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高职院校人力资源的开发
2018-12-25赵燕妮
赵燕妮
摘 要:针对高职院校服务市场化的特点,对高职院校人力资源开发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对策和建议。
关键词:高职院校 人力资源 开发
21世纪,随着我国产业结构的调整,以培养掌握实用技能型人才为主旨的高职教育发展迅速,但在发展过程中,各高职院校的在校生人数快速增长,但师资不仅在数量上不够,教师的学历、职称结构上也不尽合理。当务之急应加快师资队伍建设步伐,进行高职院校人力资源的投资与开发。
一、高职院校人力资源开发中存在的问题
(一)人力资源结构不合理
1.学历结构不合理,高学历教师比例偏低,出现“断层”现象,虽然各校已经在引进高学历人才上出台了多方面的措施,但从总体上看,比重仍偏低,且引进的人才大部分都是从学校毕业而来,缺乏专业实践经验,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等专精尖人才匮乏严重。
2.“双师”素质教师比重较低。根据教育部《高职院校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方案》的要求,高职院校是目标是培养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的技术应用型人才,学生动手能力强、适应岗位快是高职教育区别于其它教育的特点。因此在师资需求上更关注教师的专业水平和实践工作能力,而老师因教学任务重,无多余时间定期培训或到企业中实践,存在不足。
(二)人力资源开发机制不完善
高职院校的办学思路是市场化,以就业为导向,故专业设置更新快,新专业不断涌现,如何调整师资来适应新的教学,是人力资源投资开发中面临的一项重要挑战,目前存在如下问题:
1.人力资源培训开发流于形式,投入有限,缺乏针对性
一是有的高职院校因生师比例失调,教师教学任务繁重,无法形成制度性的培训开发机制;二是因高职院校自身资金有限,投入力量不足,致使师资培训开发停留在表面;三是培训开发缺乏针对性,对于新设专业、新开课程的师资培训储备关注不够。
2.人力资源考核激励机制存在缺陷,缺乏对教师的职业生涯規划
目前高职院校的人才激励机制主要通过薪酬、聘用制度来调动教职员的积极性与主动性,着眼于学校本身的发展,忽略教师个人的发展,两者无法形成有效的结合。
二、高职院校师资人力资源开发的建议与对策
(一)科学优化人力资源配置,完善人力资源管理体制
1.重新准确定位人力资源管理思想,由消极被动视人力为成本转为视人力为资本,把人才投资作为资本化处理,加大对人才引进、职工脱产学习,在职培训等方面的教育投资,吸引留住人才。
2.建立起科学、有效、动态的人力资源管理系统,通过这一平台,可制定精确的人力资源计划,及时进行人事决策,最大化整合利用人力资源。
3.针对高职院校的师资特点,做好岗位研究及人员的配置工作,多方面拓展进人渠道,从企业及生产一线多种途径引入双师型人才,针对现有教师状况制定优化措施,给专业教师创造条件参加企业的产品研制和生产过程,加强专业学习和技能训练,更好的促进专业教师向双师型教师的转化。
(二)开发潜能,提高人力资源整体素质
1.抓好师德建设,更新观念,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针对高职院校服务市场化的特点,教师需努力学习新知识,涉足新领域,这是时代的要求,也是师德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
2.制定落实教师在职培训制度,开发教师潜能,学校要系统地规定教师培训的方式、条件、类别、程序和管理,使之制度化,避免流于形式,保证现有教师掌握技能的先进性,提高师资队伍整体素质。
3.加强针对性,提高师资培训效益。由于投入资金受限,应有针对性地将有限的资金用在关键环节上,加强对30岁以上中青年教师的培训支出。这部分年龄段的教师职业取向稳定,培训后流失率小。
(三)以人为本,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
1.各高职院校要建立起客观公正的绩效考核机制,一方面将绩效与教师的聘任、晋升、奖惩有效挂钩,做到多劳多德、优劳优酬、充分体现公平与效率与结合;另一方面,在制定绩效考核指标时,应将教师是否取得“双师”资格、是否参加过学历外培训及参与过企业实践等作为指标,将其与教师的职称评定、薪资报酬挂钩,促进高职院校师资队伍实践能力的提高。
2.从心理上关怀员工注重个人自我实现的需要,为员工职业生涯规划。一方面从人本管理角度出发,为教师提供良好的工作环境和薪酬待遇,稳定教师队伍;另一方面,针对各层次人才的需要,实施不同的激励手段,不仅要物质上关心,更要心理上关怀,满足其自我实现的需要,做到事业感情双留人。
总而言之,只有在人力资源开发中确立和贯彻“以人为本,尊重个人”的理念,让教职员成为学校决策的出发点和归宿点,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才能更好的吸引和留住人才,实现高职院校人力资源的良性循环。
参考文献
[1]郑之左.高职院校教师资源开发研究[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09.
[2]董博.高等职业学校人力资源利用效率的思考[J].北方经贸,2010.