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古羌沙朗舞蹲蹲
——羌族沙朗舞传承人苏成秀访谈录

2018-12-28刘洪听苏成秀

艺术探索 2018年6期
关键词:羌族舞蹈动作

刘洪听苏成秀

(1.中国艺术研究院 舞蹈研究所,北京 100027)

羌族是一个古老的民族,同时也是一个能歌善舞的民族。羌族沙朗即“唱起来,跳起来”的意思。沙朗舞是羌族集自娱及娱神为一体的少数民族舞蹈,于2009年被列入四川省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它源自羌族人民的日常生活,主要盛行于四川省茂县、北川县等地,是一种自发性的欢娱式舞蹈,是我国民族民间舞蹈的组成部分,也是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倡导文化多样性的议题中,保护保留民族民间舞种的多样性,保护民族民间舞的原真性,保留民族舞的独立审美特性,是羌族沙朗舞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面临的首要问题。中国有56个民族,每个民族在生产与生活中,都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文化艺术,正如费孝通先生所言:“美美与共,天下大同”。因此,在与沙朗舞传承人的访谈中,笔者着力探讨了古羌文化的独特性,沙朗舞的本体特征,以及如何保护沙朗舞这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原始性与原真性,避免沙朗舞吞噬于社会变革的浪潮之中。

采写:刘洪听(中国艺术研究院舞蹈研究所)

摄录:高斯琦(中国艺术研究院艺术学系非物质文化遗产方向2016级博士研究生)

时间:2018年 7月 21日

地点:北川禹羌客栈

刘洪听(以下简称刘):苏老师,您好!您是什么时候开始学习沙朗舞的?请先给我们介绍一下您的基本情况吧。

苏成秀(以下简称苏):这个谈起来话就长了。我首先谈一下羌族沙朗舞吧。我从小跟妈妈、婆婆学习沙朗舞,我们羌族人“只要会走路,就要会跳舞”。我喜欢我们羌族的文化。从青年时期一直到北川羌族自治县成立,我作为羌族沙朗文化的传承人,在我们青片乡接待了许多的来访者,并教授沙朗舞蹈,前来学习的人也是不计其数。现在北川有三人出来教沙朗舞,我是最早出来教授的。在北川羌族自治县成立的前一年,我们开始传授沙朗舞。为了响应北川县政府的号召,弘扬羌族文化,北川县的各个乡镇都要普及沙朗舞,于是我去给她们教沙朗舞。有时候一个地方就能教上一个月,直到把她们都教会。我当时传播羌族文化的劲头很高,如今看来,当年的辛苦是值的!

图1 苏成秀(右)1998年在羌年集会上

刘:您小时候是如何与沙朗舞结缘的呢?

苏:在我很小的时候,就见妈妈和外婆都跳沙朗舞,那时候也不知道什么是沙朗舞,反正就是跟着跳。有时候,白天跟着父母忙活路,累得不得了,晚上饭一吃,把桌子一搬,就在楼板上跳,跳得楼板都要断了。记得那时候,跳沙朗舞就像是着了魔一样。因为我自幼受母亲苏世珍的影响,每逢节庆与丰收的日子,便跟着母亲一起在寨子里跳起欢快的沙朗舞。后来随着沙朗舞技能的逐渐提升,名气也越来越大,慢慢被更多的人熟知,我也曾作为沙朗舞中的领舞者,多次代表北川县羌族同胞,到省市参加比赛和演出,就这样一点一滴地将羌族沙朗艺术发扬光大!

刘:您结婚的时候也跳沙朗舞了吗?

苏:要嘛!都跳了的。那阵子喜庆、丰收节都要跳沙朗舞的。

刘:现在城里人跳的沙朗舞看起来很是复杂呢!

苏:不复杂!可能是有些藏、羌舞蹈动作融合在一起了。现在羌族沙朗舞融合了藏族锅庄的一些动作。藏、羌舞蹈的动作间也有很多的相似性,都是以身体为中轴,然后向后转,还有以上身的倾斜转动为主。

刘:羌族沙朗舞最吸引您的地方是什么?

