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理想信念建设

2018-12-26

党史博采·理论版 2018年11期
关键词:井冈山根据地理想信念

(井冈山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江西吉安 343009)

共产主义理想是中国共产党人最主要的精神支柱。大革命失败后,井冈山的星星之火能够照亮中国革命的前程,靠的就是中国共产党人坚定的理想信念。正是因为有了坚定的理想信念,井冈山根据地的革命斗争才能历经千难万险向着胜利的目标前行。

一、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理想信念建设的历史背景

中国共产党从诞生那一天起,就向全世界表明党的基本任务就是要进行革命斗争,最终实现共产主义。大革命失败后,全国革命形势由高潮转入低潮;同时,由于机会主义的错误,使一些党员觉得在政治上看不见希望。在这危急关头,一批坚定的共产主义者并没有被吓倒,他们冒着生命的危险勇敢地继续战斗。1927年8月7日,中共中央在汉口召开紧急会议(史称八七会议),会议总结了大革命失败的教训,确立了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总方针。八七会议对于从政治上、思想上和组织上统一全党,实现党的政治路线和组织路线的战略转变,以重新担负起党的历史使命,有着十分重大的意义。

八七会议以后,毛泽东接受中共中央委托,以中央特派员的身份回湖南领导秋收起义。在起义过程中,毛泽东表现出善于从实践中总结经验教训的本领。当看到原定攻打长沙的起义计划无法实现时,毛泽东当机立断改变原有部署,引兵井冈山,创建农村革命根据地。从此中国革命开始走上农村包围城市,最后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创建,点燃了中国革命的“星星之火”,掀开中国革命新篇章。但是,井冈山根据地的创建长期处于白色恐怖的四周包围之中,不仅政治上的孤立无援,反动军事进攻和经济封锁也日甚一日,还要与极其恶劣的自然环境作斗争。这一切都考验着共产党人的崇高信仰。“千磨万击还坚韧,任尔东南西北风”。正是这种特殊历史条件,磨练着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共产党人和革命群众坚定的理想信念。

二、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理想信念建设的主要措施

共产主义理想是中国共产党人最主要的精神支柱。习近平指出,“要练就‘金刚不坏之身’必须用科学的理论武装头脑,不断培育我们的精神家园”。井冈山革命根据地时期,党采取一系列措施加强理想信念建设,激励中国共产党人奋勇前进。

(一)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把理想信念建立在对科学理论的理性认同上。

坚定的理想信念,源于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科学性的把握。马克思主义是以唯物史观为基础,运用阶级分析法,揭示了人类社会最终达到共产主义的历史发展规律。正是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使中国共产党人“实行马列主义,实行共产主义”,并以此作为自己的理想信念。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创建,是在大革命失败后中国共产党人不忘初心、继续为理想信念而奋斗的体现。但是,在农村开展游击战争和建立革命根据地,就必然要大量吸收农民出身的先进分子入党。据1929年5月的统计,红四军全军仅4000人,其中党员1329人,在这些党员中,有工人310人,农民626人,小商人106人,学生192人,其他95人,党员中农民和其他小资产阶级出身的人占70%。①在这种情况下,怎样坚持革命军队正确的政治方向,怎样坚定革命的理想信念,是对中国共产党新的考验。对此,毛泽东在1928年11月25日致中共中央的信(即《井冈山的斗争》)中明确提出:我们感觉无产阶级思想领导的问题,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边界各县的党,几乎完全是农民成分的党,若不给以无产阶级的思想领导,其趋向是会要错误的。这就是说,面对新的革命形势和斗争策略转变,如何坚定广大党员和革命群众的理想信念,以培养适应新的革命道路需要的优秀干部,已成为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建设和发展的一项重要任务。为此,毛泽东一方面指示井冈山根据地通过举办党团训练班、讲党课等多种形式,提高党员干部的马列主义水平和无产阶级思想觉悟;另一方面,毛泽东又制定和实行军队党帮助地方党发展的方针,加强地方党组织的理想信念建设。

