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网络语言对小学语文教育的影响
2018-12-27颜惠倩
颜惠倩
摘 要:网络语言有着创新性、流行性特点,引起了大众广泛热议。本文,将从网络语言对小学语言教育影响角度入手积极探索如何应对网络语言冲击,旨在规范小学语文教育中网络用语使用。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育 网络语言 影响
在小学语文教育阶段,一些网络语言正在影响着学生学习,如何应对网络语言影响是小学语文教育所需面临的重点问题,教师应努力摒弃语文课堂上网络语言的不好方面,最大程度发挥网络语言积极一面,进而营造良好的语文教育环境。
一、网络语言对小学语文教育的影响
网络语言有着双面性特点,从积极方面来看,因网络语言生动形象、幽默诙谐,因而,可一改以往相对枯燥且乏味的语文教学环境。网络语言,是一种游戏式的轻松语言,可有效缓解学生语文课堂学习中的压力。从消极方面来看,网络语言存在着大量的错字、别字,这很不利于学生科学学习习惯的培养。同时,网络语言会使学生价值观变得庸俗,难以帮助学生塑造良好的文化底蕴。另外,网络语言有着松散、结构简单、平粗俗的特点,将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学生表达能力的培养。以《喜洋洋与灰太狼》动画片为例,里面充斥着大量的网络用语,包括“很傻很天真”、“牛气冲天”等等,影响到了学生语言习惯养成。总之,网络语言对小学语文教育的影响较大,教师应积极探索应对网络语言影响的措施。
二、应对网络语言对小学语文教育影响的措施
(一)引导学生正确使用网络用语
在小学语文教育中,为了高效应对网络语言的冲击,教师应注意引导学生正确使用网络语言。例如,某教师在湖南教材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多梦的季节》一课教学时,为了让学生感知到中华传统语言的魅力,不盲从使用网络语言,在学生初读诗歌时,鼓励学生配乐朗读诗歌,说一说从中体会到了什么?接着,要求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朗读诗歌,想象自己在一条很熟悉的路上,理解诗歌所表达的情感。然后,重点引导学生品读诗歌中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其中一名同學说道:“诗歌中‘也许,我还会做一个驯服的绵羊这一句运用了比喻修辞方法,把自己比喻成了绵羊。”另有一名同学说道:“作者还在诗歌中将自己比喻成了一个娃娃。”在诗歌修辞手法问题讨论过程中学生们慢慢感知到了母语神奇之处,领略到了中华传统语言的魅力,自然而然的摒弃了不良网络用语的使用。
总之,在小学语文课堂上,教师要鼓励学生从自身做起摒弃那些不健康网络语言的使用,好好学习母语,丰富自身语文素养。
(二)优化现有教学方式
在小学语文课堂上,教师不能视网络语言如洪水猛兽而加以拒绝,应将网络语言和传统语言较好的融合在一起,改变传统语言课堂教学模式。例如,某教师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时,为了给学生的学习带去一些乐趣,遵从文明原则、扬弃原则,有效运用一些网络语言。包括用“杯具”表示“悲剧”,用“9494”表示“就是就是”,用“zzzz……”表示“想睡觉”,当学生们听到这些新、奇的网络语言时,都开始能够集中精力听讲,被老师的语言魅力所吸引。即用网络语言改变现有小学语文教育模式,能够让课堂变得不再那么枯燥、单调。但是,教师要掌握到网络语言应用的尺度,坚持传统语言主体地位,取网络语言之精华优化语文课堂教学。即网络语言生动、形象且有趣,教师应善于利用网络语言精华创设良好的课堂教学情境。
(三)营造绿色网络语言环境
在小学语文教学活动实际开展过程中,教师应注重营造相对绿色的网络语言使用环境。例如,某教师在某一节语文作文课教学时,为学生布置了一个写作任务,要求学生选择一张自己的照片,根据照片写一篇作文,作文内容要具体,语句要通顺且有条理。其中一名同学以《相片的回忆》为题写了一篇作文,作文内容是:“今天,偶和GG(哥哥)整理照片时,发现了这一张照片,偶非常稀饭这张照片,里面有偶满满的回忆。那一天,GG先带我去吃了KFC……”里面充斥着大量的网络用语。于是,教师以这位同学的作文为范文,让学生讨论如何规范使用网络语言。在学生们讨论完之后,教师开始教学生如何分辨绿色网络语言,要求学生自主抵制不健康语言。在这之后,教师又在语文课堂上多次开展了关于营造绿色网络语言环境的主题班会,并以网络语言为主题组织了一次手抄报活动,最终为学生创造了一个良好的网络使用使用环境,避免了学生在作文写作中滥用网络语言现象,进一步提高了学生表达能力和文化素养。
结语
综上可知,网络语言有着双面性,它既有利于活跃小学语文教学氛围,又不利于学生文化底蕴的塑造,影响着学生表达能力的培养。在这一背景下,教师应学会扬弃与取舍,引导学生正确使用网络语言,并通过优化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方式,让学生真正体会到网络语言好的方面。
参考文献
[1]刘子婧.网络语言对青少年思维形态影响探析[J].中国报业,2017(20):25-26.
[2]麦剑芬.网络语言对作文教学的影响及对策构建探索[J].写作(上旬刊),2016(06):59-61.
[3]周建民.网络语言对语言系统和语言生活的影响——从社会方言的角度[J].江汉学术,2015(03):123-1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