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课程项目化与培养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的探究
2018-12-26王静
王静
摘 要:2011年10月12日《教育部关于推进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创新引领职业教育科学发展的若干意见》明确指出:“改革培养模式,增强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因此,以高职课程项目化为支撑,培养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使学生不断适应日新月异的社会需求,在原有岗位及新的岗位上突破自我,开拓创新,为社会创造更大的价值,已经成为高职院校教育教学需要深入探讨的问題。
关键词:高职课程;项目化;可持续发展能力
随着综合实力的不断增强以及经济的迅猛发展,我国对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质量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今,高职院校的竞争十分激烈,培养应用型、综合型、创新型等可持续发展的人才必然会成为各高职院校今后人才培养的重点。
一、全面深化高职课程改革
1. 基本素养项目化
德为师之先,在爱岗敬业的基础上,应该关爱学生,一切以学生的健康发展为前提,充分发挥教育的普及性、渗透性以及长远性。充分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逐步形成良好的意识形态教育的氛围。但要想把提高基本素养的工作落在实处并外化于行动,使学生树立良好的人生观与价值观,就应探寻行之有效的教育方式并且应渗透于教育教学的各个领域。将思想素养与职业素养相融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将课程目标模块化,模块内容项目化,以高职师范类教育为例,部分可操作性强的课程内容可以用基础教育中真实工作的情景模拟,如为提高学生的基本素养找到生活本源,潜移默化地提高当代大学生思想素质的同时,融入职业化元素,增强学生的职业道德意识。
2. 专业知识项目化
高职院校教育与基础教育应该是一脉相承,密不可分的,以语文教育专业为例,《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课程总目标中规定,“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有较为丰富的积累和良好的语感,注重情感体验,发展感受和理解能力。能阅读日常的书报杂志,能初步鉴赏文学作品,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可将专业课中的现当代文学、外国文学、古代文学等课程分为若干模块,选择适合的模块,分化成与基础教育教学过程相匹配的项目,在了解作家作品、鉴赏名家名篇的基础上,练习基础教育语文教学中的课文导读、文章的架构、语言的运用以及主题思想的提炼、重点语句的分析鉴赏、修辞手法的使用等,在实际演练的过程中,与实际的工作岗位内容相一致,将专业知识的掌握与实际工作技能相融合,使专业知识的学习有效实现活学活用的更大价值,有了一定的积累后,能使学生触类旁通地对所学知识有更加深入的思考,养成学以致用的思维习惯。
3. 职业技能项目化
高职师范类教学开展职业技能训练的同时,也可将各项职业技能模块设计成基础教育教学中实际可用的教学技能。如朗诵、演讲、三笔字、简笔画、课件制作、辩论、写作等训练模块,相对应地找到基础教育教学的契合点,如中小学语文课文范读、板书设计书写、课件制作、教学简笔画等,运用以赛促练、核算学分等方式,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因技能掌握的累积性、长期性特点,将各种技能训练按照科学的方法,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地进行,以期达到最佳的效果。
二、培养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
高职院校的学生在专业课程对接实际工作流程的项目化教学过程中已经具备了基本素养、专业知识、职业技能等方面的基础性积淀,为培养可持续性发展能力奠定了一定的基础,但是这种能力的形成不是一蹴而就的,它需要合理、科学、有计划地制订目标,本着以人为本的原则,充分调动个体的积极性,发现个体特征,挖掘个体潜在的优势及能力,因势利导,补充提升,能够顺利迎接职业生涯中一个又一个挑战。
1. 社会认知与自我认知相结合
(1)社会认知
开设相应的课程,引导学生走出象牙塔,从社会意识形态、社会结构、社会规范、社会需求、社会行为、人际交往等方面加以认知,将研究落在实处而非流于形式,让学生走出校门,走向社会,或分组或独立完成社会调查的任务,整合调查信息,互通有无,在就业前就对社会有大体的了解与认知,缩短感知、融入社会的进程,对即将投身其中的社会拥有明确的心理预知。
(2)自我认知
在社会认知的基础上,理性地审视自我,并尝试角色定位。首先,审视自我基本素质,是否拥有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是否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与职业素养,是否具有迎接挑战与经受挫折的心理素质,是否具备应对强度较大工作的身体素质等。其次,审视自我专业知识与职业技能,能否学有所用,胜任社会中的某一职务,职业技能是否熟练、专业。找到差距,继续学习,提升能力,考取相应的职业技能等级证书。 高职院校必须安排持续性的社会实践活动,使学生逐渐将社会认知与自我认知相结合,为学生找准社会定位以及提升可持续发展能力做出前瞻性的决策和积极的准备。
2. 专业知识技能与通用技能相结合
在项目化教学改革的实施过程中,注重将专业知识技能与实际工作流程的有机结合,增强学生实际动手操作的能力,在此基础上,还应设置开发通用技能的课程。即除了某专业职业技能之外的,可通用于其他职业领域,可迁移、可适应不断变换岗位的,伴随职业生涯转换的可持续发展能力。以高职院校语文教育专业为例,听说读写能力是师范专业学生的基本职业能力,但是以此为基础,完全可以发展为其他领域通用的技能。如秘书、行政管理人员;杂志社或网络媒体等单位的记者、编辑;广告的规划创意、文案撰写等。
3. 终身学习能力与创新创业能力相结合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现今社会飞速发展,各行各业新的工作方式与方法不断涌现,加之全球经济文化一体化时代的到来,对从业者的工作方法、技术手段、工作质量、工作效率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是否具备终身学习的能力已经成为考核、聘用人才的新标准。包括在更新观念,技能提升,善于发现问题、正确分析问题、妥善解决问题等方面能够与时俱进;在原有认知基础上能够运用一定的形式,独立自主地获取新知识、新技能而不依赖于他人的学习能力,并且这种能力将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伴随终生。一旦具备了这些能力,新思想、新思路的涌现也会成为常态。
英国创新创业教育中心中国区执行委员克斯·布朗说,“创新和创业教育,并不是要学生一毕业就创建自己的企业,而是指在各自的工作岗位上如何突破自身资源的束缚,创造社会价值和个人财富的过程。”这种能力需要全方位的积淀与合适的氛围,是以社会认知与自我认知相结合、专业知识技能与通用技能的掌握运用、终身学习能力的形成为基础,以兴趣、爱好、愿望为前提经过个人努力而形成的。创新创业能力是可持续发展能力中的最高层次,而创造性思维的培养也需要制订完善可行的教学策略,营造良好的环境,寻找适合个体差异性的启发方式,甚至要改变常规的教学形式,变整齐划一为求同存异,变标准答案为丰富多彩,变墨守成规为开拓创新。
参考文献:
[1]韦竹稳.高职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培养分析[J].广西教育(职业与高等教育版),2012(3).
[2]杨丽彬,芦净,刘爱云.高职生可持续发展能力培养的调查与思考[J].职业,2010(21).
注:本文系辽宁省教育评价协会“教学改革与教育质量评价研究”课题(课题批准号:PJHYYB173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