苏:豪迈!羌族沙朗舞的这种感染力让人心里很舒服,就会使我情不自禁地加入当中去。在各种丰收、节庆的日子里,不论男女老少都要跳。沙朗舞的风格比较淳朴,节奏比较轻快,动作比较粗犷,具有强烈的民族艺术感染力,容易吸引大家的注意力和兴趣,充分显示出我们的羌族文化气息及独特的艺术风格。

刘:沙朗舞有哪些典型的动态动律?

苏:羌族沙朗舞主要是脚下动作,其实并没有想象中的那么复杂。除了领头的舞者可以出现单独的摆手、张手及甩手的动作以外,其余的舞者始终手牵手,也就是牵手、并肩、连臂。在场的所有舞者都是手牵着手站立成一排,或者围成一个圆圈。先由男子领唱开始唱歌,当首句唱响后,所有参加舞蹈的人开始踩踏节奏。男子歌唱结束后,女子便紧接着开始唱。每当一首歌唱完后,庞大的舞蹈队便转一个大圆圈。

我们跳沙朗舞时是手牵着手舞动,着重强调脚下的节奏和动作。在整个舞蹈的过程中,舞者上肢的动作与下肢动作配合,动律节奏平缓。舞者脚下动作是“四步回环转换移动”。而且舞者的身体面向圆心,所有动作不论如何变化方向,舞者的面部全部统一地朝着同一个方向。男队和女队舞者在领舞者的带动下围绕火塘欢跳。舞队旋转的方向由领队决定,按照火塘上首位的方向作为舞蹈动作的起始点。

沙朗舞的脚下动作可分为四组:(一)单步的顺边移动;(二)双脚自然迈步旁移,而且在单脚跳步的同时小腿带动脚腕儿发力;(三)右脚为主动脚,右脚跳出,左脚跟上,身体重心伴随脚步的变换而转移;(四)脚腕儿主动发力突出往回勾脚,左、右侧点地,同时快速转换身体重心。四组不同的脚下动作共同构筑成一套完整的舞蹈短句,并以此短句为舞动单位,进而循环往复。舞段结束时,大家会在领舞的带动下放开双臂,交换舞步,形成新的舞蹈段落。每次跳沙朗舞大家都至少要跳出十几个不同的舞段,舞段变换越丰富,大家的积极性就会愈发高涨。

图2 苏成秀(左)1998年在羌年集会上

沙朗舞的手部动作多是藏族舞蹈的动作语汇,比较粗犷豪迈。沙朗舞有很多用胯的动作,通常以胯部带动全身动作,并通过多种侧面顶胯与送胯来保证身体重心的稳定,特别是羌族女子在跳沙朗舞时对胯部的灵活运用,很能体现少女们体态的婀娜多姿。沙朗舞伴唱的每段唱词都对应着多个舞蹈动作,其中还包括不同的转身动作。在众多的羌族舞蹈中,有大量的胯部动作用来彰显民族风韵,并以其独特的韵味显示出各自不同的舞蹈风采,比如关胯、甩胯、顶胯、转胯等。沙朗舞的胯部动作体现了羌族人民劳作的特点,更适合女性表演,其舞蹈动律富有个性与魅力。

图3 苏成秀(中)1998年在羌年集会上

沙朗舞的腿部动作多与脚下的步法相互配合,脚下步法主要有连续踏步,前后跨步,侧向切步,左、右划圆绕步及侧身交叉步组成。伴随着歌唱的节奏,一般以右脚踏步作为开始动作,继而过渡到左脚,有规律地左右转换踏步,脚步动作随着上肢动作的改变而改变,并与之相协调。沙朗舞脚步动作的变换都是在小范围内完成的,很少有大幅度的跳跃和跨步,从而使得沙朗舞步十分灵活多变。

刘:我们经常可以看到围圈而舞的舞蹈形式,而且“圈舞”在我国也有着非常悠久的历史。我看沙朗舞也是围圈而舞,那它和藏族的锅庄舞有什么不同呢?

