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岸流行音乐风格与受众审美考察
——以1980~2015年北京与台北流行音乐个人演唱会为例
2018-12-28吕钰秀毕乙鑫
吕钰秀 毕乙鑫
(1,2.中央音乐学院 音乐学系,北京 100031)
流行音乐作为时尚的风向标,反映出一个时代内人们的审美与娱乐品位。由于网络音乐兴起和盗版音乐猖獗,唱片工业走向衰落。但注重现场体验的音乐演唱会独树一帜,拯救了流行音乐工业。因此,对演唱会尤其是个人演唱会的考察,对流行音乐研究有着重要作用。在国内流行音乐的发展历程中,个人演唱会体现了流行歌手的哪些特质?在社会历史变迁的过程中,个人演唱会特色又呈现出怎样的变化?这些问题都值得我们探究。
一、个人演唱会概述
(一)演唱会的不同类型
根据歌手参与及活动组织的方式,演唱会可分为大型演唱会、“拼盘”演唱会和个人演唱会三类。不同类型的演唱会(表1)具有不同特色,对于流行歌手而言更具有不同意义。
大型演唱会多以大型运动会、节日庆典、赈灾募捐等为主题组织进行,常伴有国家或政府行为。以大型运动会为主题的,有1990年5月北京工人体育场举办的“亚运前夜”大型演唱会[1]412,1993年7月 18~19日北京首都体育馆举办的“中国——奥运之梦”大型演唱会[1]414,2001年5月1日北京工人体育场举办的“新北京新奥运”大型演唱会[2]等;以节日庆典为主题的,有2010年2月11日在人民大会堂举办的2010北京新春音乐会[3],2010年至 2015年每年均举办的“摇滚春晚”等;以赈灾募款为主题的,有1991年8月3~4日于北京工人体育馆举办的为当年华东水灾募款的“共有的家园”义演[4]58,及2008年6月7日于北京民族文化宫大剧院举办的为四川地震募款的“奉献青春·重建家园”演唱会[5]等。此类大型演唱会参与歌手众多,动辄多达几十至上百人。参与演出的流行歌手,有知名度颇高的,亦有不知名的。相对于整场演出而言,个人所占时长较短,常常仅演唱一首歌曲。因此,歌手个人展示的时间较少,主要凸显声音特质,难以呈现个人风格。
表1 不同类型演唱会的特色比较
“拼盘”演唱会为非组合形式的两人及以上人数歌手,以拼凑形式进行的演唱会。这种演唱会多为商业性演出,主办方常邀请多位明星参与,以保证收入。如1992年于北京首都体育馆举办的港台歌手“拼盘”演唱会,邀请了李宗盛、陈淑桦、周华健、赵传四位歌手[6]45;2011年6月3日于北京五棵松体育馆举办的“珍爱女人”大陆巡演北京站,邀请了齐豫、潘越云、黄小琥、万芳四位歌手[7]。这些流行歌手在“拼盘”演唱会中轮流登场,演唱一首或几首各自的代表作。一场“拼盘”演唱会举办成功与否,常与曲目搭配、歌手安排密切相关。[8]因此,与流行歌手的个人演唱会相比,“拼盘”演唱会较容易陷入风格混乱、缺乏特色的窘境。[9]流行歌手的个人特色在“拼盘”演唱会中难以全面彰显。
个人演唱会,是流行歌手(含组合)独自举行的演唱会。
(二)个人演唱会的意义
个人演唱会的意义有以下三点:
第一,个人演唱会的举办,是一个歌手(含组合)的能力及人气的展现和证明。流行歌手(含组合)举办个人演唱会一般在其成名之后。具有满足演唱会时长(大多为2.5小时左右)的歌曲曲目积累(20首以上),被广泛认可的艺术成绩,以及相当程度的票房号召力,是歌手举办演唱会的前提。因此,个人演唱会常被视为对歌手(含组合)的最高挑战。[10]
第二,个人演唱会是流行歌手(含组合)的音乐才能与风格特色的展现与进一步宣传。演唱会的整场演出由歌手(含组合)一力承当。演唱会有时会邀请嘉宾助阵,或单独或与歌手共同演绎歌曲,以丰富演唱会的内容及形式,但嘉宾的参与程度纯属点缀与调剂。因此,这一类型演唱会仍以举办者为主,充分彰显其才艺及特色。
