期(青春期),除了班主任之外,很多科任教师(包括英语教师)对学生心理和情感的关注度不够,而且有些教师把学生定位到“青年”这个层面上。在教学中就很少注意学习情感、态度等方面的引领,一心扑在知识传授上,学生的学习动力严重不足甚至产生对学习的抵触情绪,从而影响了课堂教学效率。这是需要教师反思的,在课堂上应该注意一些适合初中生的激趣、引情等策略的使用。

充分的课前准备是高效的前提

课前准备包括教师的备课,也包括学生的预习。

教师在课前认真备课,对教学的内容、目标、方法、过程等进行科学合理的设计,以保证课堂教学的有序开展。这些,广大教师都有着共同的认知,所以,这里不再进行讨论,而这里主要讨论学生的预习问题。

教师们都明白课前预习对于提升教学效率的重要性,但英语教师往往纠结,在英语这个学科中,初中学生的预习能力实在不敢恭维,因为英语的学习需要涉及读音、语法等问题,学生通过教材往往不能独立而有质量地完成预习。有时,预习反而影响了课堂的高效,比如预习“what’s the matter”中的单词,上课后,教师发现学生预习的读音大部分是有问题的,比如“much”读成“马吃”“enough”读成“姨那夫”,对于这样“标准”的中文式英语,教师需要用大量时间去纠正读音。再如让学生提前阅读短文“bus driver and passengers save an old man”会遇到一些词汇和语法上的困难,然后逐句去翻字典,使得阅读成了一件痛苦而耗时的事。所以,教师干脆就放弃了课前预习这个环节,觉得这样倒容易把握课堂。

但其实,英语的课前预习仍然是必要的,而且笔者有办法解决教师和学生的困扰。比如教师专门给学生制作预习用的微课,将单词的发音、短语的使用、文章的部分难点在微课中“亮”出来。这样,学生通过微课在家中完成预习,在课堂上就可以实现高效的学习。

合理的方法应用是高效的抓手

初中学生是一个思维活跃、活泼好动的群体,他们不习惯于古板的、僵化的学习形态。再加上学习英语对学生来说本身就是一个不那么“愉快”的体验,反复地读读背背,过程非常枯燥无味。所以,教师如果不考虑到学生的学习特征和英语学习过程的单调性,仅仅是通过教、读、记、考这一套死板的方法来组织课堂,很难达到高效的目标。

因而,初中英语教师应依据初中生的学习特征采用合理而丰富多样、灵动而有趣的方法去组织教学,以保证学生情感的高度参与、知识的理解记忆更加高效。如情境构建法、游戏比赛法、故事导入法、情节表演法、合作探究法等等,尽可能使课堂学习过程充满生机和活力。

比如“don’t eat in class”这一课的教学中,教师组织学生分组进行情景表演,让学生设计一组简单的对话,然后上台表演出来。如模仿“can we listen to music?”“ we can’t listen to music in the hallways. but we can listen to it outside.”这组对话,学生这样表演:“Can I play football? ”“We can’t play football in the classroom. You can play on the playground.”表演之后,让学生评出最佳表演奖、最佳语音奖、最佳创作奖等。在愉快的游戏中,高效训练了学生语法掌握和语言应用。

以上,是对高效组织初中英语课堂的一些建议,主要的观点是:要想高效组织课堂,教师必须对学科、学生等学情进行准确把握,注重并有效发挥课前预习对高效课堂的重要作用,在课堂上放弃古板、僵化的教学方式,采用丰富、多样、灵动且适宜于初中学生的教学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