苏:沙朗舞就是“锅庄”,但羌族沙朗舞与藏族锅庄舞是不一样的。沙朗舞的动作主要在脚下,而藏族锅庄舞的动作主要在手上。但我们平时把沙朗舞也叫“锅庄”,因为我们都是围着火塘子跳,并且想跳就跳,吃了饭,饭桌子边上一搭,直接就开始又唱又跳了。我年轻时一跳就是几个小时也不觉得累。我们跳沙朗舞时,火塘子围着一圈人,一边是男的,另一边是女的。一个人先唱起来,歌声随着人群传起来,声音很是嘹亮。通常是声音越大,跳起来就越有劲,跳得楼板都要散了。羌族人家集中居住,一起做活路,一家做完,再做另一家,家里有酒必然会拿出来饮,既使没有白酒,醪糟酒也可以,一天的疲劳伴着美酒、沙朗舞,瞬间烟消云散了,然后睡觉,第二天又开始……

我从小就开始着看大人们跳沙朗舞,大概五六岁开始便跟着大人们跳沙朗舞了,就这么耳濡目染一路跳到现在。我的妈妈、婆婆都跳得很好,可能有些遗传吧。现在的沙朗舞,我觉得有些“汉化”了,现在教出的沙朗舞有些过于艺术化了,好多都加上了十分绚丽的舞美布景和声电技术,已经没有传统沙朗舞的味道了。传统沙朗舞通常是自唱自跳。我不喜欢对着音乐跳。传统的沙朗舞是不需要音响设备来配乐的,羌族沙朗舞自古以来都是自唱自跳。这与现在的舞蹈有很大不同。沙朗舞通常是“唱得越起劲,跳得越起劲”。刚开始是几个人手拉手地跳,慢慢的就会有更多的人加入,大家越唱越跳人越多。

羌族的非遗文化掺不得假。我看现在广场上的羌族舞蹈太不恰当了,原来的味道全变完了。我在羌寨跳舞从不主张放音乐,都是唱羌族歌曲的。把沙朗舞视为广场舞来跳的做法,是我无法预料和难以接受的。去年在“北川沙朗节”上,流行音乐刚一放,我觉得整个沙朗舞的味道立马就变完了。我小时候会唱几百首沙朗歌曲。我们羌族女子只要会说话就会唱歌的。网络流传的《羌魂》视频里的沙朗舞曲就是我唱的。我的原生态唱法是从妈妈、婆婆那里学来的。以前农忙时,一座山走一圈要几十公里。那时候对山歌,男女对冒火了,都要打架的,对不上就要整人。晚上两三点做完活路,要吃夜宵,夜宵吃完了,再跳沙朗舞。

刘:您能给我们跳一段沙朗舞吗?

苏:我们的沙朗舞蹈基本上是脚上的动作,参与的人越多,就跳得越带劲、越精彩。(苏成秀说着便跳起了“裙包步”。她双手将围裙左、右角分别撩起,手脚并用地跳起舞步。她边跳边唱,脚下动作依然是“四步回环转换移动”。同时唱道:“加一碗那又一碗……”转过身去,又是一个“四步回环转换移动”……她用川北羌语唱着欢快的羌族民歌,歌声嘹亮动听。)

刘:跳沙朗舞的时间、地点和场地有什么具体要求吗?

苏:我们跳舞时,人数不限,男女老少手拉着手,把火塘或场院围一圈,沿逆时针方向边歌边舞。舞蹈开始时,男子在前,女子在后,呈弧形排开,连臂踏歌。先由男女轮唱一遍舞曲,然后共同起舞,速度由缓慢逐渐加快。舞至激动时,领舞的男女加快舞步,带头变换动作,时而双腿交替着地,时而左右旋转,男女相互竞争,气氛十分热烈。舞至高潮时,众人会齐声高歌,以吼声助兴。当年,我在北川教舞蹈的时候,整条街都被我们吼起来了,歌一唱,舞一跳,屋子都要被抬起的感觉。现在我还在想那种感觉,好安逸啊!