为了加强对党员和干部的无产阶级思想教育,湘赣边界特委于1928年10月下旬在宁冈茅坪象山庵创办党团训练班;1928年12月攻克茶陵之后,毛泽东又立即创办了一个“军官教导团”。这些训练班的主要课程之一就是进行党的性质、阶级斗争等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教育。这对于提高井冈山根据地党员干部队伍思想素质和理论素养,促进红军的发展和根据地的巩固与扩大,起到了积极作用。同时,为了加强湘赣边界地方党建工作的顺利进行,毛泽东从1927年底至1928年初,先后从部队中抽调了一批有工作经验的党的干部,深入基层,直接帮助地方开展党建工作。其中包括毛泽覃、宛希先、陈冬日等人。在恢复和重建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地方党组织过程中,毛泽东特别注意用无产阶级思想教育党员和群众。例如,在毛泽东的指示下,毛泽覃在领导乔林乡党支部建设的过程中,通过开办党员培训班讲解党的性质和领导作用、系统解释入党誓词,并用通俗的语言宣传革命道理、启发党员的政治觉悟。经过思想教育,乔林乡全体党员的思想觉悟有了很大的提高。乔林乡党支部在此后的斗争中逐渐发展成为一个坚强的堡垒,即使在经历了“三月失败”和“八月失败”,乔林乡党支部仍然能领导群众开展革命斗争,保卫红色政权。再如,在秋溪期间,毛泽东亲自组建了秋溪乡党支部。他不仅向支部党员详细解释了入党誓词,阐明共产党是无产阶级的先锋队,是为解放全人类而奋斗的革命政党,还教育新党员入党后,要努力学习马列主义,积极参加建立、巩固根据地斗争。在毛泽东的培养和教育下,秋溪乡农民群众提高了觉悟,涌现出一批先进工农分子。后来,秋溪乡党支部被誉为永新县东南特区的“模范党支部”。

在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创建的整个过程中,正是因为注重通过通俗易懂的语言说明“什么是共产主义”“怎样才能实现共产主义”等道理,从而使得根据地军民坚定了为工农阶级利益而战斗的决心。1929年6月25日至30日,中共中央在上海召开六届二中全会。会议在总结全党工作经验的基础上提出,“为了要提高党内理论水平,为要加紧对于干部的训练,党首先应加强党内的理论基础,故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教育工作对于干部的训练应从支部做起。马克思列宁主义愈能通俗化,愈能使其理论和原则在群众日常生活和斗争中得到根本的认识和了解。地方党部对于这一任务的指导,要特别努力。”②可见,井冈山革命根据地通过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加强理想信念教育,当时在全党也具有一定的典型性和代表性。

(二)学会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观察和解决问题,注重理论创新,将坚定的理想信念建立在对历史规律的正确认识上。

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不仅体现在它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规律,还体现在马克思主义具有与各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理论品格。八七会议以后,全党都在探索中国革命的道路: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是继续用俄国十月革命的经验,通过中心城市武装起义的道路夺取政权?还是另辟蹊径,通过建立和发展农村革命根据地的道路,实现夺取政权的任务?这是一个需要从理论上和实践上都必须要作出正确回答的问题。从八七会议到1929年,党在全国领导了多次武装起义。但是,中共中央当时一直是以“城市中心”论指导中国革命。因此,这期间的多次武装起义先后遭受失败。但是,以毛泽东为代表的共产党人,在实践中通过不断总结经验教训,开始把工作重点由城市转入农村,开辟许多小块红色政权。毛泽东还根据井冈山和其他根据地斗争的实践经验,集中全党智慧,通过分析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和革命发展不平衡的特点,科学地论证了在四周白色政权的包围中,红色政权发生发展的原因和条件及其对夺取革命胜利的重大意义。这是马克思主义革命理论与中国国情相结合的重要成果,从而极大增强了井冈山根据地广大党员和革命群众对中国革命必然胜利的坚定信念。

三湾改编是人民军队走向新生的起点,也为井冈山根据地的创建和井冈山斗争的胜利创造了前提条件。三湾改编确立了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保证了军队的无产阶级性质。三湾改编后,革命的军队斗志昂扬。但改编后革命军队的主要成分,仍然是由工人、农民和部分游民无产者组成。因而各种非无产阶级思想都有发生,并不可避免地影响到党内。为了进一步坚定军队革命必胜的理想信念,毛泽东将改变后的红军集合在三湾枫树村并发表重要讲话。毛泽东在讲话中,科学地分析了中国革命的形势,宣讲了许多革命的道理。毛泽东的讲话,极大鼓舞了大家的斗志。紧接着,在古城会议上,毛泽东又通过总结湘赣边界秋收起义的经验教训,教育大家要从失败中看到胜利,从黑暗中看到光明。1928年3月16日,毛泽东按照湘南特委的指令,率领工农革命军向湘南挺进。在中村集结期间,毛泽东在部队中再次开展了一次系统的理想信念教育,着重讲述了当时的政治形势和中国革命的任务,阐述了井冈山斗争的意义。这次中村授课,使部队官兵不但受到了非常深刻的教育,而且认清了形势和方向,进一步坚定了革命的信心。