第三,个人演唱会是流行歌手(含组合)的重要收入来源。音乐产业主要包含三种收入形式,歌曲创作与后续授权使用、唱片录制与后续销售,以及歌曲的现场演出。[11]62-63近年来,盗版音乐和网络音乐对传统唱片工业的冲击很大,唱片市场不景气。流行音乐产业利润最丰厚的环节开始向现场演出转移,唱片公司与歌手从唱片销售上难以赚取利润,于是寄希望于演唱会。①因此,近几年,中国流行音乐的现场演出越来越密集,观众越来越成熟,收入也越来越高。[12]例如,根据2010年的报道,华纳公司所举办的演唱会与周边产品的销售额,占到公司收入的20%,恰好弥补了专辑销量下滑的20%。[12]另一方面,对于歌手个人而言,以周杰伦2004年的收入结构为例,除广告收益外,其音乐方面唱片的版税占个人总收入的4%,所举办的7场个人演唱会收入则占个人总收入的35%。[13]76因此,个人演唱会是唱片公司、流行歌手(含组合)都十分重视的收入面向。
二、两岸流行音乐个人演唱会的历史发展与数据统计
本文之所以选取1980年至2015年间,流行歌手于北京和台北所举办的个人演唱会作统计,是因为两地分别作为中国大陆和台湾地区的演出市场中心,在整个中国流行乐坛中,均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北京和台北常常被流行歌手作为巡回演唱会的首站或最终站。
1980年可视作这两个城市个人演唱会发展的分水岭。以下将分别呈现两地在这段时间内,流行音乐个人演唱会的数据统计,并将从个人演唱会数量及趋势、歌手群体及变化,举办过流行音乐个人演唱会的歌手群体(具体分为中国大陆、香港地区、台湾地区、韩国、日本、欧美及其他等几类),考察两岸流行音乐的发展脉络。
(一)北京流行音乐个人演唱会
20世纪70年代末期,随着改革开放政策的推行,中国大陆社会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伴随着商品经济的迅速发展,录音机、音像制品开始走进大众的日常生活,港台流行音乐迅速风靡。以邓丽君、刘文正、徐小凤、张帝等为代表的港台流行歌手,其歌曲为大陆民众所喜爱并广为传唱。[14]1其中,尤以邓丽君的流行歌曲传播最多、最广。[15]182港台流行音乐进入大陆,不仅迅速改变并丰富了原有的大众音乐文化构成,同时也成为大陆流行音乐文化最初的范本,对日后大陆流行音乐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在港台歌曲风靡大陆的情势下,20世纪80年代,北京的流行音乐演唱会市场初具雏形。举办于1980年的大型晚会“新星音乐会”,被视为大陆流行乐坛举办大型演唱会的先河。[4]15但80年代前期,内容涉及流行音乐的演出,几乎均为大型演唱会,个人演唱会难觅踪迹。80年代中后期,歌手(含组合)的个人演唱会开始出现,北京的流行音乐进入了飞速发展时期。
在台湾地区、香港地区、国外的和中国大陆的流行歌手(含组合)相继于北京举办演唱会后,北京成为了中国大陆流行音乐演唱会举办的重地,吸引了更多的流行歌手来此举办演唱会。1980年至2015年,于北京举办的个人演唱会共计806场,数量总体呈上涨趋势,但不同年份有所差异。(表2)
北京的个人演唱会数量,1980年至1993年的总体趋势为逐年递增,1993年高达36场;1994年骤减,仅举办了两场;1994年至2002年,进入了低谷期。这9年间,平均每年举办不到4场个人演唱会。2003年北京个人演唱会的数量骤增,达到了22场,至2015年止,虽有波动,但总体呈递增趋势。
1980至2015年这36年间,北京的个人演唱会举办有四次高峰期:第一次高峰期出现在1993年,36场;第二次高峰期出现在2004年,32场;第三次是 2010年、2011年,分别为 76场、78场;第四次则是2013年、2014年,分别为88场、87场。
表3是1980年至2015年在北京举办过个人演唱会的歌手群体及变化情况。从表中可见,近年来,台湾地区歌手在北京个人演唱会市场占有非常大的比重。
(二)台北流行音乐个人演唱会
20世纪80年代亦可视为台北流行音乐个人演唱会的发端时期。20世纪以来的台北流行音乐发展,可以分为20世纪前半叶至1948年、1949年至1975年、1976年至 1986年、1987年至1990年,及1990年代至今几个发展阶段。[16]初始之时,受社会、经济等发展所限,台湾地区并无个人演唱会出现。1987年台湾“解严”以前,台湾当局操控着音乐的传播,对流行音乐有着严格的审查制度,流行歌曲的录制、发行和演出场地均受到限制。[17]909因此,这一时期的个人演唱会较少。
