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十六字诀”在毛泽东指挥四渡赤水战役中的巧妙运用

2018-12-26

党史博采·理论版 2018年11期
关键词:渡赤水遵义会议战役

(井冈山革命博物馆 江西井冈山 343600)

被誉为军事史上的一个奇迹的四渡赤水之战,“红军是在失去根据地无后方依托,又是在面对数倍甚至十多倍的国民党军围追堵截的严峻形势下进行的”,①与中央红军在井冈山时期以及苏区时期有所不同,因为在这些根据地内与敌作战,有苏维埃政府和广大苏区群众的鼎力支持,有战略依托。红军在白区作战,情况完全不同。“敌人在白区可以分几路从不同方向自由地进攻我们,如果有一路兵力受损,马上能派来增援部队。”②红军长征进入贵州召开遵义会议后,毛泽东秉承和运用“十六字诀”游击战略战术的基本精神,以一个卓越军事家所有的坚定和顽强,将其指挥战争的超凡才能与智慧发挥得淋漓尽致,在敌情严重、且战况瞬息万变的情境下,展开了一场斗智斗勇的生死较量,演出了一幕中国战争乃至世界战争史上动人心魄、精彩绝伦的神奇的活剧,展现了毛泽东高超的军事指挥艺术,从而写下了毛泽东军事生涯中最为得意的一笔。

一、紧紧抓住主要矛盾,并确定战略目标,进而掌握战场主动权——这是毛泽东运用“十六字诀”指挥四渡赤水战役的成功体现。

1927年9月,毛泽东以中共中央特派员身份领导了湘东赣西秋收起义,并率领起义部队走上井冈山,开展游击战争和创建革命根据地,井冈山因此成为军民开创“井冈山道路”的光辉起点。井冈山道路走的是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因而怎样打、采用怎样的战术便成为人民军队的重要选择。毛泽东作为秋收起义部队的最高领导人,他从原井冈山“山大王”朱聋子“不要会打仗,只要会打圈”的战术中得到启示,积极探索并和朱德一起共同创制了行之有效的游击战争“十六字诀”。毛泽东与朱德等革命先驱共同总结出“十六字诀”战术,它的基本精神是,从敌大我小、敌强我弱的基本特点出发,抓住主要矛盾,确定主要目标,利用各种有利条件,扬长避短,灵活机动,以求保存和发展自己,消灭敌人,逐步改变敌我力量对比,夺取游击战争的胜利。③井冈山时期正是多次运用“十六字诀”战术,从而积小胜为大胜,最终点燃了革命的星星之火,并使之迅速燎原整个中国大地。

1934年11月,中央红军在“湘江战役”中失利后进入贵州。此时,“左”倾错误领导者不顾数十万敌军的围追堵截,仍把希望寄托在与红二、六军团的会合上,坚持按原计划向湘西前进,使红军处于覆灭的险境。在这危急时刻,毛泽东主张改转贵州前进,并得到中央军委大多数同志的赞同。翌年1月,红军占领黔北重镇遵义,随即召开了著名的遵义会议,撤消了“三人团”中李德的军事指挥权,成立了“前敌委员会”以掌握军事指挥权,选举任命朱德为前敌委员会司令,毛泽东被选为政委。遵义会议结束了王明“左”倾错误在中央的统治,在事实上确立了毛泽东在全党的领导地位。遵义会议后,蒋介石调集40万大军欲将红军围歼于乌江西北的川黔地区,3万中央红军面临着前有长江天险,后有重重追兵,头顶上飞机袭扰的极端险恶形势。周恩来回忆:遵义会议后,打仗如何打法争论起来了,伤病号不少,困难很多。“在那种关头,只有坚定不移地跟毛主席走。”④有了话语权和指挥权的毛泽东,在随后的四渡赤水之战中,充分利用国民党中央军与川黔滇军阀之间固有的芥蒂和矛盾,在川黔滇边界地区指挥红军纵横驰骋,同时又根据战场信息的不同而及时调整作战方向,并巧妙地穿插于敌兵的缝隙之间,在调动和迷惑敌人的同时,又寻机袭击敌兵,从而始终掌握了主动决战和战略引退的时机,使得整个部队起死回生。刘伯承回忆:遵义会议后,我军主动迂回曲折,穿插于敌人之间,声东击西,“左右敌人”。⑤杨尚昆也曾感概地说过:那时敌我力量悬殊,敌军四五十万人,红军只有三万余人。红军在没有根据地而且地瘠民贫的地区连续行军作战,忽东忽西,加上春雨连绵,道路泥泞,敌机空袭,部队经常夜行军,吃尽了苦头。但是,“毛主席心中有数,就是和敌军打圈圈,让他们捉摸不定红军的行踪,终于把他们甩掉。”⑥可见,在四渡赤水之战中,尽管中央红军多次险象环生,但因为毛泽东善于抓住主要矛盾、主要问题,并围绕这些矛盾和问题,确定目标,然后再正确地执行和巧妙运用“十六字诀”避实击虚、适时进退的游击战术,从而使整个战役一环紧扣一环,并终成一气呵成之势,打得敌人措手不及,扭转了被动局面。其精妙与精密之处,实在是毛泽东对四渡赤水之战进行军事理论思想指导的又一个成功体现。