在创建井冈山根据地过程中,由于根据地经常处于敌人“会剿”之中,斗争环境异常艰苦,共产党和红军内部的有些人产生了悲观思想。究其原因,是因为他们没能够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方法观察和解决中国革命问题,因而不能正确认识中国革命的基本规律。为了进一步从理论上阐明中国革命的发展规律,毛泽东于1928年10月在为湘赣边区党的第二次代表大会写了题为《政治问题和边界党的任务》的决议(《中国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是决议的一部分);12月25日,毛泽东又向中共中央写了《井冈山的斗争》的报告。毛泽东的这两篇文章,创造性地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全面总结了井冈山和当时各地建立红色政权的经验教训,论述了中国小块红色政权能够存在和发展的历史条件,第一次明确提出了“工农武装割据”的思想。从而科学回答了红旗打得多久、中国革命向何处去的问题,明确了井冈山斗争的方向,为井冈山斗争以至中国革命胜利奠定了科学的理论基础。可见,毛泽东在领导创建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整个过程中,从实践到理论,不断教育和引导根据地广大党员群众用马克思主义方法分析问题和认识问题,坚定理想信念。

(三)教育引导党员干部牢记党的宗旨,解决好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这个“总开关”问题,自觉做共产主义远大理想的践行者。

坚定的共产主义理想和信念,是共产党人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体现。中国共产党的初心和使命,就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发展。牢记党的初心和使命,就要求必须始终贯彻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从思想来源看,党的宗旨凝聚了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历史观和人生观的价值取向。

1927年10月,毛泽东率领工农革命军来到井冈山,首先面临的是如何得到群众的支持,而要得到民众的拥护和支持,就必须真心实意地为群众谋利益。为了让群众明白工农红军和共产党的革命宗旨,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从打土豪、分浮财开始发动群众和宣传群众。上山后,毛泽东通过广泛的社会调查,了解到广大贫苦农民最强烈的愿望和要求是渴望获得土地。根据这一情况,毛泽东亲自起草了《分田临时纲领十七条》,进而又制定《井冈山土地法》,实行土地革命,推翻封建土地所有制。

井冈山根据地创建过程中,党和红军为广大群众谋利益,还非常注意在日常生活中关心群众的疾苦。在军民关系上,红军有“三大纪律八项注意”,即使战斗频繁,对老百姓仍然秋毫无犯;党和红军还特别注意尊重群众,虚心向群众学习。井冈山斗争时期,党和红军之所以能取得一个个胜利,根本原因就是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始终牢记党的初心和使命,真心实意为群众谋利益。1928年12月遂川工农兵苏维埃政府文件《共产主义须知》中的一段话,生动地反映了当时井冈山根据地革命者的“三观”:“到群众中去。到反动荆棘中去。不畏难,不怕死,不爱钱,为主义而牺牲。”③因为树立了正确的价值观,广大党员和革命军队才能具备政治定力,才能执着地坚守和践行党的宗旨,所以根据地的创建能够得到广大群众的支持和拥护,历经艰难奋战而不溃败。

三、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理想信念建设的历史意义

(一)坚定的理想信念,不仅是井冈山精神的核心,也是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谱系的核心内容。

井冈山的斗争是在敌我力量对比非常悬殊,处于白色势力四面包围之中进行的。井冈山斗争中,以毛泽东为代表的共产党人,以伟大的人格力量、身先士卒的不朽风范、执着的理想信念感召、鼓舞、激励着艰苦奋斗的井冈山军民。在井冈山斗争时期,无数共产党人不管环境多么艰险、复杂,为了崇高的共产主义事业,为了党和人民的利益,他们毫不犹豫地献上自己的一切,直至牺牲生命也在所不惜。正是在共同的理想信念召唤下,各路英才,心向“人口不满两千,产谷不满万担”的井冈山,一时间井冈山出现一派群英荟萃,尽显风流的景象。