表2 1980~2015年北京流行音乐个人演唱会数量一览表
表3 1980~2015年在北京举办个人演唱会的歌手群体及变化情况
1987年,台湾地区解除“戒严”令,政治、社会、文化都逐渐开放,原有的歌曲审查制度被废除,所有“禁歌”全部解禁。[18]自此开始,台湾的流行音乐拥有了自由发展的空间。1998年底,全球五大唱片集团全部进驻台湾地区,[19]905为台湾流行音乐的发展提供了更多机会,个人演唱会亦蓬勃发展。
1980年至2015年,在台北举办的个人演唱会共计810场,数量总体呈上涨趋势,虽然部分年份有些微滑落(表4)。此外,由表 5可知,在台北历年的流行音乐个人演唱会中,台 湾本土歌手一直占最大比重。
三、两岸流行音乐的发展与听众的审美变迁
通过统计可知,台湾地区流行音乐盛行不 衰的同时,中国大陆的流行音乐也在迅猛发展, 优秀歌手不断涌现。但是,两岸流行音乐的受众 在审美日趋多元化,追求新的歌曲作品及演唱 形式的同时,又都有很深的怀旧情结。
(一)台湾流行音乐盛行不衰
通过以上统计可知,36年间,台湾流行歌 手在北京举办个人演唱会的总数为261场,是数量最多的歌手群体。1989年、1991年、1997年、2004年、2005年、2006年、2008年、2009年、2010年、2013年这十年其举办数量均位列第一。(表3)在台北举办个人演唱会的歌手群体中,台湾本土歌手的数量则一直居于首位。1978年,欧阳菲菲在台北市国父纪念馆举办了首个公开个人演唱会。这场演唱会对台湾流行乐坛的发展影响巨大。[20]而20世纪80年代以来的第一场个人演唱会,则是凤飞飞于1982年在台北市国父纪念馆举办的个人演唱会。自此开始,截至2015年,台湾本土歌手在台北举办的个人演唱会数量居于所统计歌手群体的首位。台湾本土歌手举办个人演唱会的总数达到了575场,远超香港地区(90场)、韩国(63场)、日本(37场)、欧美及其他地区(36场)、中国大陆(9场)。(表 5)
表4 1980~2015年台北流行音乐个人演唱会数量一览表
以上表明,台湾流行音乐在台湾本土及祖国大陆一直盛行不衰。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三点。其一,20世纪20年代以来,上海是华语流行音乐的中心;20世纪40年代末,华语流行音乐的中心转移至台湾和香港。此后,台湾虽与香港争衡,但在华语流行乐坛一直居于重要地位。其二,台湾本土的经纪公司,对歌手的培养和宣传推广一直配合着华语流行音乐的发展,因此其在不同时期培养出的歌手,一方面贴近当时台湾受众的审美,另一方面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是代表并引领着新的流行音乐风格。其三,除了华语流行歌曲外,闽南语流行歌曲因为地缘关系,一直受到台湾地区流行音乐受众的偏爱。自20世纪30年代以来到2015年,期间虽受到台湾当局的打压,但整体而言,其在台湾一直深受欢迎。[21]962-9642015年7月,闽南语歌手江蕙一个月内在台北多功能体育馆(又称“小巨蛋”)举办了17场个人演唱会,刷新了该场馆演唱会举办的场次记录。[22]可见,闽南语歌曲在台湾流行乐坛中市场广阔。
(二)大陆流行音乐在两岸发展迅猛
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港台地区、国外以及大陆的歌手陆续在北京开办个人演唱会,带动了北京流行音乐个人演唱会市场的飞速发展。1984年8月的张明敏个人演唱会,1985年4月的英国威猛乐队演唱会,打开了大陆个人演唱会的市场。此后,崔健作为大陆流行歌手,于1988年成功举办了个人演唱会。
