具身认知:儿童数学学习的重要范式
2018-12-27郭继峰
郭继峰
摘 要:“具身认知”是一种超越“颈部”以上的身体认知,是教学的一种身体转向。在“具身认知”中,学生整个身体都是“大脑”。在“具身认知”中,教师要创设学习的“情境场”、建构知识的“生发场”、构筑学生的“反思场”。让“具身认知”成为学生数学学习的重要范式。
关键词:具身认知;数学学习;学习范式
基于学生数学“核心素养”发展的视角,当下数学教学正经历着从“离身”到“具身”的转变。美国思想家贝洛克在《具身认知:身体如何影响思维和行动》一书中深刻地指出:“认知是身体的认知,心智是身体的心智。离开了身体,认知和心智根本就不存在。”从根本上说,学生的数学学习应该是身体、环境、心智共同参与的学习方式。在数学学习中,学生整个身体都是“大脑”,学生是用整个身体进行学习,这就是一种“具身认知”。
一、创设“情境场”,激活学生具身认知
瑞士著名数学家欧拉曾这样说,“数学这门学科,需要观察,更需要实验”。“具身认知”理论认为,认知根植于身体活动,是被身体作用于世界活动所塑造出来的。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首先要借助于实物、图片、音视频等,给学生创建一个“情境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数学学习的积极性,引发学生“具身认知”,让学生对数学新知进行主动建构与创造。
例如,笔者在教学苏教版二年级下册的《秒的认识》时,运用新媒体、新技术,创设了系列视听情境,让学生体验“1秒”(精心聆听实物钟的滴答声)、“10秒”(观看运动员百米赛跑视频)、“30秒”(观看红绿灯转换视频)、“1分钟”(打拍子体验),等等。通过这一系列多模态情境,让学生充分地感知,获得对“1秒”“10秒”“30秒”以及“60秒”的时长体验,从而建立深刻的“秒”的概念表象。通过情境,矫正学生的时间误差,让学生建立“内时间感”。由此,学生自然能够掌握“分秒”之间的关系。
任何知识都产生于环境,都是具体的,数学知识也不例外。从根本上说,数学知识更依赖于具体情境。在不同的情境中,知识限阈、效用是不同的,学生对知识的感受、体验也是不同的。数学“情境场”既是学生的认知场,也是学生的实践场,不仅能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而且能激活学生认知和方法储备,支撑学生对新知的主动探索、建构。
二、构建“发生场”,催化学生具身认知
在数学“具身认知”活动中,教师要找准学生认知起点,激活学生认知需求。构建数学知识“发生场”,催化学生具身认知。在对数学知识进行解压缩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深度思考、操作,将“做”与“思”融合起来,形成一种做思共生、做思融合的数学学习状态。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具身认知是一种“手脑协同”的学习方式,是一种身体卷入。正如陶行知先生所说,“手和脑在一块干,才是创造教育的开始”。
例如,教学《表面涂色的正方體》(苏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由于学生对生活中“表面涂色的正方体”没有思考,因此,笔者让学生购买了二阶、三阶魔方,架设数学知识与学生思维融合的媒介,构筑学生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平台。在学生对二阶、三阶魔方有了“把玩”后,笔者将其引入课堂,作为学生学习的道具,引导学生进行深度观察、思考。活动一:涂色正方体每条棱平均分成2份,仔细观察,能切多少个?其中,三面涂色有多少个?有两面涂色的吗?为什么?活动二:涂色正方体每条棱平均分成3份,一共能切多少个?其中三面涂色、两面涂色、一面涂色的各有几个?有不涂色的吗?为什么?学生通过操作、填表,并归纳方法。通过两次观察,学生能初步感知不同面涂色正方体的个数情况。于是,在活动三中,笔者让学生先想象、思考,再观察、验证,进而得出结论。这种层次分明、逻辑清晰的“观察—想象—思维”活动,让学生“感官—神经—运动”系统参与其中。尤其是活动三,学生已能逐步摆脱感性认识,形成理性思考。
在数学“具身认知”中,学生因为身体感知而获得感受、体验,进而形成深度的理解。其中,观察、操作等活动是“具身认知”的外显特征,而思维、想象则是“具身认知”的内隐状态。“外显活动”为“内隐活动”提供实践支撑,“内隐活动”为“外显活动”提供智力支持。“内隐活动”是“外显活动”的目的和保障,“外显活动”是“内隐活动”的验证和表现,二者在“具身认知”学习中是交织、融合,有机统一的。
三、构建“反思场”,生长学生具身认知
“具身认知”理论认为,学生的数学认知过程是身体作用于世界反复、经常的模式构成的认知方式。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构筑“反思场”,生长学生“具身认知”。正是通过反思,学生才有可能抽身出来,对数学学习过程进行反省。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反省也是一种建构,而且是对建构的建构,是对认知的认知。因此,反思有助于发展学生的元认知意识和元认知能力。
例如,教学《圆的面积》(苏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在学生将圆平均分成16份,通过操作,将圆转化成近似长方形后,笔者引导学生对操作过程进行反思,如果将圆平均分成32份、64份、128份……后,会怎样呢?长方形的长相当于圆形的什么?长方形的宽相当于圆形的什么?长方形的面积相当于圆形的什么?除了将圆转化成近似的长方形外,还可以转化成其他的已经学习过的图形吗?在学生将圆转化成近似的三角形、梯形后,引导学生进行反思,三角形的底相当于什么?高相当于什么?梯形的上下底之和相当于什么?高相当于什么?这些不同的转化策略,背后都蕴含着怎样的数学思想?(化曲为直)正是在不断操作、反思中,学生数学具身认知力才获得了发展。
反思是一种高阶认知能力。通过反思,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会更加深刻、全面,学生的数学思维会实现本质的飞跃。在“具身认知”中,学生“以思导做”“以做促思”“边做边思”“做思融合”,他们手脑并用、学创结合、思行一体。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将反思渗透在学生数学学习的每一环节,进而让数学反思成为一种习惯,真正提升学生数学“核心素养”。
“具身认知”不仅仅是一种教学策略、一种教学方式,更是一种教学理念、教学思想。“具身认知”是一种以“具体表象”为原型,以“动作思维”为支撑,以“知行合一”为特质的数学教学的新样态。“具身认知”是开启学生数学学习的密钥,是学生数学素养发展的助推器。在数学教学中,通过“具身认知”,引领学生不断思考、反复实践,从而让数学课堂焕发出生命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