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信息技术教学的创新与应用

2018-12-29郑琳琳

家长·下 2018年3期

注意创新意识的培养,提高形象思维能力

信息技术可以给学生提供大量丰富生动的表象,学生们通过实践操作加工可以将这些表象具体化、形象化,然而这只是事物的原型基础,因此在上课过程中,当学生把已有的表象具体化的时候,我会适时提醒他们发挥自己的想象,在原有的表象基础上进行再次加工,添上自己的创意,从而生成属于自己的想象产物。例如:学生在学习画图软件时可以利用各种画图工具画出数学几何图形,在此基础上,我会鼓励学生利用这些图形进行排列组合,像拼图一样拼出不同的图案,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利用软件中的各种形状工具,画出了各种形态各异、丰富多彩的图案,从而丰富了自己的表象储备。可见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有意识地给予学生适当的点拨与引导,可以激发他们想象的能力,进而树立创新意识并提高形象思维能力。

及时灌溉创新的小苗,促其成长为参天大树

创新思维是思维的最高层次,如何开发学生创新思维并培养创新能力是非常重要的问题。因此,教师应该善于在教学中发现学生的创新苗头,及时鼓励并加以开垦灌溉,为学生营造思维发展的环境。例如:在讲解幻灯片“骆驼与羊”的故事时,先展示“骆驼”的图片与对话,然后问学生接下来会发生的故事情节,学生的答案是各种各样的,教师都给予一一的肯定,并请学生根据自己所想的情节完成相应的操作。就这样,在教师一步步启发下,学生头脑里渐渐形成了大致形象,接着他们通过操作把头脑中的形象进行外化表现。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学生会觉得得出的效果与自己的想象有所不同,这就是问题的产生,而如何改变不同呢?在此他们的解决问题积极性被调动起来了,一些更好的解决办法也随之出现了。

通过多次尝试、多次改变,良好的效果就一步步产生了。可见,操作的过程也就是学生积极思维的过程,由于每个学生的思维方式不同,他们创作的效果也就不同。通过一系列操作过程,学生的创新行为就体现出来了,教师要善于发现其创新精神,并相信在教师细心耐心的灌溉下,学生的创新小苗将会慢慢成长为一棵棵繁荣茂密的参天大树。

发挥创造能力,努力提高创新能力

心理学中提到思维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本质属性与内在联系的间接的、概括的反映。思维的种类很多,其中发散性思维是较重要的要素之一。教学中,如果我们对学生思维发散的空间限制得太多,学生就不能灵活地处理问题,而如果限制得太少,他们就会天马行空地产生大量奇特的想法,因此,要让学生在限定的条件下任意发挥,进行改变。例如:制作表格的时候,先讲解一遍基本的操作方法,但是在为表格添加背景和纹理、填充颜色的时候,不能死板地强调一种效果,让他们根据自己的喜好来添加,并请他们介绍为何要做出这样的搭配,有什么特别的意义,这样的效果有什么好处或坏处等等。

当学生与教师意见不统一时要尊重学生的意见,鼓励学生以自己的眼光看待问题。经过这样反复的练习,学生在创造过程中自控能力提高了,从而达到了既不降低思想的灵活性又增加了实用性的效果。这样,学生的创造力发挥出来以后其创新能力也就提高了。

在教学实践中,主要从三个方面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改变思维方式,培养创新意识

教学中应该注重培养学生思维的广阔性和创新性,引导学生的思考方向多样化。例如:在讲授如何查找收集图片的时候,很多学生最常用的方法就是右击鼠标进行图片复制并粘贴,此时再适时提出问题:“除了复制粘贴的办法外,还有其他什么方法能收集图片呢?”于是学生们纷纷通过操作实践找出“图片另存为”等方法,教师此时引导学生分析操作过程,他们会找出更多不同的答案并加以归纳总结。

设置情境问题,培养创新精神

俗话说:“学生不是空着脑袋走进教室的。”学生头脑里的想象往往比教师头脑里的来得多得多。教师对学生这些千奇百怪的想象要善于开发利用,取其合理部分加以改造。要遵循学生的发展规律设计出符合学生年龄特点,具有启发性、针对性的情境问题,激发学生探索问题、解决问题的兴趣。要改变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方式,给学生自主学习和自主钻研的时间与空间,鼓励学生敢于打破常规,标新立异。

结合实际,培养创新能力

俗话说“纵有思绪千万种,不如放手搏一搏。”当学生有一些创新的想法时,要鼓励他们放手大胆去试一试,灵活地运用所学知识去解决实际遇到的各种问题。这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积极有效的方法,学生在解决这些实际问题的过程中,会充分调动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多感官参与、多思维发展,拥有良好的学习情感体验,对创新能力的培养有很大的帮助。教师可以多组织学生进行头脑风暴,互相交流方法,启发思路,碰撞思维创新的火花,让培养创新能力与解决实际问题得到有机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