二、“又要会打仗,又要会打圈”“不打无胜利把握之战”——这是毛泽东运用“十六字诀”指挥四渡赤水战役综合指挥能力的成功验证。

井冈山斗争时期的红军,大多数人都出身于农民或一般手工业者,少数来自于旧军队,军事技术欠缺,加之装备落后,枪弹缺乏,尤其是毛泽东率领的秋收起义余部,自文家市转兵以来,得不到修整补充。而敌人为了扑灭这支军队,经常袭扰甚至派兵多次“进剿”。这样一来,红军不得不以罗霄山脉为战略依托,实施游击作战。毛泽东说,五指伸出有长有短,荷花出水有高有低,与强敌作战就要避实击虚。因而“打得赢就打,打不赢就走”“又要会打仗,又要会打圈”“不硬拼,不死拼,不打无胜利把握之战。”几乎成了红军初期的主要作战原则,直到1936年12月,毛泽东在《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一文中还把“十六字诀”升华为红军的“游击战争基本原则”。

纵观四渡赤水之战,红军的十六字诀战术被毛泽东运用得非常巧妙。因为我军灵活机动,乘休息之机发动群众,扩大红军,待敌人发现中计调整部署时,我们却又打到别处去了。弄得敌人扑朔迷离,处处挨打,疲于奔命。刘伯承回忆,这次战役对毛泽东在井冈山和苏区时期提倡的“又要会打仗,又要会打圈”“不打无胜利把握之战”的十六字诀游击战术极其信服。正因为占据了战场主动权,毛泽东开始谋划利用这个有利时机开赴川北或川西开辟根据地。李德回忆:“当时,从战略上确定的方针是横渡长江,与四军团会师。”⑦战略方针制定后,本该不折不扣地执行,但我方的情况有了变化。据耿飙回忆,红军一渡赤水后,由于张国焘的不配合,加上有保存实力之嫌,多次不听从中央指示,拒绝渡过嘉陵江以牵制川军的原定计划,加之中央红军虽歼敌一部,但敌人援兵将至,“原定占赤水、向北渡长江的计划,已经注定受阻,久战对我不利”⑧,在北渡长江已不可能的情况下,毛泽东当机立断,改变计划,命令我军在云南的扎西、镇雄等地打垮一些云南军阀的部队之后,完全出敌人意料之外,突然又重返四川南部,并于2月18日至19日在太平渡与二郎滩二渡赤水,重入贵州。当时刚刚占据省会贵阳的蒋军吴奇伟纵队,奉蒋介石的命令,急派两个师来抢救遵义。我军于攻占遵义的第二天,即南下迎击。当天黄昏前敌人就全线溃退,敌主力被我军在遵义城外歼灭,残部狼狈向乌江回窜。这一战役共歼灭敌人20个团,俘敌3000人,取得了我军长征以来的第一个伟大胜利。⑨重要的是,从重入贵州的这一进程中的战斗态势以及从这一系列的“打圈圈”和“急走”的游击运动战的效果来看,使得红军能够发挥井冈山和苏区时期的游击战术,扬长避短,既能在求得生存和保存实力的情况下,又能够大量歼灭敌有生力量,并一再迷惑敌人,让原本趾高气扬,气势汹汹的围堵敌军锋芒和意志均被消弥,从而为红军3月11日北进,并于16日至17日在茅台三渡赤水河,重进川南的古蔺地区,并为四渡赤水牵制和打击敌人,进而为红军甩掉敌人的尾随而大步北上进军奠定了基础。

