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多媒体教学法在小学数学课堂的应用
2018-12-29张调过
在“互联网+”盛行的今天,“互联网+教育”已经被不断提及,然而,计算机技术与教育的结合,却并不是始于现在,从投影仪被运用到教学当中,计算机多媒体技术已经与教学实践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而其又因直观、形象等优势,深受广大数学教师的喜爱。而且,通过多媒体的使用,数学教师能够将课本中的立体图形进行三维展示,将抽象知识变得立体化、具象化,将多媒体的优势与数学的逻辑、图形等教学特点相结合,这样,一方面调动了学生学习的兴趣,促进教学的进行;另一方面开阔学生的数学视野,深化学生对于数学知识的理解。
利用多媒体进行新课程导入
小学生对于新课往往都具有一定的陌生感,通过多媒体进行数学新课的导入,能够降低这种陌生感,增加对课本的熟悉度,一方面使小学生从具象化的知识中理解本节课将要讲述的数学内容;另一方面使用生活化、具象化的数学内容能够激发学生的兴趣,启发学生的思考,将学生的思维快速带入到本节数学课当中。
例如,在进行《折线统计图》这节课的教学时,我就使用了多媒体进行导入。通过多媒体屏幕进行有关本市从2010~2015年的《博物馆参观人数折线统计图》的投放,并向学生们询问:在2015年,博物馆参观人数是多少?2010~2015年到博物馆的人数成什么趋势变化?因为学生们都知道博物馆,所以,这个《博物馆参观人数折线统计图》能一下子引起学生们对这节课的兴趣,能使每一位学生都积极参与到本节《折线统计图》的教学当中;同时,对该图进行有关问题的提问,能促进学生针对该图的相关问题进行思考,促使学生一点点进入到本节课的教学当中,不但拉近了学生与数学课堂的距离,也能使学生拉近生活和数学的距离。
利用多媒体加深重点印象
教学重点,即是教学的侧重点,是依据新课程改革标准当中对于本课程的教学目标进行理解,对教材进行分析,对学生的知识吸收能力进行了解之后设定的,每一节课都应有它的教学重点。同时,其既是这节课学生应当掌握的知识,也是教师在教学的过程当中,应当重点突出的部分,而利用多媒体进行教学重点的突出,能够使学生通过形象的表达,对教学重点进行深刻的理解,同时方便记忆。
例如,在进行《长方体和正方体》这节课的教学重点详解时,我就使用了多媒体教学法。在进行多媒体教学之前,先明确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掌握正方体的特征,理清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关系。紧接着,根据这节课的教学重点,使用了多媒体进行了以下课程安排:第一步,我先向学生们展示了六个同等大小的正方形;第二步,通过flash动画将六个同等大小的正方形平面合起,并向学生们展示这就是正方体;第三步,将之前合成的正方体再次展开,并将其中的四个面横向拉宽成同等大小的长方形;第四步,将之前拉宽的四个长方形与两个正方形组合,通过flash动画演示,形成一个长方体,并向学生们展示这就是长方体。通过多媒体的“flash”动画演示,使学生在一个动态的过程当中,直观感受到正方形、长方形是什么,并通过直观正方形的改造过程,理解正方形和长方形的关系。可见,利用多媒体进行重点知识的讲解,使学生从直观的景象当中加深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和认知,在动态的画面当中加深对知识的记忆。
利用多媒体进行难点突破
教学难点,是指学生在学习的过程当中不易掌握、不易理解的地方,教学的难点不一定就是教学的重点,但是教师不能忽略对教学难点的讲解,因为,如果学生没有突破学习的难点,会滋生出“这门课我不会”“这门课很难”等负面情绪,所以,一线的小学数学教师在教学的过程当中要注重难点的突破,并且促使学生感受到难点突破时的喜悦感和成就感,提升学习的乐趣、建立对学习数学学科的信心。
还拿《正方体和长方体》这节课来举例,首先明确这节课的教学难点:计算正方体、长方体的表面积。由于小学生对于立体几何的空间想象力具有一定局限性,所以在“计算正方体、长方体的表面积”的讲解时,使用多媒体,将正方体、长方体进行拆解,简化成为学生熟悉和理解的正方形、长方形,学生通过计算一个长方形的面积之后进行加和得到正方体的表面积;长方体的表面积同理可得,之后通过多媒体进行演示,将正方体、长方体的表面积的拆解加和方式进行推导,得出二者的表面积计算公式。通过多媒体进行几何体拆解和计算公式的推导,将原本对学生来说的知识难点简化成为通俗易懂的知识,使学生更容易学习、更容易理解,同时建立起对数学学习的信心,保持学习数学的兴趣。
结语
总之,将计算机多媒体技术应用到小学数学的教学过程当中,是立足于新课程改革标准的要求,在提高学生课堂兴趣的过程中,促进学生对新课内容的理解、对课本难点的突破、深化课本重点的印象,从而达到高效课堂的构建。然而,多媒体教学方法虽然有很多的优势,但是,一线小学数学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也应当遵循原则,掌握多种方法的灵活运用,共同为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而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