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互联网背景下的汉语言文学传播
2018-12-29陈淙毅
我国传统的汉语言文学的传播方式,主要依靠书籍、口述等形式,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汉语言文学的传播形式发生了显著变化,除依靠电视、报纸、广播等传统媒体形式以外,互联网技术的使用,使得汉语言文学得到了更为广泛的传播。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在世界范围的影响力不断加强,全世界掀起了汉语言文学的学习热潮,其中不乏通过互联网了解汉语言文学的人士。在汉语言文学传播方面,结合互联网的优势,则可以实现综合教学质量的提高。
互联网背景下的汉语言文学传播
作为一门有着悠久历史的传统文学载体,汉语言文学在中华民族发展过程中起到了重要的传承作用,是中华民族普遍世界观、价值观的重要体现,有着一定的社会价值。与此同时,汉语言的重要性还表现在它是联合国规定的六种工作语言之一,是目前世界范围内掌握人数最多的语言种类。汉语言之所以能够有着如此广泛的影响,并不仅仅是由于中华民族人口数量众多,也是汉语自身的语言魅力及文化气质的共同作用。以汉语为核心的汉语言文学是中国人在传统生活中的社会实践,其中蕴含着中华民族伟大智慧,一些具有代表性的成语、歇后语都有着不同的寓意,如纸上谈兵、毛遂自荐、破釜沉舟等,古人将丰富的道理进行了高度“提纯”,时至今日,这些词语在日常生活中也是随处可见的。
然而,随着社会的发展,传统汉语言文学的发展出现了些许变化,尤其是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在改变人们日常生活方式的同时,也影响了人们长期坚持的语言习惯。例如,以往人们多使用“什么”表示个人疑问,在“网络世界”中,“神马”却成了“什么”的另一种表述方式。传统汉语言文学的严谨性,导致群众对这一语言流行趋势产生了广泛的讨论。为实现互联网背景下汉语言文学的正确传播,则需要在坚持自身原则的基础上,做好对传统文化的学习与传承,加大汉语言文学传统内容的宣传,引导人们正确、规范地使用词语,为汉语言文学的传播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使更多的人能够意识到汉语言的美,并充分利用互联网的优势,推动汉语言文学的进一步传播。
在汉语言文学教学工作中,应注意结合新时期网络传播的特点,规避以往汉语言文学教学中死记硬背的形式,充分利用互联网的内容新颖、及时等优势,开展高效的汉语言文学教学,实现学员综合素质的明显提高。
加强汉语言文学网络传播的具体措施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广泛应用,汉语言文学的传播已经突破了时间和空间上的限制,并且,相对于以往单一的传播方式来说,互联网技术实现了汉语言文学传播渠道与方式的多元化。基于互联网的各种优势,在加强汉语言文学网络传播的过程中,具体措施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充分利用多种网络传播平台
所谓网络平台,是指以微博、微信等网络信息展示渠道为代表的传播媒介,在传播工具的选择方面,可以是手机、平板、笔记本电脑等多种形式。然而,基于互联网技术的不断发展,多元化网络传播平台在信息传播速度、广度、容度等方面都有着明显提升,新的网络传播格局已经逐步形成。以“微传播”时代下的微博、微信为代表的传播平台为例,它们的使用,加强了文字、音频、视频、图片的传播,并改变了人们以往的传统交往模式,促进了包括汉语言文学在内的文化繁荣与发展,更新了人们长期坚持的传播理念。
互联网平台支持下的汉语言文学传播方式有着较高的互动性,以至于在短期内实现较为广泛的传播。利用网络平台的便利性,可通过创建微信公众号、官方微博等方式,以信息推送的方式,使党员干部能够及时、深入了解汉语言文学之美,并主动参与到汉语言文学艺术作品的品鉴工作中,为现代汉语言文化传播贡献一份力量。在此基础上,还可以利用大数据技术,向具有汉语言文学爱好的人群推送与之爱好相一致的内容。
基于二维码的数字化传播
自2014年以来,我国居民人均阅读量持续性增加,在这种情况下,全国数字化阅读所占比重将会持续性增加,为保证市面上相关读物的可读性,则需要对传统汉语言文学作品的数字化转变进行研究,提高其适应性。当前,以二维码技术为代表的汉语言文学传播已经在社会范围内得到一定程度的应用,虽然二维码所使用的面积较小,但是却有着独一无二的数据存储方式,这也就不难解释二维码辨识度如此之高的主要原因了。因此,根据二维码数据存储所具有的特点,可以对汉语言文学进行分类存储,建立汉语言文学数据库,并以二维码的形式进行展现,用户通过扫描二维码的方式,就可以轻松获取相关内容。例如,在网络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将汉语言文学教学内容转换为二维码的形式,学生在扫描二维码的过程中,也就完成了汉语言文学的学习。
软件技术发展背景下的虚拟仿真体验式传播
在过去的近五千年时间里,中华民族创造了璀璨的文化,在历史发展的长河中,也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文化资源。例如,汉字、京剧、川剧、杂技等多种形式的表演类型,都属于汉语言文学的范畴。目前,我国部分文化遗产已经失去了其历史研究价值,即便是已经将其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却也无法避免汉语言文学遭到进一步的破坏。为促进汉语言文学的有效保护,则需要充分发挥网络技术的优势,尤其是移动网络的便捷性、灵活性等特点,借助当前较为热门的手机APP软件,研发具有高度适应性的汉语言文学手机软件,如“成语猜一猜”“诗词填字”“诗词鉴赏”等,在深入融合互联网与汉语言文学的情况下,实现汉语言文学的进一步发展。
除此之外,还可以根据汉语言文学具体使用场景的不同,开发具有针对性的应用软件,甚至可以利用当前较为流行的虚拟仿真技术,实现体验式的汉语言文学传播。其中,比较具有代表性的当属北京故宫博物院在2013年推出的《胤禛美人图》和《紫禁城祥瑞》,利用虚拟仿真技术,能够为体验者带来多种感官的刺激,结合互动体验等环节的设置,能够激发体验者对汉语言文学的兴趣。结合这一模式,可以将《滕王阁序》中所描述的场景通过虚拟仿真技术进行二次展现,利用相应的体验设备,将体验者进行特定人物角色的设定,在参与整个活动的同时,也能够更加深入、全面地了解这一传统经典文化作品的内容。
结语
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我国汉语言文学的种类明显增加,且汉语言文学内容的形式也出现了一定程度的变化,在汉语言文学的传播过程中,也实现了由汉语言文学教学传统媒介平台向互联网平台的转变。凭借互联网传播的优势,汉语言文学的社会影响力不断提高,也进一步实现了汉语言文学网络传播方式的不断优化拓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