崔健崭露头角,是在1986年5月8日(一说为9日)[1]409的“世界和平年”第一届百名歌星演唱会上。[1]3981985年,美国举办了一场名为“我们就是世界”(We Are The World)的大型公益演出,为非洲饥民筹集善款,并通过卫星向160个国家和地区进行了实况转播。[23]196此次演出在全世界引起巨大轰动,1986年,台湾地区举行了一场以“献给1986世界和平年”为名的大型演唱会。[23]196-197受美国及台湾地区两场演唱会启发,受国际和平年中国组委会委托,由中国录音录像公司和东方录音公司共同举办,由北京电视台协办,全国128名歌星参加,一场主题为“献给世界和平年”的百名歌星大型演唱会于1986年5月8日在北京首都体育馆举行。[1]398,[23]197演唱会上,崔健以一身旧军装的形象亮相,演唱了其创作的歌曲《一无所有》,发出了中国摇滚的第一声。这拉开了中国摇滚乐的序幕,使其日后迅速成为大陆流行音乐舞台上的重要角色。[1]409,[23]200
表5 1980~2015年台北流行音乐个人演唱会的歌手群体及变化情况
随后,崔健于同年在北京电影学院食堂举办了一场小规模的演唱会。[1]4101988年1月,崔健于北京中山音乐堂正式举办了第一场个人演唱会。[1]410,[4]37这是北京这座城市的第三场个人演唱会,同时亦是大陆流行歌手于北京举办的第一场个人演唱会。据本文统计,截至2015年,有“中国摇滚之父”之称的崔健在北京举办了14场个人演唱会,贯穿了整个中国流行音乐发展的历程。其本人也成为了截至2015年12月31日,在北京举办个人演唱会最多的歌手。
虽然在20世纪七八十年代,港台地区仍保持着华语流行音乐的中心地位,但期间大陆的流行音乐也在持续探索、发展。20世纪80年代起,在港台流行音乐的刺激下,大陆华语流行音乐开始迅速发展。根据统计,21世纪以来,大陆歌手在北京举办个人演唱会的数量开始与台湾歌手平分秋色。自2011年起至2015年,除2013年外,大陆歌手在北京举办个人演唱会的数量开始超过台湾地区的歌手,居于所统计歌手群体的首位。(表3)
大陆歌手的个人演唱会数量逐年递增,前往台北举办个人演唱会的大陆歌手数量也越来越多。1980年至2008年,仅有一名大陆歌手在台北举办过一场演唱会,即腾格尔于1992年在台北举办的演唱会,这也是大陆歌手在台湾举办的首场个人演唱会。[1]402,[2]60此后的15年间,再无一位大陆歌手在台北举办个人演唱会。(表5)自2008年起,大陆歌手又开始去台北举办个人演唱会。虽然大陆歌手在台北举行个人演唱会的数量不多,但仍显现了大陆流行音乐突飞猛进的趋势,优秀歌手不断涌现,竞争力增强,个人演唱会市场不断扩大。随着大陆流行音乐在华语流行乐坛的影响力不断扩大,大陆已逐渐成为华语流行音乐的中心之一。
(三)两岸听众审美特征之一:“喜新”
20世纪80年代,北京与台北两地的流行音乐个人演唱会市场都处于起步及初始发展阶段,因此个人演唱会的数量有限(表2、表4),但仍有香港地区、韩国、日本以及欧美国家的歌手(表3、表5),前往两地举办个人演唱会。
进入90年代,两岸的流行音乐市场逐步扩大,受众审美也愈加多元,更多不同风格的流行音乐进入了北京与台北受众的视野。如1993年,前往北京开演唱会的流行歌手(含组合)就有来自日本的“南天群星”乐队,来自香港地区的“四大天王”,来自台湾地区的歌手齐秦、赵传和周华健。①参见:黄燎原等编著《十年——1986~1996中国流行音乐纪事》,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97年,第403页;《郭富城:曾创北京个唱票价纪录 当年的全民青春偶像》,http://news.sina.com.cn/o/2009-10-06/025816399484s. shtml?qq-pf-to=pcqq.group;付林《中国流行音乐20年》,北京:中国文联出版社,2003年,第62页;丁宁《十年风雨路——记港台歌手内地演唱会(上)》,《国际音乐交流》2000年第 8期,第46页。