我们羌族的传统节日、重大的聚会、欢庆丰收、婚丧嫁娶以及祭山活动都会跳沙朗舞,这种原始歌舞在祭祀时被看作“一种狂热的活动过程,一种狂热的巫术礼仪”。包括现在的沙朗节,其中的羌歌、羌舞、羌剧、羌族神话等,这些技艺在远古时期是完全融合在一起的,在整个未分化的巫术礼仪活动中,相互统一,如火如荼、如醉如狂、虔诚而蛮野地进行着……

刘:你们白天也会跳沙朗舞吗?

苏:白天要做活路,晚上才有时间跳沙朗。以前没有电灯时,火塘篝火点起,围着跳,所以叫“篝火晚会”。那阵子大集体做活路,或者分土地下户,今天在你家,明天在我家,只要沙朗舞一跳,一天的疲劳啥子一下子就没有了,现在想起来那阵子真是安逸!现在年轻人基本上都出去打工去了,村子里的人少了。我把上武村的广场弄起来了,我要跳出原汁原味的沙朗舞!为此,我专门去了茂县学习,不加音乐,尖声尖气地唱。我的声音在跳沙朗时会发出很高的音调,呈现开放的状态。

刘:跳沙朗舞时的服装有什么要求?

苏:传统沙朗舞的服饰也就是羌族传统服饰。男子衣服上有云云花图案,女子衣服上常常绣着牡丹、梅花、桃花、羊角花(杜鹃花)。羌族男子都要包青色或黑色头帕,穿自己织的麻布或蓝布衣服,长过膝盖,腰上系着两米多长的自织带子,外面套一件白色的羊皮褂子。羌族女子一般包黑色、青色或白色头帕,穿蓝布、黑布或麻布衣服,腰间系上绣着各种图案的飘带。以前没有大花花布,只有粗布,现在网上到处都有卖各种颜色的花布。随着年龄的增大,我越来越倾向于鲜艳的花色,喜欢在衣领衣袖上都绣上花边,衣襟和围裙上也绣上图案,色彩醒目漂亮,配上我精细的羌绣手艺,既好看又耐用。

刘:您身上穿的衣服都是您自己绣的吗?单从领口、袖口的做工,就能发现您的匠心所在,您所有衣服的襟边、袖口、领边都会根据个人喜好绣上花边吗?

苏:这种是挑花式图案,有的是较为规则的几何图纹,代表日、月、山、川。还有单钩绣式的植物花草图案,而用得最多的则是羊角花和串枝莲花。围裙是最受我们羌族妇女欢迎的衣物了,也是我们生活必备的服饰之一。它的作用是避免将长衫弄脏,还可以兜东西。以前,我是用自纺自织的纯手工藏青色麻布为底色,用白色棉线或麻线刺绣。围裙上部还会有两个并在一起的方荷包,荷包上也绣着相应的刺绣图案。围裙撩起来,是可以盛放较大物件的。有时跳沙朗舞会用双手撩起围裙的左右角,叫“裙包步”,是一种同手同脚的跳步,而且边跳边唱。我们穿布鞋跳沙朗舞,绣花鞋都是自己绣的,我出门穿有高跟的布鞋。

刘:您是穿云云鞋吗?