“四渡赤水出奇兵”“毛主席用兵真如神”。四渡赤水战役历时三个多月,这是一场非常巧妙的游击运动战。毛泽东指挥红军大踏步地前进,大范围迂回,以各种佯动调动敌人,争取自己主动,逼敌陷于被动,弄得敌人捉摸不住我军的动向。这是毛泽东军事思想的一个光辉范例,真是用兵如神,是古今中外军事史上的奇迹。这次战役,使得为数不多的红军官兵在极其危险的情况下,出现了转机,开始掌握了战略主动权。

三、机动灵活、穿插自如,独立自主、实事求是——这是毛泽东运用“十六字诀”指挥四渡赤水战役奇迹落幕的成功演绎。

熟知毛泽东军事谋略的人便会知道,游击战和运动战在毛泽东的军事思想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著名的“十六字诀”便是其中的一个重要因子,可谓是毛泽东关于整个游击战和运动战军事思想的精髓。四渡赤水之战因为正确地执行了“十六字诀”游击运动作战的方针,同时还将毛泽东的军事谋略很好的运用到这场战争的实践中,并将“十六字诀”中以“袭扰、攻击、躲藏”为内核的军事技能很好的发挥出来,为四渡赤水的战场演绎出了诸多奇迹。这也是四渡赤水能够以胜利的姿态奇迹落幕的主要原因。

但毛泽东在指挥四渡赤水一开始并不是很顺利的,也可以说,四渡赤水之战对毛泽东军事指挥能力是一次严峻考验。

首先,遭遇了土城战役这一场恶仗。尽管敌军遭到红军的重创,但红军也出现了不少伤亡,而且没有取得较大的战果,没有歼灭土城附近的川军。时任红军先遣队政治委员的聂荣臻回忆,赤水城本来就比较坚固,这时川敌又派大量部队增援……第二天四川军阀的先头部队,装备精良的“模范师”郭勋褀部和潘佐的三个团,共六个团赶到了土城……因为红军事先没有预料到敌人并不是仅有二个团,而是超出了三倍,在敌强我弱之下,我们遭受了很大损失。

其次,遭遇了部分官兵对走“弓背路”还是“弓弦路”的疑问。因为四渡赤水进行期间时间较长、战线也长,部队在云贵川边东奔西拐,行军太多,再加上战场形势瞬息万变,而红军方面出于战时保密的原因,不可能将所有行动计划都及时下达或公布。所以导致部队官兵误认为走了许多不必要的“弓背路”。有个别高级干部甚至误认为毛泽东指挥部队不合适,竟一度建议撤换领导人来改变当时的困境。这些情况在当时来说确实是客观存在的。红军在遵义会议以后打了不少胜仗,但也不是每仗必胜。有时为了隐蔽自己的企图,调动敌人或甩掉敌人,不可能不多跑一点路程。

毛泽东分析指出:“土城这一仗,由于及时渡过了赤水,摆脱了尾敌,改变了被动局面。”⑩土城战斗使川军郭勋祺“模范师”受到重创,再不敢与红军交战,使中央红军得以在四渡赤水期间穿插于川滇黔三省之间。四渡赤水的战略大机动终于为红军争来了极为宝贵的战场主动权,周恩来、朱德、彭德怀等众多红军高级领导人由衷赞赏。王耀南曾自豪地说道:毛泽东同志在红军处境极其困难和危急的时刻,以大无畏的气概,“领导和指挥了对红军继续存在和发展具有决定意义的四渡赤水战役。”⑪

