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如何在社区学校内打造家庭成员学习共同体

2018-12-29孙世香

家长·下 2018年3期

所谓的社区教育是指在一定的区域内借助多样化的教学资源,应积极地开展以提高社区全体成员的综合素质。社区教育的顺利落实不是靠一己之力就可以完成的,需要发挥全员的主观能动性,在家庭成员学习共同体的建构基础上,各展所长,共同提升各自的素养。由此可以看出,家庭成员需要在社区学校活动开展中发挥主观能动性,共同成长。那么,我们要如何在社区学校内打造家庭成员学习共同体呢?

众所周知,社区教育是学校教育的延伸与拓展,其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借助多种多样的教育资源来弥补学校教育的不足,在多元力量的充分发挥下,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社区学校是学校与家庭、社区合作育人的一种新型的教育实践。在这一教育实践活动开展中,学校、家庭和社会是主体,三者只有形成合力,才能真正地促进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家庭作为学生教育的第一场所,其在社区学校发挥自身优势过程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倘若缺乏家庭的参与,社区学校的各项活动开展将无以为继。由此,在发挥社区学校作用的过程中,需要重视家庭的作用,打造出家庭成员的学习共同体,发挥家庭的力量来促进教育活动的发展。那么,我们要如何在社区学校内打造出家庭成员的学习共同体呢?

家庭成员由教育的旁观者转变为参与者

前苏联著名的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在谈及教育教学活动的时候谈到:只有学校教育而没有家庭教育参与的教育,或者只有家庭教育而没有学校教育参与的教育,是无法将学生培养成才的。对此,在教育教学活动开展中,我们需要看到家庭的作用,引导家庭在教育活动开展中有效地扮演一定的角色。在传统的教学活动开展中,家庭一般充当着旁观者的角色,教育的责任落在学校和教师的身上,家庭成员只关注学生的学习成绩。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教育教学活动的发展。我们应当看到,家庭中蕴含着丰富多彩的课程资源,这些资源是学校教育资源的有益补充。

由此,在社区学校教育活动开展中,要想打造出家庭成员学习共同体,需要充分发挥家庭成员的作用,将其作为教育资源的提供者。为了实现这一点,我们可以建立家长课程资源库。即在学校的主观能动性发挥作用下,联合家庭成员,将其职业、爱好、特长等填写到相应的家庭成员课程资源申请表,学校对所搜集的申请表进行整理、分析,建立一个适宜的资源库。

在这个资源库中,学校可以根据家庭成员的职业、爱好等,将他们引入到课堂之中,借此丰富学校教育内容和形式,拓展学生的视野。而且,在家庭成员的参与下,他们也可以互相学习,扬长避短,学到有价值的教育理念和教育行为。

与此同时,家庭成员还要带领学生走进社会、走进各种场所,在亲身体验下,使学生获得更为丰富的经验,借此弥补学校教育活动。而且,家庭成员在社会活动参与下,也会获得新的认知,为其进一步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建立家庭成员共同体自管组织

尽管家庭中蕴含着丰富的教育资源,但是由于家庭成员自身的素质和文化修养的影响,在专业化培训的缺乏下,其无法有效地实现自身的价值。此时,则需要发挥学校的作用,对家庭成员进行积极的引导和培训,使家庭成员在必要的指导下,提升专业水平。要想实现这一点,学校可以成立班级和学校这两个维度的家庭共同体。在这两个家庭共同体构建的过程中,需要发挥家庭成员的主观能动性,由家长采取自荐或者民主选举的方式来选择代表,建立自主管理机构。在这一机构中,由家长代表来共同管理、运行社区学校的任务。为了实现信息的及时上传下达,家长们可以在代表的组织下,建立一个微信群,学校将课程建设的主题以微信的方式推送给家长,并在家长代表的统筹下,发挥家长的优势,共同合作完成这一主题任务。通过这样的方式,不仅可以使家长能掌握第一手的课程资源,使其掌握学生的在校情况,还可以实现家校的合作,推动教育活动的发展。

家庭成员深度参与

家庭成员在提供了丰富的教育资源之后,还需要亲身地参与到教育活动之中,与学生共同参与,如此更好地掌握学校的办学理念和育人目标,与学校合力完成教书育人这一目的。要想实现这一点,可以在教育活动开展中,设置一些主题班会,诸如废物利用、保护环境、安全出行等,引导家长参与到课堂活动之中,与学生一起搜集信息、动手操作等。在家长和学生的共同努力下,家长可以发现自己孩子的亮眼之处,孩子可以从家长身上学到有价值的内容,如此,在相互促进下,实现各自的发展,彰显出社区学校教育的独有魅力。

结语

总之,在社区教育实现过程中,需要将学校、家庭和社区联系起来,尤其是家庭的作用,借助多样化的方式来发挥家庭的作用,在家庭成员的共同参与下,丰富教育资源、教学活动,使学生和家长在学习共同体的建构下全都获得发展。而且,家庭成员学习共同体的建构也可以推动学校教育的进一步发展,为学校教育的发展提供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