苏:云云鞋是男式的,女娃儿穿绣花鞋。我喜欢做手工,小时候读书不上心,老师在上面讲课,我们在下面绣花,老师来了,就把布一下子藏到桌子底下,老师一走就又拿出来继续绣花。我们羌族人家有个不成文的约定:“女儿家若没有针线茶饭,那是嫁不出去的!”女儿家要首先学针线茶饭。父母辈儿的没文化,所以让我们去读书。现在觉得,文化浅了,以前该多读点书。当时逃学去做针线,从屋里出来上学,背着书包,途中就跑到河对门做针线去了。那阵子,女娃儿家结婚,你摆了一百双鞋子,我至少要摆一百二十双鞋子,就是一个比一个,心里想的就是以后如何嫁人。那时候的婚姻还都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父母指定了对象,没有哪个敢说不同意的。

刘:听说您不仅沙朗舞跳得好,而且羌族民歌也唱得好!

苏:以前唱歌唱得好!成立北川羌族自治县的时候,我连着几个月到北川下面的各个地方去教唱歌跳舞,每天不停歇。一来是基于羌族人热情好客的秉性,二者是在交往之中建立起来的朋友情谊,使我热爱羌族歌舞的传承工作。几个月不停歇地教学,让我感到我对北川羌族文化的发展贡献出了自己的力量!

刘:现代人已经唱不出你那样的歌了。

苏:的确,现在的人唱不出来那个味道了,水土的关系,我们的歌声里头有高原味。藏族歌曲里有颤音,我们羌族歌曲里也有颤音。沙朗有几百首歌曲,羌语唱出来才好听,如果用汉语把羌族歌曲翻译出来的话那就别扭了,也就不能叫“羌歌”了。现代人唱不出原汁原味的沙朗歌了,只有我们才能唱出高原的味道。所以如何传承和发扬羌族沙朗舞是个比较棘手的问题。

刘:那你们上武村是如何把沙朗舞保存得如此原汁原味的呢?

苏:我们寨子有68户人家,大家都居住得比较集中,今天你家种玉米,到你家跳,明天又到另一家,于是天天晚上都要跳。当时人员密集,很多老人也会跳,手拉着手,大家都很开心地跳。羌族沙朗舞别称“咂锅庄”,意指跳沙朗(锅庄)之前会有一个开坛仪式,喝了酒再唱,又称“咂一盘锅庄”,体现了酒意酣畅、歌舞喧沸的情景。咂酒以青稞、大麦、高粱为原料,煮熟后拌上酒曲放入坛内,密闭酿成。咂酒由老人先喝,然后再由年轻人喝,最后是小孩。饮咂酒时要唱酒歌。唱羌族民歌时,宾主并排而坐,轮流对唱,同时以羊皮鼓、串铃等打击乐器伴奏,热闹非凡。通常,咂酒喝得越淋漓,沙朗舞就跳得越酣畅。我以前喝点酒,练歌声音高得不得了。

刘:您应该是代表了最正宗、最原真的沙朗舞了吧?

苏:可以这么认为,因为我们这儿的沙朗文化应该是最好的了。我们有着沙朗文化生存与传承的土壤和条件。我小时候,基本上就在寨子里,没有出去过,寨子里人口密集,基本上做活路都在一起,所以天天晚上都在跳,老少都在一起跳,七八十岁的老人都手拉着手,关系很是和谐。比如我牵着走,后面就一路牵起走了,几圈下来自然就会了。我们羌族素有“唱什么歌,就跳什么舞,有歌有酒必有舞,歌助酒兴群起舞”的传统习俗。在四月初一的“祭祀会”或“塔子会”,十月初一的“羌历年”,农历六月的“歌仙会”,以及春耕秋收、婚丧嫁娶等节庆日,都要举行不同类型的庆典和祭祀仪式活动,而且都会采取舞蹈的方式。

刘:这么说来,羌族沙朗舞之所以能够保持住原生态特质,原因在于:传统羌寨的原始文化基因没有被打断,而羌寨也仍然是一个封闭且完整的地理单元。

苏:嗯。我们跳沙朗舞是不放音乐的,直接起音唱民歌,并且歌词与曲调都是口口相传,没有文字记录的。舞蹈动作与歌词内容没有直接的联系,多数舞蹈是用歌曲来带动舞步的循环往复,同一乐句男领唱、女合唱,节奏的强弱与起落同舞蹈节奏的起落结合巧妙。

刘:当年和您一起跳舞的女娃儿们,现在都在做什么呢?