其实,四渡赤水之战之所以取得胜利,一方面毛泽东始终坚持了独立自主、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的正确思想路线,从而使这次战役自始自终有着胜利的保障。伟人毛泽东不是从来不犯错误的人,而是犯了错误能够迅速及时纠正的人。毛泽东土城战斗失利后立即放弃北上渡江计划而改为西渡赤水,以调动迷惑敌人。由于毛泽东一直坚持实事求是的优良作风,由此可见工农红军“打得赢就打,打不赢就走”的机动灵活战略战术又回来了。中国共产党人及其领袖毛泽东的伟大与非凡,并不在于那种充满佛光神意的被神化的计划或预言,而在于它的实践证明与历史检验。正因为毛泽东在实事求是中可贵坚持的品性,最终铸就了一代共产党人最富生机和最为鲜活的灵魂。另一方面毛泽东具有坚定的革命理想和信念,具有坚信正义事业必然胜利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鼓舞和赢得了红军士气,从而使几成绝境中的官兵有了战胜敌人的勇气和毅力。中央红军离开中央苏区踏上长征,走上了战略转移的道路,一路上敌人围追堵截,无补充,无弹药,无给养。进入贵州之后,部队难以筹集给养,一路行军、作战也多,部队艰苦异常,另外还面临诸多的困难,加之整个战役中虽然赢得了伟大的胜利,但其间也曾有失利,导致军事形势一直紧张。红军虽然在贵州招募了几千名志愿兵,但许多师团还是明显地减员了。尽管如此,红军部队的纪律和斗志依然没有受到挫伤。⑫毛泽东为什么能够坚持下来?红军官兵为什么能够坚持下来?坚定的理想和信念是他们走下来的关键,因为党领导下的红军在这场战役中有着空前顽强、战胜死亡的决心和寻求胜利的意志。这或许是“十六字诀”在毛泽东指挥四渡赤水战役中成功运用的另一份收获,也应该是这场蜚声中外、名扬史册的战役给后人带来值得回味的经典和不朽的历史传奇。

[注释]

①姜廷玉.四渡赤水 毛泽东军事生涯的“得意之笔”[EB/OL].http://yn.people.com.cn/n/2015/1210/c372458-27290526.html.

②陈云.在共产国际执行委员会书记处会议上的报告.陈云与遵义会议[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5:75.

③井冈山革命博物馆.题解井冈山[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8:126.

④徐占权,徐婧.论瓦窑堡会议的军事地位.军事历史研究[J].2013-09-20.

⑤刘伯承.回顾长征.星火燎原[M].北京:战士出版社,1982:6.

⑥赵福超.遵义会议对长征及中国革命的影响——以习近平关于遵义会议的最新论述为指导[J].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12-30.

⑦李德(奥托·布劳恩).长征路上.中国纪事[M].北京:东方出版社,2004:134.

⑧耿飚.耿飚回忆录[M].北京:解放军出版社,1991:273-292.

⑨成仿吾.长征回忆录[M].人民出版社,1977:48.

⑩宋大可.毛泽东军事思想的重要升华——也说土城战役[EB/OL].http://www.360doc.cn/article/7976347_191860634.html.

⑪王耀南回忆录.红军.倚雄览翠1[EB/OL].http://blog.sina.com.

⑫毛泽东主题阅读[EB/OL].http://www.saohua.com.

猜你喜欢

渡赤水遵义会议战役
战役中的你
备而不发,功不可没——评抗美援朝“第六次战役”
张闻天功著遵义会议
抢占三所里 阻敌建奇功——忆抗美援朝二次战役穿插作战中的先遣团
四渡赤水战役中的通信保障
对四渡赤水前后红军军事转折问题的再研究
扶郿战役简介
夺取长征战略主动权的得意之笔——谈四渡赤水的指挥艺术
军事指挥上的一个杰作——四渡赤水
在遵义会议决议的指引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