坚定的理想信念不仅是井冈山精神内涵的根本所在,也是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谱系的核心内容。众所周知,中国共产党在艰苦卓绝的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如火如荼的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以及奋斗创新的改革开放新时期,共90多年的峥嵘岁月里,逐步培育了一系列崇高伟大、可歌可泣的革命精神,形成了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谱系。这些革命精神彰显了党的性质、记录了建设的艰辛、建树了改革的丰碑,是党的宝贵精神财富。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谱系是根植于社会现实又具有普遍指导意义的先进文化,是中国人民实现团结奋斗、凝聚人心的光辉旗帜和精神纽带。其中,井冈山根据地斗争实践就是中国革命精神的重要源头。正如毛泽东所说:“它是站在海岸遥望海中已经看得见桅杆尖头了的一只航船,它是立于高山之巅远看东方已见光芒四射喷薄欲出的一轮红日,它是躁动于母腹中快要成熟了的一个婴儿。”④井冈山根据地的理想信念建设,尤其是作为井冈山精神支柱的“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的坚定革命信念,在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谱系形成过程中都有着重要影响。

(二)坚定理想信念的基本路径,必须建立在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科学把握之上,必须构建于对社会规律的正确认识之上。

马克思主义是揭示人类社会发展一般规律的科学,是无产阶级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锐利武器。中国共产党成立之初就把马克思主义写在自己的旗帜上,运用马克思主义提供的世界观、方法论和基本原理解决中国革命遇到的新情况、新问题。井冈山斗争时期,针对有不少人提出“红旗到底打多久”的疑问,毛泽东、朱德等人以马克思主义战略家的远见卓识指出,“一国之内,在四周白色政权包围中间,产生一小块或若干小块的红色政权区域,在目前的世界上只有中国有这样的事情”⑤,豪迈宣布“星星之火,可以燎原”。这就解决了当时关系中国革命胜利的最根本问题。正是因为信仰的是科学真理,所以红军官兵才会“艰难奋战而不溃败”。在此后的革命和建设历程中,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将马克思主义作为观察和分析中国实际问题的“望远镜”和“显微镜”,在实践中形成了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这是反映中国社会发展规律的理性认识,因而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普遍的指导意义。

(三)坚定的理想信念,是“边界红旗始终不倒”的强大精神支柱,是井冈山军民革命斗争的力量源泉。

坚定的理想信念不仅表现在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创建时期,还体现在革命遭受挫折的时候。井冈山斗争时期,“左”倾冒险主义几度使井冈山根据地陷入绝境,“红军每到一地,群众冷冷清清,经过宣传之后,才慢慢地起来。和敌军打仗,不论哪一军都要硬打,没有什么敌军内部的倒戈或暴动”。⑥但是,以毛泽东、朱德为代表的共产党人始终恪守理想信念、坚持革命到底。在井冈山的行洲,至今还保留着一条红军标语:“坚信马克思主义,坚持共产主义!”这是井冈山时期中国共产党人坚定理想信念的见证。在共同理想与信念的激励下,井冈山成了一所锤炼革命者的大学校。从小井医院的一百多名红军重伤员,面对敌人的枪口,高呼“红军万岁”被敌人集体屠杀,到龙源口战斗中共产党员马奕富用胸膛堵住敌人的枪眼,再到莲花县委书记刘仁堪被捕后坚贞不屈,在刑场上还向广大群众宣传革命的道理,等等。井冈山斗争的历史证明,没有坚定的共产主义理想信念,就没有井冈山革命道路的开辟。

结语

理想信念建设贯穿于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创建的整个过程,它是激励中国共产党人奋勇前进的重要精神力量。正是因为有了崇高的理想信念,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广大军民才会在艰难困苦环境中磨砺出战胜一切困难的超凡勇气,才会在四周白色政权包围中自强不息、百折不挠,历经艰难奋战而不溃散。坚定的理想信念,是井冈山精神的灵魂,是共产党人安身立命的根本。在中国共产党九十多年的风雨历程中,无数共产党员为党和人民利益英勇牺牲,支撑他们的就是“革命理想高于天”的精神力量。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更应该继续弘扬井冈山精神,坚定理想信念,为改革发展、民族复兴,积累起最强大的精神力量。

[注释]

①罗学渭.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党的建设史[M].江西人民出版社,2007:211-212.

②中中共中央文件选集(第5册)[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83:183.

③余品华.井冈山精神:中国革命精神及其时代价值[J].江西社会科学,1996(12).

④毛泽东著作选读(上册)[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47.

⑤毛泽东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57.

⑥毛泽东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78.

猜你喜欢

井冈山根据地理想信念
理想信念是“政治灵魂”
诠释理想信念的写作追求
井冈山诗五首
闽北革命根据地从这里走来
坚定理想信念 锤炼优良作风
井冈山抒怀
增强青年理想信念教育的实效性
中共根据地反缠足依据的演变(1928—1949)
徐向前重视川陕根据地有线电通信建设的回顾与思考
七绝 井冈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