21世纪以来,两地流行音乐个人演唱会的歌手群体及其歌唱形式更为多元(表3、表5),音乐风格也更为多样,从摇滚、朋克、民谣、说唱到哥特、金属、迷幻等,全部囊括在内,呈现出韩国流行音乐(K-pop)、日本流行音乐(J-pop)、中国流行音乐(C-pop)等百花齐放的状态。北京的个人演唱会出现了少数民族歌手,来自新疆的流行音乐歌手艾尔肯于2012年7月7日在北京保利剧院举办了个人演唱会;[24]各类网络歌手,2011年4月23日庞龙全国巡回演唱会北京首站演出在北京展览馆剧场举办;[25]东南亚国家的歌手,2014年7月20日,泰国歌手Pchy(维特维斯特·海伦亚沃恩库)的“遇见你”北京演唱会在北京展览馆剧场举办。[26]在台北举办演唱会的除了本土歌手,以日韩流行音乐团体为多。
(四)两岸听众审美特征之二:“怀旧”
不同国家及地区的流行歌手个人演唱会的举办,让两岸流行音乐受众聆听了新音乐,感受了新风格,但与此同时又都呈现出“怀旧”的审美偏好。
“怀旧”,是一种心理体验,带有强烈的个人或集体情感,意为“怀念往事、故人或过去的美好时光;同时,怀旧也是当今社会中,极为热门的文化现象之一。[27]3-6“怀旧”成为了近年中国流行乐坛的一大主题。[28]71本文对2000年前就已经走红,且活跃到2010年代仍在举办个人演唱会,在台北/北京举办演唱会场次总数达到10场以上的歌手(含组合)进行了统计。②江蕙出道时间较早(1981年),截至2015年12月31日,共举办了33场个人演唱会,在统计中,其开办演唱会的数量位居第四,因此本文也将其列为观察对象。
在台北举办个人演唱会的歌手中,具有“怀旧”特质的主要有以下9位:张惠妹(39场)、费玉清(39场)、陈升(36场)、江蕙(33场)、五月天(26场)、蔡依林(17场)、凤飞飞(16场)、郭富城(15场)、王力宏(13场)。(表 6)其中,除了香港地区的郭富城及美籍华人王力宏,其余皆为台湾本土培养的流行音乐歌手。个人演唱会数量上,台湾本土歌手的演唱会数量,也远多于郭富城和王力宏。由此可见,台湾的流行音乐受众对本土歌手最为喜爱。尤其是演唱闽南语歌曲的江蕙,一直具有超高的票房号召力,这也从侧面反映了台湾流行音乐受众对闽南语歌曲的喜爱。这些活跃时间超过10年的流行乐坛“常青树”,之所以能够一直走红,除了不断创新之外,也反映出听众的审美特征——“怀旧”。
表6 台北个人演唱会中具有“怀旧”特质的歌手统计
北京个人演唱会也有“怀旧”因素,但其所呈现出的“怀旧”特点与台北并不相同。根据统计,在北京举办个人演唱会的歌手中,具有“怀旧”特质的主要有以下 7人:崔健(14场)、张学友(13场)、赵传(12场)、齐秦(12场)、张信哲(11场)、周华健(11场)、刘德华(11场)。
北京流行音乐个人演唱会的“怀旧”,呈现出大陆歌手(崔健)、香港地区歌手(张学友、刘德华)、台湾地区歌手(赵传、齐秦、张信哲、周华健)“三分天下”的局面。大陆流行音乐受众的“怀旧”偏好呈现出多元化的趋向,这与大陆流行音乐发展的不同阶段中,受欢迎的歌手及歌曲相关。
此外,两岸流行音乐受众虽然都具有“怀旧”的审美偏好,但各自所偏爱的歌手及其风格截然不同。在台北与北京举办个人演唱会的“怀旧”歌手,无一相同。大陆流行歌手崔健及其所演绎的摇滚音乐,是北京乃至大陆流行音乐受众最为喜爱的“怀旧”流行音乐风格,但摇滚风格并非台湾流行音乐受众的“怀旧”点。而深受台湾流行音乐受众喜爱的闽南语歌曲,则在大陆缺乏市场。
表7 北京个人演唱会中具有“怀旧”特质的歌手统计
“怀旧”,一方面是两岸听众的审美特征,而另一方面也反映出当代华语流行乐坛存在的问题。如当前各个经纪公司在筹划歌手个人演唱会时,都在打“怀旧”牌,列出该歌手多年来唱过的经典曲目以增加演唱会的市场号召力,让歌迷到现场“见证青春岁月”。[29]这一方面证明了这些流行歌手的影响力,另一个方面也显示了整个流行乐坛一定程度上的青黄不接。[29]
综上所述,两岸的流行音乐个人演唱会均起步于20世纪80年代,至21世纪呈现蓬勃发展的状态。1980年至2015年间,台湾流行音乐一直盛行不衰,大陆流行音乐发展迅速,在两岸流行乐坛占据了重要地位。两岸流行音乐受众的审美愈加多元化,“喜新”的同时又“怀旧”。各自对于“怀旧”呈现了不同的偏好:大陆受众更为偏爱摇滚风格,而台湾受众则对闽南语歌曲格外钟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