苏:都还在屋头,只有王安莲一个人出来了。还有我妹妹在茂县领舞。

刘:您家里面有人在传承您的沙朗舞技艺吗?

苏:我的妹妹在茂县艺术团里跳沙朗舞,但茂县沙朗舞的跳法又跟我们不一样。随着流行音乐的介入,沙朗舞越来越艺术化了,原初的味道已经消减了。我儿子也跳沙朗舞,他在北川艺术团跳舞。他一米七五的个子,沙朗舞的天分很高,或许是我把跳舞的基因给了他,他两三岁的时候就一拽一拽地跟在我们后面学跳沙朗舞了,目前已经把我的沙朗舞技艺学得差不多了。

刘:您作为沙朗舞的传承人,本地政府对您提出了哪些要求呢?

苏:2009年8月,我被正式确定为四川省羌族沙朗舞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我被要求去各个乡镇去传授沙朗舞。我对沙朗舞也是有期待的:原汁原味,允许广场舞做少量的穿插!

图4 苏成秀(中)2016年在教授沙朗舞蹈

刘:您都在哪些地区教授过沙朗舞?

苏:北川县青片乡的正和村,平武县平南乡、白什乡、坝底乡、漩坪乡、曲山镇、擂鼓镇等地区。目前,我们上武村羌寨是羌族文化保存最好的地方,我们跳的沙朗舞也是最正宗的、最原真的!

刘:您觉得对于羌族沙朗舞的保护与传承还有哪些途径呢?

苏:我作为四川省羌族沙朗舞的非遗传承人,秉持的信念就是:羌族舞蹈的本质不能变,羌族文化的味道不能变!羌族是一个有语言没有文字的民族,羌族歌曲不能写成汉语,很多羌族歌曲和舞蹈都靠口耳相传而传承至今,这给羌族沙朗舞的保护与传承工作带来很大的困难。如果羌族沙朗舞的艺人年事过高,就很可能会中断对沙朗舞的教授,但若能有一些专业的民族文化机构及科研小组参与进来,构建一个保护及研究羌族沙朗舞的基地,让一些专业人员参与研究与分析羌族历史文化,并将其记载下来,这将对以后的民族文化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同时,相关文化部门也可投入一定的经费来支持羌族群众聚居地的发展与羌族文化的推广,从而对羌族沙朗舞实施有效的保护和传承。

刘:谢谢苏老师,感谢您对沙朗舞的介绍以及对沙朗舞的保护建议!

结语

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沙朗舞,有着自身的民族文化特点:独特的舞姿、独立的乐音以及具有民族代表性的服饰。保护沙朗舞的文化独立性,则必须要在传承人的培养中,树立一种民族文化的自信。沙朗舞的传承,不能仅仅停留在舞姿形态的外部模仿上,而是要回溯到民族文化的本体,回归到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态区域,回归到他们最本真的生活。艺术源自于生活,对于羌族舞蹈的传承,要体味羌族人民的生活,才能传达出羌族舞蹈真正所要表现的情感。非物质文化遗产不能随意的篡改,而是应该尊重文化本身,去学习、去传承、去保护沙朗舞的原真性,才能让沙朗舞在民间长久存留、发扬,成为民族民间文化的特色,才能让蹲蹲之舞的古羌文化得以延续。文化与艺术没有先进与落后之分,在社会经济现代化飞速发展的浪潮中,保护濒临消失的民族民间艺术,保存民族民间的舞蹈与音乐,才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研究的意义。

猜你喜欢

羌族舞蹈动作
羌族艺术的特征与当代价值
学舞蹈的男孩子
舞蹈课
羌族作家谷运龙散文简论
校园舞蹈 多姿多彩
动作描写要具体
阿坝州羌族民间舞蹈保护与传承自强研究
非同一般的吃饭动作
羌族人物线描写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